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P2

  ..續本文上一頁二、大悲爲上首。菩薩有了願望以後,是要采取行動的。不是整天在佛堂發願就可以。他必須要離開佛堂,到衆生的世界裏面,修波羅密,廣度衆生。菩薩他也能夠理解到世間是一個苦惱的境界,是一個無常敗壞的境界。但是他卻能夠一次一次的在這叁界火宅中受生。凡夫在叁界中受生,是依止無明。因爲他顛倒,他認爲這個世間是常樂我淨的,是美妙的、是恒常存在的。凡夫在叁界裏面投胎,是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于生老病死流轉。在《般若經》龍樹菩薩說,菩薩爲什麼也在叁界流轉呢?他憑的是一個什麼心情呢?他不是貪念生死,他憑的是一念的大悲心。不忍衆生苦,不願聖教衰。他雖然知道叁界流轉,每一次的受生,都要承受老病死的幹擾,老病死的痛苦。但是他因爲要建立佛法,利益有情的緣故,他願意去承當這樣的痛苦。這也說明菩薩整個修學背後的動機,不是爲了個人的名利,而是以大悲心作上首。「上首」就是他的一個引導者。大悲心來引導他,一次一次的在叁界裏面得果報。

  叁、無所得爲方便。「方便」就是善巧的意思。他能夠透過一種方法,使令一個很困難的事情,變成一個簡單的事情。這件事本來是做不到的,但是菩薩就是有善巧,使令他做得到,這個就是方便。這意思就是說,菩薩在生死的境界當中,要行前面的五度,要布施,不但是財物的布施,連生命、手足都要布施出去。這是一個非常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爲身爲一個凡夫的菩薩,他會執取他的資具。他爲什麼做得到呢?以無所得爲方便。他有無所得的智慧,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調伏他的執取,所以它能夠使令前面的五度是非常的困難,也變成簡單化。就是他有無所得的智慧,來做爲他修行的一個善巧。無所得爲方便,這是一個智慧。龍樹菩薩在解釋這叁心的時候,菩薩的叁心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他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一個總相。任何一個菩薩,一定都要有一個希求無上菩提的願力。但是悲跟智,在因地的時候,各有偏重。說有一類的菩薩,叫做智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他雖然也發了願要上求下化,但是他在因地的時候,會偏重在上求佛道。他會作如是思惟,衆生的世界,障礙太多,有太多的退轉。所以智增上菩薩,他會選擇往生到淨土去。這個是智增上菩薩的抉擇。他雖然對衆生有一份的悲愍心,但是他思惟一定要先到淨土去,成就法身、成就無量無邊的方便力,再回入娑婆世界廣度衆生。這一類是智增上菩薩。有一類的菩薩是悲增上。他不願意到淨土去,他舍不得離開有情衆生。他雖然知道叁界就像火宅一樣的痛苦,但是他願意陪著衆生流轉,他願意在凡夫的世界裏面去積功累德。這一類的菩薩是屬于悲增上菩薩,他不願意到淨土去。當然不同的選擇,也就有不同的結果。龍樹菩薩就做一個結論,說智增上的菩薩,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會先成就聖道,再成就福報。智增上菩薩,他到淨土去了,他馬上就成就聖道,因爲淨土的環境太清淨,一下子就把煩惱給消滅了。然後他再以他聖道的力,來到衆生世界,積功累德,廣結善緣。他會先成就聖道,再成就福報。悲增上菩薩剛好相反,他不忍衆生苦,不願聖教衰的心太強。他在叁界中流轉,他會先成就福報。但是因爲他在叁界中流轉,對他的幹擾太大了,他會比較晚成就聖道。換句話說,悲增上菩薩,他到最後,到人間就做國王,到天上就做天王,廣大的福報力,但是他的心還是凡夫。就是說他在成佛的過程中,他會先成就福報力,然後再成就聖道力,這是一個悲增上的情況。

  龍樹菩薩說:我們怎麼知道我們過去的善根是悲增上,還是智增上呢?這個地方有一個辦法,可以測出來。說你現在只有一碗飯菜,一碗飯上只有一些菜。現在有兩個人走過來,一個是佛陀走過來,向你乞求。第二個是一個苦惱的乞丐走過來。假設你做如是思惟,佛是廣大的功德,是我的依止處,我應該把這碗飯供養佛陀。你這樣子想,你是智增上菩薩,你認爲佛道比衆生重要。有一種人他會作如是思惟,反正佛陀我不給他飯吃,他也無所謂。這個衆生太可憐了,他會把這碗飯送給衆生。這樣子的根性,就明顯是悲增上菩薩。他會把衆生看得比佛道更重要。龍樹菩薩說,就是一碗飯,你只能夠選擇一個。你從這樣的思惟當中,你就知道你過去生生世世,所熏習的是智增上,是悲增上,可以看得出來。當然,這個當中可以透過熏習改變,不過就可以看得出,你過去生有這樣的一種勢力存在。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菩提心,就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的無上菩提的願力,然後再一種慈悲心,再一種我空法空的智慧的和合,願力、慈悲力、跟智慧力,這個就是菩提心。

  庚二、別示六度行相

  前面是講六度的依止,依止菩提心而修六度。以下是說明六度的行相。

  分六:初、布施度。二、持戒度。叁、忍辱度。四、精進度。五、禅定度。六、智慧度今初。

  辛一、布施度

  我們每一個度,都以叁段來解釋。先解釋布施的自性。什麼是布施的體性?

  布施自性-《廣論》雲:「雲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

  我們在行布施,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布施的體性。你怎麼樣做,才合乎布施的條件。做一個問答,什麼是布施的一個內涵呢?謂諸菩薩,無量無邊的菩薩,不管是凡夫,不管是聖位。他不顧自身一切資具。他內心當中,不愛惜他自己的資具。「資具」就是維持生命的一些物資,包括財物、包括飲食、衣服、臥具等等。所有無貪俱生之思。他依止他無貪俱生的思心所。這當中有兩個心所,布施內心的相貌。一個是無貪。一個是「無貪」就是心無染著。染著是說,像一塊白色的布,潑上墨汁。這個墨汁就深深的把這塊布給咬住了。墨汁跟布就分不開。我們愛著財物的心情就是這樣,這個財物已經不現前,但是我們經常想著財物,經常去想著它的存在。就像我們這一念心,去愛著財物,就像墨汁去染著這塊布一樣,不可以分開。但是菩薩不是,他對于財物沒有染著的心,無貪。跟無貪同時活動的一個思心所「思心所」,就是經過你的思惟以後,所生的造作。經過一個很深刻的思惟,不是一個很隨便的動作,這個東西給你,不是。他是透過一種如理的思惟以後。所産生的一種行動力,叫做思。不是一種無記的,隨便的,不是。經過他慎重的判斷、抉擇,所發動的一個造作行爲,叫做思。他的內心當中,是無貪俱生的一種造作,所引生的一種身、語二業。或者是用身業來布施,或者拿財物給別人,或者是幫你做義工,我幫你服務。就是身業的活動。或者是口業。我們用口業來安慰對方,來鼓勵對方,這個也是布施。這偏重在法布施。

  從布施的自性當中,我們應該注意一點。從布施的整個過程,有叁個內涵。第一個是你能布施的心。第二個是你所布施的東西。第叁個是你所對的對象,所對的人。就是這叁個東西。這個布施的體性,重點在于能布施的心,約心來安立的。一定是要無貪相應。譬如說,你現在用一個隨身聽,你用一用以後,你不喜歡它了。不喜歡它,你把它送給別人,這個不能叫布施。因爲你已經不喜歡它,再送給別人,不是一種無貪相應,一種施舍心相應。整個布施的定義,它是要跟無貪相應,這樣子才能夠安立布施,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所以在自性當中,我們布施的過程,要觀照我們這一念心,是一個什麼心情?這樣子才能夠達到一個布施的功德。一定要無貪相應的行爲,才能夠達到菩薩布施的功德。我們把布施做一個明確的定義。

  趣入修習布施的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我們應該怎麼修布施呢?我們內心當中有無貪的心情,但是我們應該如何的去布施?分成兩段,第一個是加行。第二個是正修。

  「加行」是透過對于佛法的理解,生起對于布施的信心,來突破我們內心對于愛著的障礙。透過對佛法的理解,來建立對布施的信心。

  《攝波羅密多論》雲:「資財無常現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當知布施極順理,猶如他物寄自舍。」

  基本上,凡夫的心情是愛著我們的資具。因爲我們認爲資具,它可以讓我們快樂,而且它能夠讓我們恒常快樂。換句話說,我們認爲我們的資具是恒常存在的。它今天存在,它明天也應該存在,後天更應該存在,它必須要生生世世的陪著我。我們對于資財,産生了一個的認識。但是這個認識是錯誤的。「資財無常現可見」,我們現在所執取的這些財物,是一個無常敗壞之法。我們講天災、人禍,水災、火災的天災,會破壞你的資財。盜賊、惡國王、乃至于敗家子,會破壞你的財富。這種資財是非常的脆弱,這件事情,我們從現生當中,是到處可以看得見的事實。「若能任運起大悲」,假設我們能夠如實觀察,這個資財是無常的,我們就容易生起大悲心,把這個資財去布施給需要的人。「當知布施極順理,猶如他物寄自舍。」佛陀要我們布施,這個是合乎道理的。爲什麼呢?猶如他物寄自舍。資財在我們身邊的這種情況,講一個譬喻,就好像他人的財物暫時放在我家一樣。現在這個財物在我家,我能夠受用,但是這是他人的財物,你不能做主。不能做主這個財物,今天在,明天不在,你完全不能做主。這個在不在是別人做主,因爲這個是別人的東西,他隨…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