..续本文上一页时可以向我要回去。就是说,我们对于这个财物,事实上没有自主性。你虽然不布施,但是你也不能经常拥有,因为这个是他人的财物。我们透过无常的思惟,就能够去调伏对于财物的执取。这是第一个观念,以下的观念,它越讲越细,由粗讲到细。布施的理由,为什么要布施呢?它讲出一个理由,让我们能够接受。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第二段说出第二个理由。为什么要布施呢?虽然资财是无常的。无常是无常呗,我还是喜欢把它留在身边。「由施能生他世乐」,这个物资在你的身边,是如此的无常败坏。假设你能够在将它还没有破坏之前,把它布施出去,这当中会创造一种善的业力。这业力就能够引生你来世可乐的果报,因为你这样的善业力,你来生会受用可乐的果报。由施能生他世乐。关于在这段文,在《法句经》佛陀讲出一段譬喻,来解释这个道理。讲到一个国王跟一个医生的故事。说有一位大国王生病,就贴了一个公告,说那一个医生能够把我治好,我就赏他种种珍宝、种种高贵的东西。就有一个医生来应征,好! 就被录取了。这位医生就住在国王的宫殿里面,为他调理医药。但是在医的过程当中,国王都没有表示任何的供养,也没有说要供养他什么东西。这个医生在为国王治病的时候,他也没有尽全力。就是很平常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尽完全的力量。但是国王虽然表面上没有说要给他珍宝,事实上,国王私下已经命令大臣,去把医生的房子翻修了一翻。根据医生对他调理医药尽心的程度,把他的房子重新再翻修了一次。但是这件事情,这个医生完全不知道。他还是照正常的轨则,把国王的病给治好。治好以后,国王也没讲什么,就跟国王告假。当然他也不敢提,大国王的境界,谁赶去触恼国王呢?回到家以后,一看,我过去的房子怎么不见了呢?一栋高楼大厦,外面很多的牛羊成群。问他家人,这个房子是谁的呢?你去帮国王治病的时候,国王就为我们盖大房子,把这个旧房子给拆了,前面的牛羊都是国王送的。他应该很高兴,但是他很后悔,早知道国王对我这么好,当初我应该更尽力的布施才对。佛陀就以这个故事,来勉励我们菩萨,说布施亦复如是。「由施能生他世乐」,布施所产生的业力,你今生看不到,这叫异熟果。异时而熟。你今生布施的果报,你来生才会看得到。我们往往到来生才会后悔,尤其是天人。天人他有天眼通,到天上去以后,他有种种的快乐的境界。他会用神通去观察一下,我为什么会到天上来呢?噢! 我前身就是怎么怎么的布施,他当然会很庆幸,天人当然也会后悔。早知道我今天会得到这样的果报,我当初的布施应该更彻底一点,这个果报能更殊胜一点。就是说,我们往往不能看到他世乐,使令我们在今生布施的时候,没办法尽力。佛陀告诉我们,由施能生他世乐。虽然你在布施的时候,你现在的环境一点都没改变,但是在你的身心当中,已经创造出一种强大的善业,你会引生你来世可乐的果报,是这样子的意思。这是讲到布施的功德,不布施有什么过患呢?「不施现法亦生苦」,我们不断的积集我们的资财,世间上的事情很奇怪,东西积集得越多,越贪心。我们凡夫的贪,他是不会满足。你没钱的时候,还不见得会起贪,你越有钱,就需要越多。贪烦恼多,贪火越大。贪求心越大有什么过患呢?你就不容易满足。经典上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一个少欲知足的人,虽然他睡在地上,他也觉得很快乐。他觉得有个大地睡,他心满意足,比睡在大海中好。「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的人睡在天堂,他觉得天堂也有很多的问题,他心中老是想着更好的东西。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所以说我们在僧团就很清楚,大家一起吃饭,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吃的津津有味,少欲知足。有些人就是闷闷不乐。每一个人的贪欲心,有厚薄不同。所以说我们今天不布施的话,积聚很多的资财,在点点滴滴当中,增长我们的贪欲。我们贪欲增加以后,不要讲来生的痛苦,今生你就不快乐,因为你贪欲越强,所需求越多,就算生活得很好,你还是不快乐。所以讲不施现法亦生苦,因为你增长了烦恼。「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人间的诸财就像流星,一剎那就消失。你决定没有一个不舍的诸财物。绝对不可能有一个恒常跟着你受用的诸财物,你任何一个东西,你迟早要施舍。这当中讲出了布施的功德,也讲出不布施的过患。
「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
这一段是总结前面两段。我们对于不布施的财物,我们内心当中执取这个财物是我的,它永远都必须应该由我所受用。但是无常灭,当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个财物都要完全被死亡所破坏,就不是你的。假设我们选择,在我们临命终之前来行布施。这样子在我们生命当中,就留下一个善的业力。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个业力你带得走,你可以带走,你可以带走你今生所成就的善业,就像一个财库一样,它永远保持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所以说,我们为了饶利一切有情,所取的布施行为,它能够使令无常的财物,变成你未来一种真实的受用。把这种无坚固的财物,变成你来生所受用的一种真实情况。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的布施度。他为了帮助我们去思惟,布施、不布施的差别,他讲出一个譬喻,来帮助我们理解这样的一个相貌。他说在森林当中,有两户人家,住在隔壁。有一天森林起了大火,两户房子都烧起来。这当中有一户人家有智慧,看这个大火烧的太厉害,救火没意思,这个房子在怎样都无法救。他就到房子里面去,把珍宝拿出来,依止这个珍宝,他到其他的地方,又盖了一个新房子,继续的住下去。另外一个愚痴的人,他不忍心这个房子被破坏。他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怎么样?只好去救这间房子。但是他七救八救,耽误了时间,房子还是烧坏,珍宝也烧坏,什么都没有。龙树菩萨就比喻说,房子就是我们这一期生命。这一期生命当中,受无常大火所燃烧,你的生命一点一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渔,斯有何乐?」房子从你出生开始就开始烧,总有一天要把它烧坏的。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在这一期生命当中,赶快积极善业。因为他知道生命,有生必有死,不可能经常存在,他为来生积集资粮。就好像说,在大火当中,再把珍宝拿出来,去盖一个新的房子。有一个人是爱着生命的,他希望他今生的东西永远不离开,他不愿意去创造善业,结果他今生的房子也烧光了,所有资具也烧光了。他就什么善业也都没有带走,只好以满身的罪业去面对来生。这个地方是说,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虽然这个财物是无常会坏,但是有智慧的菩萨,他却能够把握时间,利用今生还在的时候,把无常的财物,转成一种可靠的善业。
前面的三段是在讲一个布施的世间有为的一个功德。第四段讲到,布施引生出世的功德,更殊胜的功德,不但是来世的福报而已。
「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
由舍不起染污执。我们能够不断的布施,不但是创造一种善业。更珍贵的是,它能够去对治我们的染污执,对治我们对三界果报的爱取。透过布施的行为,使令我们对三界果报的爱着心,慢慢、慢慢的淡薄。反过来,悭非圣道生烦恼。我们对于财物、资具,不但不布施,一次一次的增加,一次一次的执取,这样子就是非圣道,障碍我们的圣道,引生我们的烦恼。悭非圣道生烦恼。譬如吃药,有些人吃药,他吃一下子他病就好了。有些人吃药了很久,病都没有好,为什么?因为吃药有禁忌,不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禁忌你也不管,就把药的功能给破坏。有些人在佛法中修学,他不断的去拜忏、诵经、修止观,他一下子进步很快,内心很快调伏,内心一片清净光明,跟圣道相应。有些人也拜忏,也作定课,但是做了半天,他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进步。佛法是一个乘,能运载我这一念苦恼的心,到达安乐的心,怎么我内心当中都没有一种超越的感觉?修了半天,内心当中停顿在原地。这当中有障道的因缘。这里提出了一个悭贪,虽然你修学佛法,但是你也不断的去创造不善道的因缘。这里讲到悭贪会使令你很难趣入于圣道的修行,这是一个很大的过失。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佛陀要菩萨第一个修学布施是道中尊,一切法门当中最为殊胜的,一切法门当中最为基础的。佛陀呵责一个悭贪的人,他来世是容易堕恶道的,因为他的贪爱、执取,他不修行善业,也就容易堕落到恶道去,这种事是佛陀所呵责的。
「如是善思摄持过患,而生极大怖畏;善思能舍胜利,而能引发广大欢喜,则能任运生起惠施之心,乃至启发志心施他一切所有。」
我们能够从这个无量的生命观察,生命横转如暴流。我不是只有今生而已,我一定还要面临来生。既然有来生,我们就必须为来生积集资粮。当然,我今生的财物不能带到来生去受用。死亡一破坏的时候,我们只有神识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如果知道,原来我们可以把这一生的财物,透过布施的造做,转成一种善业力,这样子就能够把这个善业带走,使令我们来生受用。我们不断的去思惟,我们今生不布施,结果我们的资财还是要失掉。虽然你不去布施,但是你迟早还是要被破坏。我们布施引生强大的业力,这样子对布施的法生起广大的欢喜心,我们就容易把自己多余的东西,除了维持…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