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敷它,就保持瘡的相貌,這就是行苦。爲什麼觀受是苦?因爲叁界果報的受,是依止無明而生起,它的本質是無明。就像瘡,它的本質是瘡。你怎麼說這個瘡是有快樂呢?因爲它的本質是瘡。一定要把瘡拔除了以後,才算是健康。這是觀察我們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那個受,不管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都是苦的。苦苦、壞苦、行苦。透過不淨觀跟苦谛觀,來對治我們身心愛取的煩惱。
第叁個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同時操作。心是能緣的心,法是心所緣的境界。觀心無常,觀察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它是生滅變異的,它是剎那剎那的變化無常。無常就是苦,因爲它擾動,它使令我們不安定。我們一個人,內心的心情是希望常的,希望寂靜的,但是我們的內心狀態卻違背我們的心意。我們的內心狀態就像水流一樣不斷的擾動,不斷的變化,所以說無常的本質就是苦。苦就是無我,爲什麼?表示我們沒有自主性。假設我們內心當中要是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我們就能夠決定讓它停下來,但是我們自己不能做主,可見得這個心性的活動是由業力所構成的,我們自己沒有作主性。所以從無常知道是苦,從苦當中知道我們沒有主宰性,是無我,就消滅我見的顛倒。這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對治我見的顛倒,前面的不淨苦是對治愛取的煩惱。
四念處在落實下來,是「四正勤跟四如意足。這個是外凡位。」
「四正勤」等于是斷惡修善。對惡法是兩個態度,已生的惡法令斷,未生的惡法令不生。「惡法」指的是你修止觀的時候,昏沈跟掉舉,叫惡法。不是指你外面那個殺盜淫妄,沒那麼粗。假使你在修止的時候,有昏沈跟掉舉,你馬上要覺察,要馬上消滅掉。沒有生起的,你要經常保持覺照,不要讓它生起活動。
「善法」是已生的善法令增長,未生的善法令生。「善法」是止跟觀的功德。止跟觀的力量沒有生起,要不斷的作定課,一次一次的熏習,使令它生起。四正勤是加強止觀的力量。
「四如意足」,四如意足等于是禅定。欲勤心觀,「欲」就是我們對禅定生起一個善法欲,思惟禅定的功德,假如我一天到晚散散亂亂,永遠不能成立大的功德,散亂心能夠作什麼功德呢?希求禅定的心起。你有這個欲就會精進,你就會經常撥出時間出來打坐,有想要得到禅定的希望,你就會努力的修行。欲勤心觀。「心」就是專注,經常的專注在你的佛號所緣境。「觀」就是覺察。前面的心是正念,這個觀是正知。經常保持正念正知,這個時候加強你的禅定。四正勤跟四如意足都是外凡,心遊理外。內心當中對于四念處的真理,不淨、苦、無常、無我,的真理,還不能夠如實的深刻的理解,依稀恍惚的了解而已,還是個資糧位,在積集資糧。透過四如意足以後,你的禅定加強,從聞思的智慧,變成修慧,就變成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這個時候,你對于你的身心世界,那種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信心加強。因爲我們過去就是愛著身心世界,這個身心世界是常樂我淨的,我的身心是快樂的,是幹淨的、是永遠存在的,我是年輕,我應該永遠年輕。我現在快樂,應該永遠快樂。所以我們就愛著現前的境界,常樂我淨。經過前面的四正勤、四如意足以後,我們的思想有變化,我們開始相信佛陀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我們開始相信,這個才是真實的相貌。過去認爲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常樂我淨,這是顛倒的。産生信根,有了信心以後,你就精進了。那個時候精進是自然,不像前面那麼勉強。信進念,經常保持正念,乃至于正定正慧。這個根跟力有什麼差別呢?「根」不能破惡,「力」能夠破惡。根只能不動。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信」,信心的根,它不能破除疑惑,信根生起的時候,疑惑還是在。一方面也相信不淨苦,無常無我,但是還有多少的疑惑存在。但是五力,這個「力」就是破惡的力量。到了信力生起的時候,就沒有疑惑,信心可以破除疑惑,精進破除懈怠,乃至于智慧破除愚癡。這是內凡位,心遊理內。內心當中跟四念處的真理相應。這個是修慧。到了「八正道」的時候,見道位,見到我空的真理。八正道的正見,第一個正見是無漏的,真的是觀察到我空的真理,那個境界是一個現量的境界。現量的智慧現前,所以八正道的正見,是初果心中第一道的光明,那個正見,是一個現量的智慧出現。「七菩提分」是修道位。開始擇法精進,乃至于喜足舍念定,開始從見道開始修道,使令不淨苦無常無我,四種智能的光明,不斷的增長,慢慢就把叁界的愛煩惱,見煩惱就全部消滅。這個就是叁十七道品的一個修行次第。外凡、內凡、見道、修道。這整個過程當中,就是一個四念處的觀法。就是經常觀察你的身受心法,是不淨、是苦、是無常、是無我,調伏愛見的煩惱。由這個道路,它就能指導我們慢慢、慢慢的背于生死趨向于涅槃,這個道是可修性。這個是講到四谛法門。四谛就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有四個法門。
問:?
答:觀心無常。外道的四禅定、四空定,它就差在觀心無常。因爲外道的心,在禅定當中,他能夠明了寂靜,但是他在明瞭寂靜當中,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存在。所以外道能夠在禅定當中,能夠觀心無常,那他就能夠超越叁界,直接趨向涅槃。他如果能夠學習佛法,「此是道,可修性。」由佛法這個道的引導,他觀察他這一念寂靜的心當中,事實上還有微細、微細的生滅相,還是無常的。從無常當中,知道身心的本質是苦的,從苦當中知道我們這一念身心,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時候,他就能在禅定當中解脫生死。「觀心無常」,是佛弟子才有的道路,這個道路是外道找不出來的,外道找不出這樣的一個道路出來。「觀心無常」只有佛陀講的出來。佛陀一個過來人,才能夠講得出這一句話,觀心無常,講出這樣的一個真理。外道的禅定,他尤其常見,外道得到禅定以後,他要失掉禅定,大部分來說,都容易墮落到地獄去。爲什麼?因爲外道在禅定當中,他會認爲他禅定已經達到涅槃,大部分的外道都認爲他已經達到涅槃。但是他寂靜的狀態是如石壓草,只是暫時的依止專注力,把他的煩惱跟業力給壓住了,他那一念寂靜的心當中,還是攝持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跟我們一般人,完全原封不動。如石壓草、如病假愈。等到他禅定破壞以後,他無量無邊的煩惱活動,他又來叁界輪回。他開始謗法,他說佛陀打妄語,世間上根本就沒有涅槃。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叁界,因爲我曾經得到最高的禅定,還是失壞了,表示要離開叁界是不可能的,因爲根本就沒有涅槃存在。謗法、謗佛。毀謗佛陀,說佛陀打妄語。毀謗沒有涅槃的存在,謗佛、謗法,直墮地獄。外道得到禅定,他如果禅定失掉了以後,很容易生起邪見,很容易生起邪見,因爲他認爲他已經得到涅槃了,怎麼會失掉?事實上,他錯認消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其實內心所安住的境界,還是一個妄想的境界。無量劫生死的根源,你現在依止的還是認賊作子,還是依止一個生死的根源。生死本,但是愚癡的人,還是認爲是你是我的本來面目,你是我的清淨佛性。癡人認作本來人,就是這樣子的。你認賊作父以後,煩惱春風吹又生,煩惱一活動,禅定被破壞,無量無邊的罪業又開始活動。這對外道內心的打擊很大的。從禅定破壞下來。我們一般沒有禅定的人,體會不出禅定失掉的感覺,那個刺激很大的。就像一個人從天上掉下來一樣,就好像你有幾百億的財産,突然間破産。
問:?
答:因爲禅定是因緣所生法,它有生就有滅。因爲他沒有解脫無明,他沒有離開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行緣識。他沒有離開無明,無明本身是擾動性的。他沒有修我空觀,把心中的無明給破壞掉。一個有我執的人,無明本身就是動相,所以《大乘起信論》上不是說,我們真如本性,真如不守自性,不覺念起而有無明。無明就是一種動相。那麼你常見的力量怎麼抵得過無明呢?這個無始劫的力量,怎麼抵的過呢?所以遲早會被無明破壞掉。最高的禅定八萬大劫,那是很長。一般人都是觀心比較容易,因爲觀法,這個境界太廣,六根六塵六識,這個境界太廣。所以觀心是最容易,你跟境界接觸,就直接回光返照,我不可得,那就最容易了。「我」不是因緣所生法,我是捏造出來,它是遍計執。因緣所生法,這個杯子是因緣所生法,它實際存在的是因緣所生法,這個「我」是根本就沒有,是龜毛兔角,是沒有的,它不是因緣所生法,它是遍計所執,是沒有這個東西,我們自己把它想出來的,這不是因緣所生法。色身是因緣所生法,杯子是因緣所生法。
問:?
答:在四聖谛當中偏重在我空。四聖谛。小乘講法空的不明顯,也有,但是不明顯,偏重在我空。你看《阿含經》,觀四念處。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樣的話很多很多。小乘只是觀察這個我不可得。觀察我不可得,這個方法很妙的。譬如說,人跟人相處,很難思想一致,也很難說你的行爲完全滿我的意,我的行爲完全滿你的意,很難的。一個我執很重的人,人跟人很難相處,但是你修無我觀,人跟人很好相處。你會覺得很容易包容別人,因爲你經常修無我觀,修無我觀,在經論上說無诤叁昧,他無诤。一切的爭執,一切的障礙,都是我執生起。一切的煩惱會活動,就是我執,因爲有我,所以産生貪欲,我愛、我瞋、我癡、我慢,所有的煩惱都是我生起。所以我們一個人經常修無我觀,你會發覺你比較不容易起煩惱。人跟人之間的相處,調柔善順。就是現前一念的明了心,它就是明了的功能,它就是能夠見聞覺知,如此而已。他能夠見聞嗅嘗覺知,他能夠明白一切的事物,但是沒有一個我,這個我不可得,它只有這個功能。找不到一個恒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那個我是沒有的,那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