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十九)
净界法师主讲
己四、缘觉乘
五乘修学法门的第四科。缘觉的意思,「缘」就是因缘。「觉」就是觉悟。这个法门主要是从因缘的生灭当中,觉悟了我空的真理,所以叫做缘觉乘。
谓依「因缘法」、悟「无生理」。证「辟支佛果」者。此有二种,一者「缘觉」,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缘」法悟道者;二者「独觉」,出无佛世,以宿世善根力故,观「飞花落叶」之因缘悟道者。
「缘觉乘」,主要是观察在生命的种种的现象当中,他从生命现象的差别当中,知道有一个因缘法则。什么叫因缘法则?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泯灭。就是说生命的果报,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生起的,是因缘和合就虚妄的生起。假设因缘别离的时候,它就消失了。根据这样的因缘法则,悟道了无生的道理。这个无生的道理就是我空的真理,证得辟支佛果。
「此有二种,一者「缘觉」,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缘」法悟道者。」
缘觉乘,第一个是缘觉,他出生在有佛、或者是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譬如我们现在就是有佛法住世。他根据佛所说的「十二因缘」的法则去观察,而觉悟无生的道理,这个叫做缘觉。
「二者「独觉」,出无佛世,以宿世善根力故,观「飞花落叶」之因缘悟道者。」这个独觉,他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灭度了,乃至于佛法已经不在这个世间流转。这个世间上已经没有人能够明白佛法。他一个人在山中打坐,因为他过去生,智慧的善根力非常强。他过去生曾经听闻过佛法,虽然今生没有遇到佛法的住世,但是他内心当中有很强大的智慧善根。他在禅定当中,观察到飞花落叶。所谓的「春观百花开,秋睹黄业落。」春天温暖的风吹起的时候,从这个温暖的因缘,百花盛开。到了秋天,秋风肃杀之气的风一吹,花叶就凋落。秋睹黄业落。他从这种现象界的变化当中,觉悟到生命的现象,基本上是无常的,生灭变异,虚为无主。就是这种生命老病死的变化,这中间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我们完全不能作主的,完全是我们各式各样因缘的业力和合,出现因缘的别离就消失。从缘生缘灭当中,就知道我空的真理,这个时候就解脱生死。这个因缘的观察有两个方式,一个是你遇到佛法的住世,那你占了便宜。你根据佛法的开示,从佛陀的法语当中,去观察因缘观。第二个是你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没有佛法流通的地方。那么你只好从生命的一个现象,你自己去观察。从一种现实环境去观察这种因缘的变化,从这当中去找出它的一个轨则,它的真理出来。一个是根据佛陀的言教,一个是实际的去观察现实的环境,所觉悟的道理都是一样,都是我空的真理。这个叫做缘觉乘。
这以下就介绍,根据佛所开示的十二因缘法则。这个十二因缘是在解释生命生起的因缘,跟它相续的因缘。《楞严经》上说,有一个阿罗汉叫富罗那尊者。他问佛陀:「佛陀,你前面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说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我们一念的心性,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云何入生山河大地?怎么会有生死的相续呢?这个生死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时候,佛就解释因缘。因为有无明的因缘,所以有行。因为行的因缘,所以产生识。识的因缘产生名色,名色产生六入,触、受、爱、取、有,然后有就产生了生,因为你有受生,所以你就会老病死。换句话说,十二因缘它就是在介绍整个生命的生起。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这生死流转是不正常的。是不正常的。我们这一念清净心本来没有生死,怎么会有生死呢?那是颠倒。
第一个在生命当中,最微细的生起的因缘是无明。
「无明-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闇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一个错误的思想。烦恼的相貌是烦躁恼动,叫烦恼。烦躁恼动,恼害身心,故名烦恼。这个地方的烦恼,指的是我执。我执的烦恼,是很微细的烦恼。就是在我们寂灭的心性当中,这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这一念明了心中,我们认为这当中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我依止这个我来造善业、造恶业,来造业。谁能够拜佛呢?我去拜佛。依止这个我来造业,也依止我来受果报。谁去流转生死,这生死轮回是谁去受这个快乐的果报,痛苦的果报呢?是我去受果报。我们认为在因果的相续当中有一个我,这个就是无明。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源。「体即是痴」,它的自体是愚痴。因为这个我是我们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那叫做愚痴。「迷闇为性」,佛陀是用一个譬喻,就好像我们在黑暗当中,没有光明的地方,我们就没有看到真相。怎么办呢?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走,只好凭着自己的直觉去前进。向左向右,完全是凭着直觉,这个就是迷闇,没有光明的引导。「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无明,有一个我以后,我们就会有一种对立的情况,我跟我所,生命的生死就从这个地方发动出来。藕益大师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说我们心中的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执,是一个生死的根本。无量劫来生死本。但是我们凡夫认为这个我是本来面目,说我内心深处,本来就有一个我。我去造业,我去受果报。我们这样的错误认知,使令我们不能解脱生死。乃至于外道的禅定,在他高深的禅定当中,那一念寂静的心中,他又没有修我空观,他的我执都还在,之所以在这个高深的禅定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都不能够消灭,就在这个地方。这是生死的根本,这叫「惑」。由无明的时候,它会引生下一个行。十二因缘是前前引生后后。
「行-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我们认为有一个我以后,这个我没办法静止不动,它不能安住在真空本性当中,它就要动。它一动以后,就是一个「行」。就是一个造作。当然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也可能造不动业。就是他依止过去的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或者造罪业、福业,或者是禅定的不动业,这叫行。凡夫这个造业都是依止我,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正念修我空观。我们稍微注意一下,这个业力背后那个念头,都是依止自我。依这个自我来造业。所以那个文殊师利菩萨有一次为很多居士说法,说大乘不二法门。很多人听到以后,发菩提心,有些人甚至证到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于四地。这时菩萨就赞叹他,说:「文殊菩萨,你真是功德很大,让那么多人栽培善根,成就圣道。」文殊师利菩萨说:「我没有说法,这个功德不是我作的。」那些菩萨说:「不是你作的,刚刚是谁说法呢?是什么力量能够说法呢?」文殊师利菩萨说:「因缘力故。」那是一种因缘力。就是说,菩萨过去有慈悲心,有悲心的愿力,这是一个因。众生的根基成熟,这是一个缘。根基的成熟,去招感菩萨的愿力,说法。在整个说法的过程当中,文殊师利菩萨并没有执着有一个我,在去造作这个业,他没有这样的分别。所以他这个不能说是行,他不造作这个行业,所以没有流转的业力。所以说这个行是依止无明所发动的,这个时候就是一种业力。一种生死业力。这是过去的业力。有行以后,就会产生识。
「识-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识」是一种了别的功能。它有明了分别的一种功能叫做识。心识。他这个时候能够进入母胎里面去投生。你过去烦恼跟业力的推动,就变成一个阿赖耶识。我们的心识有两种,一种是粗的,前六识。一种是微细的阿赖耶识。阿赖耶翻成中文叫藏,或者叫藏识。因为它能够含藏无量无边善恶业力的种子,所以叫做藏。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阿赖耶识是我们的业力的熏习而产生的,我们现在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一个阿赖耶。阿赖耶识在唯识学,它说阿赖耶识就像一个大海一样,藏识海,海里面的水,就是无量无边的种子,在那个地方涌动。如果这个人阿赖耶识善业强,他这个阿赖耶识比较寂静。如果说这个人的阿赖耶识恶业力强,那个大海的扰动就比较厉害,它会比较扰动。所以说阿赖耶识就像一个大海,含藏很多很多的海水。识会产生名色。
「名色-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称名色。」
前面的识呢,它只是一个心法,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投胎。它只是形成一个心识,有感情的一个心识,有各式各样的感情,各式各样的业力,都被这个心识给摄藏住了。这个时候的心识,在临命终的时候,在虚空里面飘动,他会遇到他过去有因缘的父母,就投胎了,胎相的完成。他依止父精母血的和合,然后心识就跟色法就投胎。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名」就是前面的阿赖耶识。他那个心识摄藏无量无边的业力。「色」指的父精母血和合的硬块。这个时候色心和合,构成有情的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六处就是六根。这个胞胎还没有六根,换句话说,他还不能够去领纳外界的境界。这种情况,解释一下。一个人刚刚在母亲投胎的时候,他的受用跟外界是完全隔离,因为他没有六根,他没办法去接收外在的讯息。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名色的这个众生如果是福报大,善业强。他会发现他住在一个宫殿里面,到处是宫女,他的饮食非常的美妙。如…
《佛法修学概要 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