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大悲为上首。菩萨有了愿望以后,是要采取行动的。不是整天在佛堂发愿就可以。他必须要离开佛堂,到众生的世界里面,修波罗密,广度众生。菩萨他也能够理解到世间是一个苦恼的境界,是一个无常败坏的境界。但是他却能够一次一次的在这三界火宅中受生。凡夫在三界中受生,是依止无明。因为他颠倒,他认为这个世间是常乐我净的,是美妙的、是恒常存在的。凡夫在三界里面投胎,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流转。在《般若经》龙树菩萨说,菩萨为什么也在三界流转呢?他凭的是一个什么心情呢?他不是贪念生死,他凭的是一念的大悲心。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他虽然知道三界流转,每一次的受生,都要承受老病死的干扰,老病死的痛苦。但是他因为要建立佛法,利益有情的缘故,他愿意去承当这样的痛苦。这也说明菩萨整个修学背后的动机,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以大悲心作上首。「上首」就是他的一个引导者。大悲心来引导他,一次一次的在三界里面得果报。
三、无所得为方便。「方便」就是善巧的意思。他能够透过一种方法,使令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变成一个简单的事情。这件事本来是做不到的,但是菩萨就是有善巧,使令他做得到,这个就是方便。这意思就是说,菩萨在生死的境界当中,要行前面的五度,要布施,不但是财物的布施,连生命、手足都要布施出去。这是一个非常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身为一个凡夫的菩萨,他会执取他的资具。他为什么做得到呢?以无所得为方便。他有无所得的智慧,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他的执取,所以它能够使令前面的五度是非常的困难,也变成简单化。就是他有无所得的智慧,来做为他修行的一个善巧。无所得为方便,这是一个智慧。龙树菩萨在解释这三心的时候,菩萨的三心,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他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一个总相。任何一个菩萨,一定都要有一个希求无上菩提的愿力。但是悲跟智,在因地的时候,各有偏重。说有一类的菩萨,叫做智增上菩萨。智增上菩萨,他虽然也发了愿要上求下化,但是他在因地的时候,会偏重在上求佛道。他会作如是思惟,众生的世界,障碍太多,有太多的退转。所以智增上菩萨,他会选择往生到净土去。这个是智增上菩萨的抉择。他虽然对众生有一份的悲愍心,但是他思惟一定要先到净土去,成就法身、成就无量无边的方便力,再回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这一类是智增上菩萨。有一类的菩萨是悲增上。他不愿意到净土去,他舍不得离开有情众生。他虽然知道三界就像火宅一样的痛苦,但是他愿意陪着众生流转,他愿意在凡夫的世界里面去积功累德。这一类的菩萨是属于悲增上菩萨,他不愿意到净土去。当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有不同的结果。龙树菩萨就做一个结论,说智增上的菩萨,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智增上菩萨,他到净土去了,他马上就成就圣道,因为净土的环境太清净,一下子就把烦恼给消灭了。然后他再以他圣道的力,来到众生世界,积功累德,广结善缘。他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悲增上菩萨刚好相反,他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心太强。他在三界中流转,他会先成就福报。但是因为他在三界中流转,对他的干扰太大了,他会比较晚成就圣道。换句话说,悲增上菩萨,他到最后,到人间就做国王,到天上就做天王,广大的福报力,但是他的心还是凡夫。就是说他在成佛的过程中,他会先成就福报力,然后再成就圣道力,这是一个悲增上的情况。
龙树菩萨说: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过去的善根是悲增上,还是智增上呢?这个地方有一个办法,可以测出来。说你现在只有一碗饭菜,一碗饭上只有一些菜。现在有两个人走过来,一个是佛陀走过来,向你乞求。第二个是一个苦恼的乞丐走过来。假设你做如是思惟,佛是广大的功德,是我的依止处,我应该把这碗饭供养佛陀。你这样子想,你是智增上菩萨,你认为佛道比众生重要。有一种人他会作如是思惟,反正佛陀我不给他饭吃,他也无所谓。这个众生太可怜了,他会把这碗饭送给众生。这样子的根性,就明显是悲增上菩萨。他会把众生看得比佛道更重要。龙树菩萨说,就是一碗饭,你只能够选择一个。你从这样的思惟当中,你就知道你过去生生世世,所熏习的是智增上,是悲增上,可以看得出来。当然,这个当中可以透过熏习改变,不过就可以看得出,你过去生有这样的一种势力存在。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菩提心,就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的无上菩提的愿力,然后再一种慈悲心,再一种我空法空的智慧的和合,愿力、慈悲力、跟智慧力,这个就是菩提心。
庚二、别示六度行相
前面是讲六度的依止,依止菩提心而修六度。以下是说明六度的行相。
分六:初、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进度。五、禅定度。六、智慧度。今初。
辛一、布施度
我们每一个度,都以三段来解释。先解释布施的自性。什么是布施的体性?
布施自性-《广论》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我们在行布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布施的体性。你怎么样做,才合乎布施的条件。做一个问答,什么是布施的一个内涵呢?谓诸菩萨,无量无边的菩萨,不管是凡夫,不管是圣位。他不顾自身一切资具。他内心当中,不爱惜他自己的资具。「资具」就是维持生命的一些物资,包括财物、包括饮食、衣服、卧具等等。所有无贪俱生之思。他依止他无贪俱生的思心所。这当中有两个心所,布施内心的相貌。一个是无贪。一个是思。「无贪」就是心无染着。染着是说,像一块白色的布,泼上墨汁。这个墨汁就深深的把这块布给咬住了。墨汁跟布就分不开。我们爱着财物的心情就是这样,这个财物已经不现前,但是我们经常想着财物,经常去想着它的存在。就像我们这一念心,去爱着财物,就像墨汁去染着这块布一样,不可以分开。但是菩萨不是,他对于财物没有染着的心,无贪。跟无贪同时活动的一个思心所。「思心所」,就是经过你的思惟以后,所生的造作。经过一个很深刻的思惟,不是一个很随便的动作,这个东西给你,不是。他是透过一种如理的思惟以后。所产生的一种行动力,叫做思。不是一种无记的,随便的,不是。经过他慎重的判断、抉择,所发动的一个造作行为,叫做思。他的内心当中,是无贪俱生的一种造作,所引生的一种身、语二业。或者是用身业来布施,或者拿财物给别人,或者是帮你做义工,我帮你服务。就是身业的活动。或者是口业。我们用口业来安慰对方,来鼓励对方,这个也是布施。这偏重在法布施。
从布施的自性当中,我们应该注意一点。从布施的整个过程,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你能布施的心。第二个是你所布施的东西。第三个是你所对的对象,所对的人。就是这三个东西。这个布施的体性,重点在于能布施的心,约心来安立的。一定是要无贪相应。譬如说,你现在用一个随身听,你用一用以后,你不喜欢它了。不喜欢它,你把它送给别人,这个不能叫布施。因为你已经不喜欢它,再送给别人,不是一种无贪相应,一种施舍心相应。整个布施的定义,它是要跟无贪相应,这样子才能够安立布施,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所以在自性当中,我们布施的过程,要观照我们这一念心,是一个什么心情?这样子才能够达到一个布施的功德。一定要无贪相应的行为,才能够达到菩萨布施的功德。我们把布施做一个明确的定义。
趣入修习布施的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我们应该怎么修布施呢?我们内心当中有无贪的心情,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布施?分成两段,第一个是加行。第二个是正修。
「加行」是透过对于佛法的理解,生起对于布施的信心,来突破我们内心对于爱着的障碍。透过对佛法的理解,来建立对布施的信心。
《摄波罗密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
基本上,凡夫的心情是爱着我们的资具。因为我们认为资具,它可以让我们快乐,而且它能够让我们恒常快乐。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我们的资具是恒常存在的。它今天存在,它明天也应该存在,后天更应该存在,它必须要生生世世的陪着我。我们对于资财,产生了一个常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错误的。「资财无常现可见」,我们现在所执取的这些财物,是一个无常败坏之法。我们讲天灾、人祸,水灾、火灾的天灾,会破坏你的资财。盗贼、恶国王、乃至于败家子,会破坏你的财富。这种资财是非常的脆弱,这件事情,我们从现生当中,是到处可以看得见的事实。「若能任运起大悲」,假设我们能够如实观察,这个资财是无常的,我们就容易生起大悲心,把这个资财去布施给需要的人。「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佛陀要我们布施,这个是合乎道理的。为什么呢?犹如他物寄自舍。资财在我们身边的这种情况,讲一个譬喻,就好像他人的财物暂时放在我家一样。现在这个财物在我家,我能够受用,但是这是他人的财物,你不能做主。不能做主这个财物,今天在,明天不在,你完全不能做主。这个在不在是别人做主,因为这个是别人的东西,他随…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