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P5

  ..续本文上一页去敷它,就保持疮的相貌,这就是行苦。为什么观受是苦?因为三界果报的受,是依止无明而生起,它的本质是无明。就像疮,它的本质是疮。你怎么说这个疮是有快乐呢?因为它的本质是疮。一定要把疮拔除了以后,才算是健康。这是观察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那个受,不管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都是苦的。苦苦、坏苦、行苦。透过不净观跟苦谛观,来对治我们身心爱取的烦恼。

  

第三个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同时操作。心是能缘的心,法是心所缘的境界。观心无常,观察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它是生灭变异的,它是剎那剎那的变化无常。无常就是苦,因为它扰动,它使令我们不安定。我们一个人,内心的心情是希望常的,希望寂静的,但是我们的内心状态却违背我们的心意。我们的内心状态就像水流一样不断的扰动,不断的变化,所以说无常的本质就是苦。苦就是无我,为什么?表示我们没有自主性。假设我们内心当中要是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我们就能够决定让它停下来,但是我们自己不能做主,可见得这个心性的活动是由业力所构成的,我们自己没有作主性。所以从无常知道是苦,从苦当中知道我们没有主宰性,是无我,就消灭我见的颠倒。这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我见的颠倒,前面的不净苦是对治爱取的烦恼。

  

四念处在落实下来,是「四正勤跟四如意足。这个是外凡位。」

  

「四正勤」等于是断恶修善。对恶法是两个态度,已生的恶法令断,未生的恶法令不生。「恶法」指的是你修止观的时候,昏沉跟掉举,叫恶法。不是指你外面那个杀盗淫妄,没那么粗。假使你在修止的时候,有昏沉跟掉举,你马上要觉察,要马上消灭掉。没有生起的,你要经常保持觉照,不要让它生起活动。

  

「善法」是已生的善法令增长,未生的善法令生。「善法」是止跟观的功德。止跟观的力量没有生起,要不断的作定课,一次一次的熏习,使令它生起。四正勤是加强止观的力量。

  

「四如意足」,四如意足等于是禅定。欲勤心观,「欲」就是我们对禅定生起一个善法欲,思惟禅定的功德,假如我一天到晚散散乱乱,永远不能成立大的功德,散乱心能够作什么功德呢?希求禅定的心起。你有这个欲就会精进,你就会经常拨出时间出来打坐,有想要得到禅定的希望,你就会努力的修行。欲勤心观。「心」就是专注,经常的专注在你的佛号所缘境。「观」就是觉察。前面的心是正念,这个观是正知。经常保持正念正知,这个时候加强你的禅定。四正勤跟四如意足都是外凡,心游理外。内心当中对于四念处的真理,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真理,还不能够如实的深刻的理解,依稀恍惚的了解而已,还是个资粮位,在积集资粮。透过四如意足以后,你的禅定加强,从闻思的智慧,变成修慧,就变成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这个时候,你对于你的身心世界,那种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信心加强。因为我们过去就是爱着身心世界,这个身心世界是常乐我净的,我的身心是快乐的,是干净的、是永远存在的,我是年轻,我应该永远年轻。我现在快乐,应该永远快乐。所以我们就爱着现前的境界,常乐我净。经过前面的四正勤、四如意足以后,我们的思想有变化,我们开始相信佛陀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我们开始相信,这个才是真实的相貌。过去认为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常乐我净,这是颠倒的。产生信根,有了信心以后,你就精进了。那个时候精进是自然,不像前面那么勉强。信进念,经常保持正念,乃至于正定正慧。这个根跟力有什么差别呢?「根」不能破恶,「力」能够破恶。根只能不动。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信」,信心的根,它不能破除疑惑,信根生起的时候,疑惑还是在。一方面也相信不净苦,无常无我,但是还有多少的疑惑存在。但是五力,这个「力」就是破恶的力量。到了信力生起的时候,就没有疑惑,信心可以破除疑惑,精进破除懈怠,乃至于智慧破除愚痴。这是内凡位,心游理内。内心当中跟四念处的真理相应。这个是修慧。到了「八正道」的时候,见道位,见到我空的真理。八正道的正见,第一个正见是无漏的,真的是观察到我空的真理,那个境界是一个现量的境界。现量的智慧现前,所以八正道的正见,是初果心中第一道的光明,那个正见,是一个现量的智慧出现。「七菩提分」是修道位。开始择法精进,乃至于喜足舍念定,开始从见道开始修道,使令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能的光明,不断的增长,慢慢就把三界的爱烦恼,见烦恼就全部消灭。这个就是三十七道品的一个修行次第。外凡、内凡、见道、修道。这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一个四念处的观法。就是经常观察你的身受心法,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是无我,调伏爱见的烦恼。由这个道路,它就能指导我们慢慢、慢慢的背于生死趋向于涅槃,这个道是可修性。这个是讲到四谛法门。四谛就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有四个法门。

  

问:

  

答:观心无常。外道的四禅定、四空定,它就差在观心无常。因为外道的心,在禅定当中,他能够明了寂静,但是他在明瞭寂静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存在。所以外道能够在禅定当中,能够观心无常,那他就能够超越三界,直接趋向涅槃。他如果能够学习佛法,「此是道,可修性。」由佛法这个道的引导,他观察他这一念寂静的心当中,事实上还有微细、微细的生灭相,还是无常的。从无常当中,知道身心的本质是苦的,从苦当中知道我们这一念身心,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时候,他就能在禅定当中解脱生死。「观心无常」,是佛弟子才有的道路,这个道路是外道找不出来的,外道找不出这样的一个道路出来。「观心无常」只有佛陀讲的出来。佛陀一个过来人,才能够讲得出这一句话,观心无常,讲出这样的一个真理。外道的禅定,他尤其常见,外道得到禅定以后,他要失掉禅定,大部分来说,都容易堕落到地狱去。为什么?因为外道在禅定当中,他会认为他禅定已经达到涅槃,大部分的外道都认为他已经达到涅槃。但是他寂静的状态是如石压草,只是暂时的依止专注力,把他的烦恼跟业力给压住了,他那一念寂静的心当中,还是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跟我们一般人,完全原封不动。如石压草、如病假愈。等到他禅定破坏以后,他无量无边的烦恼活动,他又来三界轮回。他开始谤法,他说佛陀打妄语,世间上根本就没有涅槃。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三界,因为我曾经得到最高的禅定,还是失坏了,表示要离开三界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就没有涅槃存在。谤法、谤佛。毁谤佛陀,说佛陀打妄语。毁谤没有涅槃的存在,谤佛、谤法,直堕地狱。外道得到禅定,他如果禅定失掉了以后,很容易生起邪见,很容易生起邪见,因为他认为他已经得到涅槃了,怎么会失掉?事实上,他错认消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其实内心所安住的境界,还是一个妄想的境界。无量劫生死的根源,你现在依止的还是认贼作子,还是依止一个生死的根源。生死本,但是愚痴的人,还是认为是你是我的本来面目,你是我的清净佛性。痴人认作本来人,就是这样子的。你认贼作父以后,烦恼春风吹又生,烦恼一活动,禅定被破坏,无量无边的罪业又开始活动。这对外道内心的打击很大的。从禅定破坏下来。我们一般没有禅定的人,体会不出禅定失掉的感觉,那个刺激很大的。就像一个人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就好像你有几百亿的财产,突然间破产。

  

问:

  

答:因为禅定是因缘所生法,它有生就有灭。因为他没有解脱无明,他没有离开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行,行缘识。他没有离开无明,无明本身是扰动性的。他没有修我空观,把心中的无明给破坏掉。一个有我执的人,无明本身就是动相,所以《大乘起信论》上不是说,我们真如本性,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一种动相。那么你常见的力量怎么抵得过无明呢?这个无始劫的力量,怎么抵的过呢?所以迟早会被无明破坏掉。最高的禅定八万大劫,那是很长。一般人都是观心比较容易,因为观法,这个境界太广,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境界太广。所以观心是最容易,你跟境界接触,就直接回光返照,我不可得,那就最容易了。「我」不是因缘所生法,我是捏造出来,它是遍计执。因缘所生法,这个杯子是因缘所生法,它实际存在的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我」是根本就没有,是龟毛兔角,是没有的,它不是因缘所生法,它是遍计所执,是没有这个东西,我们自己把它想出来的,这不是因缘所生法。色身是因缘所生法,杯子是因缘所生法。

  

问:

  

答:在四圣谛当中偏重在我空。四圣谛。小乘讲法空的不明显,也有,但是不明显,偏重在我空。你看《阿含经》,观四念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样的话很多很多。小乘只是观察这个我不可得。观察我不可得,这个方法很妙的。譬如说,人跟人相处,很难思想一致,也很难说你的行为完全满我的意,我的行为完全满你的意,很难的。一个我执很重的人,人跟人很难相处,但是你修无我观,人跟人很好相处。你会觉得很容易包容别人,因为你经常修无我观,修无我观,在经论上说无诤三昧,他无诤。一切的争执,一切的障碍,都是我执生起。一切的烦恼会活动,就是我执,因为有我,所以产生贪欲,我爱、我瞋、我痴、我慢,所有的烦恼都是我生起。所以我们一个人经常修无我观,你会发觉你比较不容易起烦恼。人跟人之间的相处,调柔善顺。就是现前一念的明了心,它就是明了的功能,它就是能够见闻觉知,如此而已。他能够见闻嗅尝觉知,他能够明白一切的事物,但是没有一个我,这个我不可得,它只有这个功能。找不到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那个是没有的,那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