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要老是拿家裏的錢去供養叁寶,家裏的錢應該自己用嘛!就障礙這個女衆。這個女衆她對叁寶的信心很堅定,不能障礙。你不給我,我把自己的私房錢,不管多少,她還是繼續的供養叁寶。長時間以後,這個女衆也一天一天的開導佛法,開導因果的道理,給她的先生明白。慢慢、慢慢這位先生也能夠接受佛法,他也跟著布施。這位女衆就是善光公主的前身,她在因地的時候,行布施內心非常的堅固,她得果報的時候,她的父親不能破壞。她的果報體隨著她的身心世界的時候,也特別的堅固。她的先生剛開始不相信叁寶,後來才相信叁寶,所以他前半生貧窮。他之所以信叁寶,是因爲善光公主的開示,所以他的果報要等到跟善光公主結婚以後,才能夠現前。
所以我們說如是因、如是果,我們因地怎麼栽培,就影響到你果報的情況。這段是說布施的方法,就是歡喜心、恭敬心、堅定心。叁種心態。
四、修習布施差別內容。一、財施。二、法施。叁、無畏施。
財施就是用財物來布施,使令衆生在物質上不缺乏。法施,就是說法,使令衆生能夠明白道理。無畏施,就是施給他無畏。這個衆生他內心當中有恐怖畏懼,你能夠適時的來安慰他,鼓勵他,來消滅他的畏懼心,使令他變成無畏。叫做無畏施。
布施有兩個功德,第一個生善。我們能廣結善緣。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能夠積集很多的善緣。第二個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有資財。我們總是在人天裏面得到可樂的果報。這是約生善。第二個破惡。度悭貪。就是能夠破除,能夠對治我們內心的悭。「悭」就是吝惜不舍。已經有的東西你不願意舍。「貪」你沒有的東西,你貪求無餍。這個是布施的內容,跟它所引生的功德。
龍樹菩薩在《智度論》裏面講布施度。他講完以後,他講一個觀念。在家居士偏重在財施,出家菩薩偏重在法施。財施跟法施的差別,龍樹菩薩他提出兩個主要的差別。第一個是有漏跟無漏的差別。財施給衆生,他能夠得到一時的安樂,但是不能消滅他的煩惱,不可以。法施。你用佛法開導他,使他能夠心開意解,得到安樂。這樣的安樂能夠對治煩惱,是無漏,它對煩惱有對治的力量。所以財施、法施,有漏跟無漏的差別。其次有有量跟無量的差別。說今天他沒有飯吃,你給他一碗飯。他生病了,你帶他去看醫生。這也是對,也是好。但是這樣一種對他的安樂,是有量的。你只能暫時的解決他一時的安樂。法施,你讓他明白道理,明白業果的道理,讓他主動的去斷惡修善,給他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你對他的影響力是生生世世的。換句話說,你給他這樣的善根,在他未來生命當中,他心中就生起了一個光明。他經常就會去創造善業,或者趨向可樂的果報。就是說,他的生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有決定性,那個影響是無量的影響。財物的布施,並沒有決定的影響力,只是暫時的解決他一時的痛苦。但是他內心因爲沒有智慧,還會創造罪業,還會有痛苦,那就沒辦法解決。所以法施有無量的作用,財是只有有量的作用。有這樣的差別。
民國初年,禅宗兩位大德,南邊是虛雲老和尚。北邊是來果老和尚。兩位大德。南虛雲,北來果。來果老和尚是一位住持,引導很多人參禅。有一次幾個禅師就批評講經的法師說,你們這些法師,只會講不會修行的。當然,在古時候,禅宗是很用功。古時候參禅,在禅堂一坐是十六個小時。來果禅師就呵斥這些禅師說:你不能這樣講。來果老和尚說:在這十法界,只有佛是圓滿的。其他對佛法,都是隨學。不斷的教學相長。在學習佛法當中,整個佛法的弘傳、相續,還是要靠這些法師,生生世世,無盡燈光明的延續。如果說,大家都不說佛法,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正知正見。來果老和尚的意思是說,雖然他做不到,但是他能夠如理如法而說,能夠使令衆生對佛法有正見,起碼還有正見。
譬如說,我們經常講《楞嚴經》的思想。《楞嚴經》講兩個心,一個正心,一個妄心。我們經常要棄生滅,守真常,安住在真心,不要隨順妄心。這個理論是一個很高的理論。事實上,首楞嚴大定,誰也做不到。但是是不是表示《楞嚴經》就不講呢?不是的。因爲我們明白道理以後,當我們落入攀緣心的時候,我們容易起慚愧心。我們起碼知道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什麼事情隨順生死?什麼事情隨順涅槃?有佛法的光明引導,起碼讓我們有正見、有慚愧心。靈芝律師,是宋朝的大律師。他也是提醒所有弘傳戒律的律師,不管你的戒律,佛陀製的戒律很多,二百五十條戒。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你在弘律的時候,要如理如法的說。爲什麼有些人說,這條做不到,把它刪掉,不可以。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有人說要把沙彌十戒刪掉兩條,不抓銀錢戒要刪掉,過午不食已經不合乎時代,也要把它刪掉。這是錯誤的。因爲有些人做不到,並不是表示所有的人都做不到。你如理如法的說,在未來生命當中,有些人有善根,他就能夠如理如法的受持。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算做不到,起碼有正見。如果隨便把佛陀的知見刪掉,因爲一時做不到刪掉,到了末世以後,有的人過午不食,反而被毀謗。你爲什麼那麼奇怪,過午不食?如法的人變成不如法,是非顛倒。諸位在座的,未來都有可能弘揚佛法。弘揚佛法,可貴就是如理如法而說,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因爲它是一個標准,起碼把這個標准,這個傳承流傳下去。你今天改一點,他改一點,到了末年,誰也不知道那一個是佛的真實義。所以說法布施,可貴就是如理如法而說。佛陀如是說,如是我聞。佛如是說,我如是聞,我們也如是的弘傳。讓衆生起碼有一個正知正見,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是一個弘揚佛法的基本概念。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