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生命以外,就布施给一切的有情。这个就是加行,在布施之前,对布施法门的一个理解,然后对它的一个信心。
二、正修。前面是讲到布施的前方便,建立对布施的一个信心。以下是讲到布施的方法。
「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懒惰住教他行施;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违越佛制学处而施;不能如有资财而施,长时积集然后顿施,是为应断。」
正修有两段,第一段是不如法的情况,叫不净施。第二段是如法的布施,叫净施。首先,先举出五段,是菩萨行布施应该要避免的。
第一段、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你这个布施的行为,是透过损害他人的方便,就是你损害他人的利益。你的钱财是怎么而来的呢?是你去偷盗或骗取而来的。你先去损害别人的利益,然后再去布施这个财物。佛陀是不允许的。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
第二段、自懒惰住教他行施。我们自己不布施,我们看到一个贫穷人家,你跟一个人走在一起,你叫他布施,这不可以的。因为我们自己也应该要去布施,来带动别人。自懒惰住教他行施,这个应该断。
第三段、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有人来向我们请求,我们内心当中以瞋恨心来呵责他,你这个人真是没出息,向我乞求,呵责。或者是私下心生骄慢,哎呀!你也有今天啊!就是用种种的因缘来讥笑他。或者是旁言轻弄,就是用拐湾抹角的话来挖苦对方。或者是出言恐吓,然后再把东西给他。这也是不允许的。就是你在布施的时候,没有诚意。没有一种无贪的施舍心,完全是以一种骄慢瞋恚的心来布施。这样子不能达到布施的功德。
第四段、违越佛制学处而施。你资具的获得是违背佛陀的戒律,是从事于杀盗淫妄的行业,赚取金钱来布施。这是违背佛陀的制教,这也是不允许的。
第五段、不能如有资财而施,长时积集然后顿施。你布施的时候,不能随缘尽份,经过你长时间的积集以后才布施。
佛陀在戒律里面,对于出家众要求的更严格。菩萨比丘,行布施的时候,要当下。你不能积集很多才布施,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积集过程当中,就会增加你的悭贪。我们东西越多,有一个钵、衣服,照道理说,应该东西越多就越满足,但是不是。当我们只有一两件衣服,或只有一个钵的时候,我们很满足。但是你东西越多的时候,刺激你的贪心,你会要求更多。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你的布施一定要适时,适当,马上就要布施出去,有多的马上布施出去,不能够积集很多才布施。
过去我看一本杂志,证严法师,他在盖医院的时候,他要信徒去护持花莲慈济医院,一个人三十块。怎么做呢?他一个人给你一个竹筒,他不要你一次拿三十块,他要你一天丢一块下去。这样子是很有道理的,你每天都生起一个布施的念头,就是你一个月有三十个布施的心情。虽然财物是非常的微小,但是布施的内涵是建立在一个无施舍的心,这样子的话,一个月能生起三十次的无施舍的心,是超过你一次拿三十块出来的功德大。站在菩萨布施的内涵来说。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佛陀要我们有多的要马上布施出去,不能累积到一次顿施出去,不可以。
前面的五种,是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应该断除的,因为这样的布施都夹杂过失。就是不净施。
应该怎么做才正确?应该怎么做才如法?
「谓舒言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
我们布施要起三种的心。第一个起欢喜心。舒言平视,含笑先言。我们面对所要布施的对象,我们要以一种舒适的言词来安慰他,而且要平等心来安慰他。含笑先言。我们脸上带着笑容,主动跟他谈话,来表示我们布施的一个诚意,就是欢喜心。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亲手应时,于他无损。我们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么田,是一个敬田。是三宝的境界,是我们所恭敬的境界,当然这个叫敬田。第二个恩田。父母师长对我们有恩,叫恩田。悲田。他是个可怜的众生。不管我们面对的是敬田、恩田、悲田,我们都应该生起恭敬心,来亲手给他。「应时」,就是在他正需要的时候给他。于他无损。不能对他自尊心有所伤害,就是恭敬心。第二个是生起恭敬心。第三个是生起坚定心。耐难行苦,而行惠施。耐种种布施的困难,虽然你一天的收入不多,但是你能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耐难行苦,行种种的难行的苦行,而整个当中,才生起布施,内心的坚定,不可动摇。
这个宗喀巴大师对于菩萨的布施,他提出三种心情。第一个是欢喜心,第二个恭敬心。第三个是坚定心。这三种心态在布施的时候,对于我们未来所成就的果报,有很大的影响。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于果报的获得,有困难跟容易的差别。说有些人在生命当中,得到的财富是非常的容易。他一出生就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他也不需要怎么工作,就自然的继承他父亲的产业,财富得的非常自然。说有些人他今生也是有钱,但是他是怎么回事呢?白手起家,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在整个追求财富的过程当中,有种种的逆境、障碍。但是他也是得到财富。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有些人起欢喜心、恭敬心。他把众生当福田,哎呀! 真是感激你们,由于你们的需求,成就我的善业。没有你们的需求,我怎么会创造善业呢?他对于布施的过程当中,随对何田,都生起欢喜心,恭敬心。他因地的时候心甘情愿,他得果报的时候,特别的顺利,一点障碍都没有。另外一种布施是说,他的布施非常的勉强,心不甘、情也不愿。虽然在僧团里面做事,做厨房、典座、行堂,勉勉强强的去做,心不甘情不愿,但是还是做了,没有欢喜心、没有恭敬心。不得已的情况才做的。这种情况得果报就会有障碍,就会有障碍,但是你还是会得到果报,这当中有很多很多的辛苦、很多很多的辛酸。就是说我们在得果报有一个困难跟容易的差别。其次,得果报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有些人从小就很富有,长大以后还是很富有,老的时候还是很富有,他的财富水不能淹,火不能烧,地震发生的时候,别的房子都倒了,他的房子不能倒,他的财富特别的坚固。有些人的财富非常的脆弱,他小时后很有钱,但是没几天生意失败了,又破坏掉了。就是他的财富非常的脆弱,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我们在因地行布施的时候,有坚定、不坚定的差别。有些人行布施的时候,内心特别的坚定,任何人的劝导,障碍,都不能障碍他。有些人他行布施,内心犹豫不决,他对于布施法门认识不够。他虽然行布施,但后来后悔,他未来果报就有问题。果报就是容易破坏。
佛在世的时候,憍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有两个女儿,大公主叫金刚,长的很丑陋,这大家都知道。老二叫善光公主,她长的非常的美妙端正,而且非常有人缘。不但深受国王、王后的喜爱,在整个老百姓、百官当中,对她也非常的尊重。有一天波斯匿王,下朝以后,就带着善光公主到花园去散步。国王就对善光公主说:「女儿,你看,你的父亲是个大国王,你仰仗父亲的光明,今天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享受这么好的荣华富贵。」善光公主回答说:「父王,我今生的福报当然也是父王引起的,但是父王对我的照顾只是增上缘,我今生的福报是我过去的善业所积集的。」因为善光公主学习佛法,佛陀为波斯匿王开示的时候,她也经常听。她就讲出,这个是我过去的善业。波斯匿王听了就很不高兴,你这个公主怎么这么骄慢,我一定要给你一点颜色看看。要处罚你。波斯匿王回去以后,就把大臣找来,说啊你去我们国家里面找几个乞丐过来。找了几个乞丐过来,波斯匿王就挑一个人品比较好的,相貌比较端正的,说:好,就是你。我会把公主嫁给你。乞丐说:国王,我不敢当。国王说:这件事情就决定了。决定以后,把善光公主嫁给这个乞丐。善光公主她也不知道这个是乞丐,她也不知道国王要处罚她。结婚以后,她就问她先生说:你住那里呢?他说:我没有家,我到处流浪,我是个乞丐,那有房子。她说:你过去祖先住那里?他说:过去我祖先本来是个大官,就是朝廷作大官的,是大富人家。但是发生火灾,一把火就把我们家烧光了,全部人也烧死了,就剩下我一个人。房子烧坏了,总有一个田地、还有土地吧?土地有啊?那就回去看看吧!乞丐先生带着善光公主回到老家一看,房子破旧,都是蜘蛛网,草长的很高。先在这边盖个小茅蓬吧!白天,这个先生去外面作乞丐,去乞食。善光公主拿着镰刀,把草锄一锄,慢慢种一个田地。有一天,善光公主在锄草的时候。锄头往地上一锄,听到一种喀的声音,打开里面,大地里面很多的珍宝,祖先留下的珍宝。因为突然之间起火燃烧,祖先也没有办法交代,就死掉了。祖先的珍宝拿出来以后,就拿出一部份盖一个宫殿,跟善光公主以前所住的一模一样。波斯匿王要去看善光公主的笑话,一天带着皇后、大臣,来拜访善光公主,就是要去消遣善光公主。到的时候一看,哎呀!宫殿这么的庄严,比她过去住的宫殿还庄严。波斯匿王就很奇怪,你这宫殿是从那里来的呢?就如是、如是报告。波斯匿王就很欢喜,带着善光公主去见佛陀,跟佛陀报告,请佛陀解释,为什么善光公主会有这样的情况?佛陀就说,过去迦叶佛的时代,有一对夫妇,这个女众是很虔诚的佛教徒,经常省吃俭用,把她的财物供养三宝。这个先生刚开始他没有信三宝,他知道以后,就障碍这个女众,说你这个…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