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九

  

佛法修學概要(十九)

  

淨界法師主講

  己四、緣覺乘

  五乘修學法門的第四科。緣覺的意思,「緣」就是因緣。「覺」就是覺悟。這個法門主要是從因緣的生滅當中,覺悟了我空的真理,所以叫做緣覺乘

  謂依「因緣法」、悟「無生理」。證「辟支佛果」者。此有二種,一者「緣覺」,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緣」法悟道者;二者「獨覺」,出無佛世,以宿世善根力故,觀「飛花落葉」之因緣悟道者。

  「緣覺乘」,主要是觀察在生命的種種的現象當中,他從生命現象的差別當中,知道有一個因緣法則。什麼叫因緣法則?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泯滅。就是說生命的果報,不是上帝創造的,它也不是自然生起的,是因緣和合就虛妄的生起。假設因緣別離的時候,它就消失了。根據這樣的因緣法則,悟道了無生的道理。這個無生的道理就是我空的真理,證得辟支佛果。

  「此有二種,一者「緣覺」,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緣」法悟道者。」

  緣覺乘,第一個是緣覺,他出生在有佛、或者是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譬如我們現在就是有佛法住世。他根據佛所說的「十二因緣」的法則去觀察,而覺悟無生的道理,這個叫做緣覺。

  「二者「獨覺」,出無佛世,以宿世善根力故,觀「飛花落葉」之因緣悟道者。」這個獨覺,他出生的時候,佛陀已經滅度了,乃至于佛法已經不在這個世間流轉。這個世間上已經沒有人能夠明白佛法。他一個人在山中打坐,因爲他過去生,智慧的善根力非常強。他過去生曾經聽聞過佛法,雖然今生沒有遇到佛法的住世,但是他內心當中有很強大的智慧善根。他在禅定當中,觀察到飛花落葉。所謂的「春觀百花開,秋睹黃業落。」春天溫暖的風吹起的時候,從這個溫暖的因緣,百花盛開。到了秋天,秋風肅殺之氣的風一吹,花葉就凋落。秋睹黃業落。他從這種現象界的變化當中,覺悟到生命的現象,基本上是無常的,生滅變異,虛爲無主。就是這種生命老病死的變化,這中間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我們完全不能作主的,完全是我們各式各樣因緣的業力和合,出現因緣的別離就消失。從緣生緣滅當中,就知道我空的真理,這個時候就解脫生死。這個因緣的觀察有兩個方式,一個是你遇到佛法的住世,那你占了便宜。你根據佛法的開示,從佛陀的法語當中,去觀察因緣觀。第二個是你生長在沒有佛出世的地方,沒有佛法流通的地方。那麼你只好從生命的一個現象,你自己去觀察。從一種現實環境去觀察這種因緣的變化,從這當中去找出它的一個軌則,它的真理出來。一個是根據佛陀的言教,一個是實際的去觀察現實的環境,所覺悟的道理都是一樣,都是我空的真理。這個叫做緣覺乘。

  這以下就介紹,根據佛所開示的十二因緣法則。這個十二因緣是在解釋生命生起的因緣,跟它相續的因緣。《楞嚴經》上說,有一個阿羅漢叫富羅那尊者。他問佛陀:「佛陀,你前面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說我們每一個衆生的本來面目,我們一念的心性,都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雲何入生山河大地?怎麼會有生死的相續呢?這個生死是怎麼來的呢?這個時候,佛就解釋因緣。因爲有無明的因緣,所以有行。因爲行的因緣,所以産生識。識的因緣産生名色,名色産生六入,觸、受、愛、取、有,然後有就産生了生,因爲你有受生,所以你就會老病死。換句話說,十二因緣它就是在介紹整個生命的生起。這個意思是說,我們這生死流轉是不正常的。是不正常的。我們這一念清淨心本來沒有生死,怎麼會有生死呢?那是顛倒。

  第一個在生命當中,最微細的生起的因緣是無明。

  「無明-無明爲過去煩惱之總稱,體即是癡,迷闇爲性。由此無明妄動,衆生輪轉世間,故爲生死之本。」

  一個錯誤的思想。煩惱的相貌是煩躁惱動,叫煩惱。煩躁惱動,惱害身心,故名煩惱。這個地方的煩惱,指的是我執。我執的煩惱,是很微細的煩惱。就是在我們寂滅的心性當中,這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這一念明了心中,我們認爲這當中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我依止這個我來造善業、造惡業,來造業。誰能夠拜佛呢?我去拜佛。依止這個我來造業,也依止我來受果報。誰去流轉生死,這生死輪回是誰去受這個快樂的果報,痛苦的果報呢?是我去受果報。我們認爲在因果的相續當中有一個我,這個就是無明。這是一個生死的根源。「體即是癡」,它的自體是愚癡。因爲這個我是我們捏造出來的,所以我們沒有明白生命的真相,那叫做愚癡。「迷闇爲性」,佛陀是用一個譬喻,就好像我們在黑暗當中,沒有光明的地方,我們就沒有看到真相。怎麼辦呢?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走,只好憑著自己的直覺去前進。向左向右,完全是憑著直覺,這個就是迷闇,沒有光明的引導。「由此無明妄動,衆生輪轉世間,故爲生死之本。」無明,有一個我以後,我們就會有一種對立的情況,我跟我所,生命的生死就從這個地方發動出來。藕益大師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說我們心中的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執,是一個生死的根本。無量劫來生死本。但是我們凡夫認爲這個我是本來面目,說我內心深處,本來就有一個我。我去造業,我去受果報。我們這樣的錯誤認知,使令我們不能解脫生死。乃至于外道的禅定,在他高深的禅定當中,那一念寂靜的心中,他又沒有修我空觀,他的我執都還在,之所以在這個高深的禅定當中,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生死業力,都不能夠消滅,就在這個地方。這是生死的根本,這叫「惑」。由無明的時候,它會引生下一個行。十二因緣是前前引生後後。

  「行-行是造作義。即依過去之無明煩惱,發動身語意叁業,而造成罪福,不動諸業,名之曰行。」

  我們認爲有一個我以後,這個我沒辦法靜止不動,它不能安住在真空本性當中,它就要動。它一動以後,就是一個「行」。就是一個造作。當然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惡業,也可能造不動業。就是他依止過去的無明煩惱,發動身語意叁業,或者造罪業、福業,或者是禅定的不動業,這叫。凡夫這個造業都是依止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正念修我空觀。我們稍微注意一下,這個業力背後那個念頭,都是依止自我。依這個自我來造業。所以那個文殊師利菩薩有一次爲很多居士說法,說大乘不二法門。很多人聽到以後,發菩提心,有些人甚至證到初地、二地、叁地、乃至于四地。這時菩薩就贊歎他,說:「文殊菩薩,你真是功德很大,讓那麼多人栽培善根,成就聖道。」文殊師利菩薩說:「我沒有說法,這個功德不是我作的。」那些菩薩說:「不是你作的,剛剛是誰說法呢?是什麼力量能夠說法呢?」文殊師利菩薩說:「因緣力故。」那是一種因緣力。就是說,菩薩過去有慈悲心,有悲心的願力,這是一個因。衆生的根基成熟,這是一個緣。根基的成熟,去招感菩薩的願力,說法。在整個說法的過程當中,文殊師利菩薩並沒有執著有一個我,在去造作這個業,他沒有這樣的分別。所以他這個不能說是行,他不造作這個行業,所以沒有流轉的業力。所以說這個行是依止無明所發動的,這個時候就是一種業力。一種生死業力。這是過去的業力。有行以後,就會産生識。

  「識-識爲初入胎識。即由過去惑業動力,使感異熟報體之賴耶識,遇緣托胎,以完成現實之生命體。」

  「識」是一種了別的功能。它有明了分別的一種功能叫做識。心識。他這個時候能夠進入母胎裏面去投生。你過去煩惱跟業力的推動,就變成一個阿賴耶識。我們的心識有兩種,一種是粗的,前六識。一種是微細的阿賴耶識。阿賴耶翻成中文叫藏,或者叫藏識。因爲它能夠含藏無量無邊善惡業力的種子,所以叫做藏。遇緣托胎,以完成現實之生命體。阿賴耶識是我們的業力的熏習而産生的,我們現在的每一個生命體都有一個阿賴耶。阿賴耶識在唯識學,它說阿賴耶識就像一個大海一樣,藏識海,海裏面的水,就是無量無邊的種子,在那個地方湧動。如果這個人阿賴耶識善業強,他這個阿賴耶識比較寂靜。如果說這個人的阿賴耶識惡業力強,那個大海的擾動就比較厲害,它會比較擾動。所以說阿賴耶識就像一個大海,含藏很多很多的海水。識會産生名色。

  「名色-名色爲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即組織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處未圓,故稱名色。」

  前面的識呢,它只是一個心法,這個時候還沒有正式投胎。它只是形成一個心識,有感情的一個心識,有各式各樣的感情,各式各樣的業力,都被這個心識給攝藏住了。這個時候的心識,在臨命終的時候,在虛空裏面飄動,他會遇到他過去有因緣的父母,就投胎了,胎相的完成。他依止父精母血的和合,然後心識就跟色法就投胎。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名」就是前面的阿賴耶識。他那個心識攝藏無量無邊的業力。「色」指的父精母血和合的硬塊。這個時候色心和合,構成有情的要素。胎相初成六處未圓。六處就是六根。這個胞胎還沒有六根,換句話說,他還不能夠去領納外界的境界。這種情況,解釋一下。一個人剛剛在母親投胎的時候,他的受用跟外界是完全隔離,因爲他沒有六根,他沒辦法去接收外在的訊息。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名色的這個衆生如果是福報大,善業強。他會發現他住在一個宮殿裏面,到處是宮女,他的飲食非常的美妙。如…

《佛法修學概要 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