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說這個人的福報很低,善業很薄弱,罪業很重。這名色的衆生,他會發現他生長在一個像貧民窟一樣的地方,吃一個很臭穢的飲食。這是名色。他這時六根沒有生起,完全不能受用外在的境界。他只能依止他過去的善業、惡業,發現他的一種果報。這叫名色。名色會慢慢增長,就會延生六入,到六入位。
「六入-六入爲六根完具位,亦名發毛爪齒位。謂于胎中由名色漸次增廣,因此諸根具足,故名六入。」
六入位的時候,這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生起來。看這個胞胎的樣子,就像一個人的樣子,有眼睛、有鼻子、有耳朵,人相已經現出來。又叫發毛爪齒位。這時頭發有一點出來,牙齒、指甲,都慢慢的生起。在胎中由名色,慢慢吸收母親的滋養,慢慢增次廣大,六根具足,叫六入。六入位的衆生,開始去跟外在的境界接觸。這個時候的接觸是間接的,也就是說,他不能直接跟外在接觸。他要假借母親的六根,所以我們講六入的衆生,跟母親是同一個鼻孔出氣。他的呼吸要仰仗母親的鼻孔,這時候他跟母親的關系因緣非常的深,母子連心。如果這個小孩子很聰明,這個母親就變得很聰明。如果這個小孩子很愚癡,母親懷了胎以後,這個時候也會變得很愚癡。把他生出來以後,才恢複原狀。你看這個舍利弗尊者,他的母親本來智慧很平常,舍利弗母親的弟弟很有智慧,叫摩呵俱絺羅。舍利弗的母親一懷孕以後,變得很有智慧,因爲這個時候舍利弗的智慧,跟他母親的智慧合起來。因爲六入位的胎兒跟母親是同一個鼻孔,母子連心。他的弟弟跟他姐姐,舍利弗的母親,辯論的時候就辯輸了。摩呵俱絺羅說,哎呀! 我姐姐的這個兒子,以後一定不得了。他趕快趁他外甥還沒出世之前,就到北印度去學四吠陀。他說,我身爲舅舅的,以後跟我外甥辯論,辯輸了是很沒有面子的。學了十六年,十六年當中,因爲精進修學,沒有時間剪指甲,指甲非常長,叫長爪梵志。十六年後回來,飽學整個印度的學問,要找他外甥辯論。問他姐姐:你兒子呢?你兒子應該十六歲了。她說:我兒子隨佛陀出家了。他說跟佛陀出家了,找佛陀去。遇到佛陀以後,就希望佛陀把舍利弗還給他。佛陀說:「你立個宗旨,我們兩個來辯論,如果你辯得過我,我就把舍利弗還給你。」他立了一個宗旨,說:「我一切法不受。」以這個爲宗旨。佛陀就問他說:「你一切法不受,你這個法,你的內心受不受?」如果你不受,你這個宗旨就不能成立,你自己的宗旨,你都不受。你受,就跟你的宗旨違背,你說一切法不受,你這個法還是受。所以摩呵俱絺羅就失敗了,就隨佛出家。出家以後,就是問答第一。他成就阿羅漢以後,因爲他過去學過四吠陀的學問,特別有辯才。所以說在六入位的時候,這個小孩子對外境的接觸,是跟母親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胎教,就是這個意思。母親懷胎以後,到這個小孩子六根生起,差不多是四十九天左右。六入位。這時候的母親,要經常聽一些比較祥和的音樂,小孩子生出來以後,脾氣會比較好一點。如果說這個母親,經常聽到吵架的聲音,小孩子出生以後,個性很暴躁。爲什麼呢?因爲他這個時候,已經在接受外在的境界,而他的思想跟母親有關系,受母親的情緒。如果這個母親經常生氣,這個小孩子以後脾氣會暴躁。六入位,他的六根跟母親的六根緊密的合在一起。
「觸-觸是覺觸,爲認識之開始。謂出胎後與境相觸生起認識,然因未能識別境界苦樂,故名爲觸。」
觸是覺觸,開始有感覺,對境界有感覺,爲認識之開始,對外境認識的開始。謂出胎後與境相觸生起認識,前面的名色跟六入,他完全是在母胎當中。到觸的時候,他正式的出胎,從母親胎裏面出來。他的六根跟色聲香味觸法,正式的接觸。叫做觸。這個時候的觸,他還不能分別境界苦樂。就像一個鏡子,它把境界現出來,是個男人,是個女人,但是他不能分別各式各樣的感受,就是把影像現出來而已。這叫做觸。
「受-受爲領納,即情緒作用。謂于觸對境界時而于違順中庸境上,生起苦樂舍之感覺,名之爲受。」
受就是六根的領納。這個時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開始去領納外境,生起苦樂的情緒,這要受。觸對境界的時候,對遇違順中庸的境界,生起苦受、樂受、舍受的感覺,叫做受。
識、名色、六入、受,到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果報體,它還沒有造業。但是這個果報體,可能是可樂果報,不可樂果報。但是這個地方還沒有牽涉到善惡的業力,他完全是在承擔過去的無明跟行,所創造的業力。愛、取、有,就是正式造業。他今生開始造業了。
「愛-愛以染著爲義,由受而來。即于相續之叁有自體所取之叁有境界,于樂愛合,于苦愛離,名愛。」
愛就是染著。染著就是你拿一塊白色的布,用墨汁潑上去。墨汁就染著在白色的布上,洗不掉,沒辦法分離了。意思就是說呢,我們這一念心,對于可愛的境界,染著的相貌亦複如是。雖然境界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這一念心,經常會去回憶這個境界。我們這念心跟這個境界不能分開,就叫做染著。像墨汁跟白布不能分開一樣。怎麼會有愛呢?由受。就是我們愛著那個受,譬如說,你這個人喜歡吃面,你這一念心跟面接觸的時候,就會産生樂受,就是習慣。你爲什麼喜歡吃面呢?因爲你愛那個樂受。因爲你這一念心,只要接觸到面,你就會出現樂受。你之所以會愛這個面,是因爲有樂受的關系。如果你心接觸面,産生苦受,你不喜歡它,你不會産生愛。愛是由受,事實上,我們不是愛那個境界,而是愛那個樂受。我們爲什麼一再想要吃面?因爲希望那個樂受不斷出現,是這樣子的。即于相續之叁有自體,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有的果報體,我們去取著這叁有的境界,對于樂受,喜歡它和合,永遠不要分開。對于痛苦的感受,希望他分離,叫做愛。由愛就會産生取。
「取-取是馳取追求,由愛而來。即由種種之執取,于是叁業繁興,而集成未來身心之苦,因名爲取。」
馳取追求,前面愛的活動,念念相續,輾轉增勝,就變成取。取跟愛是同一個東西。取的勢力比較強大,愛的時候,不一定要得到,到取的時候,他一定要采取行動,一定要得到。取比愛更加厲害,勢力更強大,叫作取,事實上就是愛的意思。即由種種之執取,對于財色名食睡的執取,這個時候身口意叁業開始活動。集成未來身心之苦果,因名爲取。當然就開始創造業力,爲未來的生命去累積了一個痛苦的因地,叫作取。愛、取都是屬于煩惱所攝受。
「有-有是存在之義,謂由愛著馳取之不已,發爲縱我役物之行,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報,名有。」
有是存在,存在就是一種業力,存在一種生死的業力。這個業力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愛著馳取之不已。前面的愛取,就是發動變爲縱我役物之行,追求物質,這個時候,放縱自己的欲望,不能克製的,不能克己複禮。會創造很多的業力,就招感很多後來的果報,叫有。有就是一個業力。當然這個業力,也可能是個善業,也可能是個惡業,但是他依止自我的愛取而發動的,所以他都是有漏的,有漏的業力。
「生-生是未來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潛在業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來之新生命,名生。」
前面的有,就是你已經在內心當中創造了一個業力。這個時候你沒有辦法去避免受生,去叁界受生。當然你的業力是善業,就到可樂的人天裏面去受生,如果有是惡業,就到一個不可樂的叁惡道去受生。由能生身心之潛在業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來之新生命,名生。有生,我們就不能夠避免老死。
「老死-老死爲身心演變之必然結果。未來之世,既然受生,則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而與之俱來。」
我們既然在叁界受生,那這個老病死是必然的結果。身心演變是任何一個人不能避免的。未來之世,既然受生,一定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跟生與之俱來。佛陀解釋生命的現象,就是十二因緣,叁世二重因果。由過去的煩惱業力,去創造一個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一個胞胎。胞胎長大以後,他就會去愛取。愛取就會造成有,就會創造業力。你爲什麼造這個業呢?因爲你對這個業有愛取,對這樣的一種行爲,你有歡喜心。你爲什麼拜佛呢?我對拜佛有歡喜心,這是個善業。你爲什麼喜歡誦經呢?因爲我對誦經有歡喜心。愛取有,有緣生,因爲這樣的業力去受生。既然受生,就有老病死。叁世二重因果。過去跟現在,一重因果;現在跟未來又一重因果,叁世二重因果。
觀察十二因緣,他有二個觀察的方法。第一個是順觀。順生死的流轉門去觀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無明能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這個「有」就是相續相,不斷的相續。這個是順觀,從十二因緣的順觀。觀察生死的流轉。
第二個是逆觀。逆生死流,隨順于還滅門的觀察。就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因爲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生老病死滅。假設我們把無明消滅了,這時候業力就消滅了,胞胎就消滅。胞胎消滅以後,不可能有愛取,當然也不可能有來世的受生。恢複到清淨本然的本來面目。所以它這個十二因緣的觀察,第一個順觀,順者生死的方向去觀,無明緣行,到生老病死。第二個是逆觀,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生老病死滅。剛剛介紹的叁世二重因果的十二因緣,是《…
《佛法修學概要 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