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湧發,樂法增長,周遍身心,于世間有爲之樂,最爲第一,是名「叁禅」。
叁禅叫「離喜妙樂地」,離開喜,前面的二禅有喜有樂,他現在不要這個喜。修行人厭惡二禅的喜心湧動,定不堅固。這個二禅禅定的修行者,在二禅當中,雖然有喜有樂,這個喜比較粗重,樂是比較微細。時間久了以後,他覺得這個喜幹擾到他的禅定。喜心湧動,使令他的禅定不能堅固,他也是用呵責的方法,思惟這個喜,如病、如癰、如瘡,一個人有病毒侵入到體內,就像一個人皮膚長瘡一樣,這麼的痛苦。這個時候用這種過患來呵責喜,這個喜就不動,喜心就消滅,定心就轉深。禅定的快樂是由寂靜而來,定境轉深快樂就更增長,綿綿之樂,內心湧發。叁禅的快樂就像泉水一樣不斷的冒出來,沒有止盡的冒出來,樂法增長,就是叁昧的樂增長,他是周遍身心的。世間的五欲是局部的,叁昧樂是周遍身心的,每一個細胞都非常的快樂,在世間的有爲樂當中是最爲第一的。叁禅的快樂在空間上是周遍身心,他沒有一個細胞是不快樂的,整個從足到頭,每一個細胞都非常的快樂,周遍身心。第二個他時間能夠綿綿不斷。世間的五欲樂是短暫的,一下子就失去掉。叁昧樂不同,只要你沒有事,雙腿一盤,一下子就進入叁昧樂,叁昧樂他能維持一天、二天、叁天、乃至于七天、一個月,他叁昧可以維持一個月,從來沒有斷的。所以叁禅的快樂是最快樂的。所以說一般古德給修行人的建議,你要是凡夫,不要進入叁禅。進入叁禅很難出來,你很難修觀,你很難修無常無我,因爲你那個觀會提不起來,因爲那個快樂太厲害了、太迷惑人,除非你是聖人。聖人入叁禅,他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現前,這種叁昧樂不會去迷惑他。所以說一般的修行人,他入初禅,到二禅,就直接跳四禅,他不入叁禅的,因爲叁禅的快樂,會把一個人綁住,你就不想解脫,障礙你的出離心。
四禅-亦名「舍念清淨地」,謂行者複厭叁禅之樂法擾心,複以種種因緣,呵責舍離,樂既謝滅,不動真定,與舍俱發,此時行者出入息斷,苦樂不起,一心在定,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是名「四禅」。
四禅是最殊勝的禅定。四禅叫做「舍念清淨地」,舍清淨、念清淨。什麼叫做「舍」?就是離樂不悔,離開前面的叁禅快樂,他不感到憂悔,一點都不後悔,離樂不悔叫舍。「念」就說不動明了,正念分明。內心當中不動明了,正念分明,念力特別的光明。
叁禅人複厭叁禅的樂法擾心,世間的有爲樂,長者生厭。雖然這麼快樂,世間的有爲快樂,總是有過患。我們受用久了以後,就使令我們厭煩。所以他覺得樂,幹擾我寂靜的心,這個時候也是用呵責的方式,思惟樂受,樂的感受,如病、如癰、如瘡,這個時候,樂的心所就消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動真定,與舍俱發。這個時候四禅現前。智者大師用不動真定來解釋。禅定都是寂靜不動,爲什麼講真定?因爲前面的叁禅還有喜樂的幹擾,所以禅定不深。後面的四空定,禅定太深,叁昧酒所醉,就像喝酒一樣,如癡如醉,禅定太深,要起觀會有困難,內心遲鈍。遲鈍,內心明了性淡薄。定太深了,明了性就微弱。四禅是最剛好的。佛陀是在四禅當中,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四禅當中,沒有苦樂的幹擾,也沒有出入息的幹擾,他內心當中一片的光明,一片的寂靜。所以智者大師給它一個「真定」的名稱,他的定特別的殊勝,跟我們的舍心同時的發動。就是他棄舍樂,內心當中離樂不悔,不感到憂悔,叫「舍」。這個時候修行人出入息斷,沒有出入息,他不需要出入息,他靠禅定的境界就能夠滋養他的色身。苦樂不起,一心在定。講一個譬喻,就像一個光明的鏡子,離開了汙垢。就像一個寂靜的水,沒有波浪。湛然而照,萬像皆現。「湛然」是光明,一片的光明,照耀萬物,一切的萬法都能清楚的顯現。
四禅,一個人得四禅,他的明了心能夠看到牆壁的毛細孔。牆壁的毛細孔,禅定的人他能夠看得出來,所以說爲什麼在禅定當中修我空觀,能夠成就神通?因爲他那個心看得很清楚,他思惟無常無我,很快的相應。在經論上說,到了四禅以後,他有兩條路,兩條路可以走。如果是外道,沒有聽聞佛法,他到四禅以後,他會入無想定,就是把第六意識熄滅,這個時候只有微細的第七、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微細的水流,剎那剎那在那個地方活動。當然,他就觀察不到第七、第八,他就以爲生死結束了,就是涅槃。當然,他錯認消息,因爲他那個常一主宰的我還在,他那無量無邊煩惱的罪業,還攝持在那一念微細的阿賴耶識明了心中。所以他要是禅定失掉,春風吹又生,無量無邊的罪業又繼續活動。外道的悲哀,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如果是佛弟子在四禅當中,他就能夠修我空觀,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個時候從我空觀當中就悟入了聖道,可能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如果大乘的菩薩入四禅,就證得初地、二地、叁地、四地。四禅不管是修神通,不管是修佛法,都是最好的一個禅定的境界。「舍念清淨地」是最好的。
問:?
答:入無想定,把第六意識給停下來。
問:?
答:平等舍。一般佛法的「舍」是兩個,一個是平等舍。內心平等,跟這個舍是很類似的。第二個舍,是舍受,不苦不樂。這個地方的舍,當平等,就是離樂不悔。這個地方特別強調離樂不悔。對于快樂感受,他內心平等,不愛著。我們一路看下來,發覺外道在對治煩惱是用呵責,他就是運用呵責的方式,把它給停下來。如果是佛弟子,如果他今天看到樂受太厲害,擾心。他會有智慧,有理觀,他觀察樂是無常無我,很快就停下來。所以般若波羅蜜在六度裏面是最殊勝的,前面的五度有智慧以後,龍樹菩薩說是有善巧。譬如說,外道要修初禅,他沒有佛弟子的無常無我的智慧,要比佛弟子慢很多很多,他完全從事相上。譬如說,從初禅到二禅,他要呵責覺觀,他是用罵的方式。這個小孩子怎樣,罵他、罵到他停下來。佛弟子也是思惟過患,但是他還能夠觀察他的體性是無常無我的,這個時候我們在解脫這個東西的幹擾更快,多一層智慧。平等舍也是一樣,要離開叁禅,實在是不容易。但是聖人他爲什麼容易呢?他有無常無我的智慧,觀察快樂的本性是畢竟空,它只是一種暫時的因緣,如夢如幻而已,不真實,就像作夢一樣,它不是那麼真實,所以他就能夠從那個地方走過去。一般的凡夫跟外道都困難,他認爲這是真實的,就很難,很難走過去叁禅。很難走過去叁禅怎麼辦呢?我們講叁明六通八解脫。八解脫沒有叁禅,初禅、二禅、四禅、四空、還有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總共是八解脫。叁禅,它跳過去。一般人在叁禅當中走不過去,因爲你認爲這個快樂是真實的,你會被它綁住。
問:?
答:佛弟子看到經典,會知道這個是個陷阱,他會避免。他可以直接跳到四禅,他喜跟樂同時滅掉。就像獅子奮迅,佛法有獅子奮迅,就像獅子從這個山跳到那個山,外道的禅定他不能獅子奮迅。譬如說,外道要入四禅,一定要先入初禅,才入二禅,才入叁禅,依次這樣。佛弟子他不必,他可以直接從初禅跳四禅,從四禅跳初禅,他可以跳來跳去,因爲他知道這個心是無自性的,他在操作這一念心的時候,他比較自在。就像阿加曼尊者要現什麼神通,這個神通必須要有形式,要到初禅。他就要進入到初禅,才能現這個神通。
問:?
答:他入了叁禅,他的時間相跟外面的時間相不一樣,他覺得時間很短,但是出來已經過了很久。阿迦曼尊者雖然得到禅定,但是他的色身還是欲界的色身,還是需要休息。就是說他有四禅的功德,但是他現在的果報還是欲界的果報。肉身還是要休息。
《佛法修學概要 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