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P3

  ..續本文上一頁時可以向我要回去。就是說,我們對于這個財物,事實上沒有自主性。你雖然不布施,但是你也不能經常擁有,因爲這個是他人的財物。我們透過無常的思惟,就能夠去調伏對于財物的執取。這是第一個觀念,以下的觀念,它越講越細,由粗講到細。布施的理由,爲什麼要布施呢?它講出一個理由,讓我們能夠接受。

  「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舍諸財物。」

  第二段說出第二個理由。爲什麼要布施呢?雖然資財是無常的。無常是無常呗,我還是喜歡把它留在身邊。「由施能生他世樂」,這個物資在你的身邊,是如此的無常敗壞。假設你能夠在將它還沒有破壞之前,把它布施出去,這當中會創造一種善的業力。這業力就能夠引生你來世可樂的果報,因爲你這樣的善業力,你來生會受用可樂的果報。由施能生他世樂。關于在這段文,在《法句經》佛陀講出一段譬喻,來解釋這個道理。講到一個國王跟一個醫生的故事。說有一位大國王生病,就貼了一個公告,說那一個醫生能夠把我治好,我就賞他種種珍寶、種種高貴的東西。就有一個醫生來應征,好! 就被錄取了。這位醫生就住在國王的宮殿裏面,爲他調理醫藥。但是在醫的過程當中,國王都沒有表示任何的供養,也沒有說要供養他什麼東西。這個醫生在爲國王治病的時候,他也沒有盡全力。就是很平常的,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沒有盡完全的力量。但是國王雖然表面上沒有說要給他珍寶,事實上,國王私下已經命令大臣,去把醫生的房子翻修了一翻。根據醫生對他調理醫藥盡心的程度,把他的房子重新再翻修了一次。但是這件事情,這個醫生完全不知道。他還是照正常的軌則,把國王的病給治好。治好以後,國王也沒講什麼,就跟國王告假。當然他也不敢提,大國王的境界,誰趕去觸惱國王呢?回到家以後,一看,我過去的房子怎麼不見了呢?一棟高樓大廈,外面很多的牛羊成群。問他家人,這個房子是誰的呢?你去幫國王治病的時候,國王就爲我們蓋大房子,把這個舊房子給拆了,前面的牛羊都是國王送的。他應該很高興,但是他很後悔,早知道國王對我這麼好,當初我應該更盡力的布施才對。佛陀就以這個故事,來勉勵我們菩薩,說布施亦複如是。「由施能生他世樂」,布施所産生的業力,你今生看不到,這叫異熟果。異時而熟。你今生布施的果報,你來生才會看得到。我們往往到來生才會後悔,尤其是天人。天人他有天眼通,到天上去以後,他有種種的快樂的境界。他會用神通去觀察一下,我爲什麼會到天上來呢?噢! 我前身就是怎麼怎麼的布施,他當然會很慶幸,天人當然也會後悔。早知道我今天會得到這樣的果報,我當初的布施應該更徹底一點,這個果報能更殊勝一點。就是說,我們往往不能看到他世樂,使令我們在今生布施的時候,沒辦法盡力。佛陀告訴我們,由施能生他世樂。雖然你在布施的時候,你現在的環境一點都沒改變,但是在你的身心當中,已經創造出一種強大的善業,你會引生你來世可樂的果報,是這樣子的意思。這是講到布施的功德,不布施有什麼過患呢?「不施現法亦生苦」,我們不斷的積集我們的資財,世間上的事情很奇怪,東西積集得越多,越貪心。我們凡夫的貪,他是不會滿足。你沒錢的時候,還不見得會起貪,你越有錢,就需要越多。貪煩惱多,貪火越大。貪求心越大有什麼過患呢?你就不容易滿足。經典上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一個少欲知足的人,雖然他睡在地上,他也覺得很快樂。他覺得有個大地睡,他心滿意足,比睡在大海中好。「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的人睡在天堂,他覺得天堂也有很多的問題,他心中老是想著更好的東西。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所以說我們在僧團就很清楚,大家一起吃飯,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吃的津津有味,少欲知足。有些人就是悶悶不樂。每一個人的貪欲心,有厚薄不同。所以說我們今天不布施的話,積聚很多的資財,在點點滴滴當中,增長我們的貪欲。我們貪欲增加以後,不要講來生的痛苦,今生你就不快樂,因爲你貪欲越強,所需求越多,就算生活得很好,你還是不快樂。所以講不施現法亦生苦,因爲你增長了煩惱。「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舍諸財物人間的諸財就像流星,一剎那就消失。你決定沒有一個不舍的諸財物。絕對不可能有一個恒常跟著你受用的諸財物,你任何一個東西,你遲早要施舍。這當中講出了布施的功德,也講出不布施的過患。

  「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

  這一段是總結前面兩段。我們對于不布施的財物,我們內心當中執取這個財物是我的,它永遠都必須應該由我所受用。但是無常滅,當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個財物都要完全被死亡所破壞,就不是你的。假設我們選擇,在我們臨命終之前來行布施。這樣子在我們生命當中,就留下一個善的業力。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這個業力你帶得走,你可以帶走,你可以帶走你今生所成就的善業,就像一個財庫一樣,它永遠保持在你的阿賴耶識當中。所以說,我們爲了饒利一切有情,所取的布施行爲,它能夠使令無常的財物,變成你未來一種真實的受用。把這種無堅固的財物,變成你來生所受用的一種真實情況。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的布施度。他爲了幫助我們去思惟,布施、不布施的差別,他講出一個譬喻,來幫助我們理解這樣的一個相貌。他說在森林當中,有兩戶人家,住在隔壁。有一天森林起了大火,兩戶房子都燒起來。這當中有一戶人家有智慧,看這個大火燒的太厲害,救火沒意思,這個房子在怎樣都無法救。他就到房子裏面去,把珍寶拿出來,依止這個珍寶,他到其他的地方,又蓋了一個新房子,繼續的住下去。另外一個愚癡的人,他不忍心這個房子被破壞。他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怎麼樣?只好去救這間房子。但是他七救八救,耽誤了時間,房子還是燒壞,珍寶也燒壞,什麼都沒有。龍樹菩薩就比喻說,房子就是我們這一期生命。這一期生命當中,受無常大火所燃燒,你的生命一點一滴,「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漁,斯有何樂?」房子從你出生開始就開始燒,總有一天要把它燒壞的。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在這一期生命當中,趕快積極善業。因爲他知道生命,有生必有死,不可能經常存在,他爲來生積集資糧。就好像說,在大火當中,再把珍寶拿出來,去蓋一個新的房子。有一個人是愛著生命的,他希望他今生的東西永遠不離開,他不願意去創造善業,結果他今生的房子也燒光了,所有資具也燒光了。他就什麼善業也都沒有帶走,只好以滿身的罪業去面對來生。這個地方是說,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雖然這個財物是無常會壞,但是有智慧的菩薩,他卻能夠把握時間,利用今生還在的時候,把無常的財物,轉成一種可靠的善業。

  前面的叁段是在講一個布施的世間有爲的一個功德。第四段講到,布施引生出世的功德,更殊勝的功德,不但是來世的福報而已。

  「由舍不起染汙執,悭非聖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余者爲惡道。」

  由舍不起染汙執。我們能夠不斷的布施,不但是創造一種善業。更珍貴的是,它能夠去對治我們的染汙執,對治我們對叁界果報的愛取。透過布施的行爲,使令我們對叁界果報的愛著心,慢慢、慢慢的淡薄。反過來,悭非聖道生煩惱。我們對于財物、資具,不但不布施,一次一次的增加,一次一次的執取,這樣子就是非聖道,障礙我們的聖道,引生我們的煩惱。悭非聖道生煩惱。譬如吃藥,有些人吃藥,他吃一下子他病就好了。有些人吃藥了很久,病都沒有好,爲什麼?因爲吃藥有禁忌,不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禁忌你也不管,就把藥的功能給破壞。有些人在佛法中修學,他不斷的去拜忏、誦經、修止觀,他一下子進步很快,內心很快調伏,內心一片清淨光明,跟聖道相應。有些人也拜忏,也作定課,但是做了半天,他總是覺得自己沒有進步。佛法是一個乘,能運載我這一念苦惱的心,到達安樂的心,怎麼我內心當中都沒有一種超越的感覺?修了半天,內心當中停頓在原地。這當中有障道的因緣。這裏提出了一個悭貪,雖然你修學佛法,但是你也不斷的去創造不善道的因緣。這裏講到悭貪會使令你很難趣入于聖道的修行,這是一個很大的過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余者爲惡道。佛陀要菩薩第一個修學布施是道中尊,一切法門當中最爲殊勝的,一切法門當中最爲基礎的。佛陀呵責一個悭貪的人,他來世是容易墮惡道的,因爲他的貪愛、執取,他不修行善業,也就容易墮落到惡道去,這種事是佛陀所呵責的。

  「如是善思攝持過患,而生極大怖畏;善思能舍勝利,而能引發廣大歡喜,則能任運生起惠施之心,乃至啓發志心施他一切所有。」

  我們能夠從這個無量的生命觀察,生命橫轉如暴流。我不是只有今生而已,我一定還要面臨來生。既然有來生,我們就必須爲來生積集資糧。當然,我今生的財物不能帶到來生去受用。死亡一破壞的時候,我們只有神識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如果知道,原來我們可以把這一生的財物,透過布施的造做,轉成一種善業力,這樣子就能夠把這個善業帶走,使令我們來生受用。我們不斷的去思惟,我們今生不布施,結果我們的資財還是要失掉。雖然你不去布施,但是你遲早還是要被破壞。我們布施引生強大的業力,這樣子對布施的法生起廣大的歡喜心,我們就容易把自己多余的東西,除了維持…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