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种子,就能够生起很多很多的水果,所以这种境界,造善造恶果报都很大。
「三、曰相续-谓数数造作,无有悔意。」
不管是造善造恶,你内心特别的坚固,今天造,明天造。所以我们修行。古人讲:「滴水常流,则能穿石。」不要小看你每天作早晚课,拜一部八十八佛,或者念几声佛号,念一千声佛号、两千声、三千声佛号,可贵就在这个数数造作。譬如你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拜它十年,拜它一辈子,这件事就不可思议,这个业就不可思议。造恶业也是一样,你虽然造的是一个微细的恶业,但是它也是一样,滴水常流,则能穿石。你经常造作,这个罪业也不可思议。所以说数数造作,它也会变成一个强大的业力。
这个地方是讲善恶的业果判断,曰心、曰境、曰相续,三种情况。这是讲到欲界天的果报。这个果报是由十善业所成就。
庚二、四禅定
前面的善业是一种散乱心的情况,这以下是一种专注的力量。
言「四禅定」者,为行者厌离欲界「麤、苦、障」之感受,欣求上二界「净、妙、离」之禅味,修习世间禅定,降伏世间五欲,使令内心归于「凝然不动,心一境性」之状态,于中就其定境之浅深,有四种差别,名「四禅定」。
第一段先讲出他的修行动机。修行人他厌离欲界的「粗、苦、障」,欣求上二界的「净、妙、离」。修习禅定的动机,修行人他观察欲界的身心果报体,有三种的问题。第一个是粗。就是我们欲界的色身很粗重,一个人六十公斤、七十公斤,一块肉感到很粗重,打坐的时候,气血也不顺畅,感到这个色身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内心也是粗重,内心也是烦躁恼动,内心的恼动状态,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个叫粗,就是身心有一个粗重性。第二个苦。欲界的身心世界有很多很多的逼迫性,很多很多苦的感受。第三个障。障就是不得自在。欲界的身心世界不得自在,我现在的色身是这样,我没办法改变自己,我内心当中也不得自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人总是想要离苦得乐,人总是想要增上。这个时候能够思惟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果报体,有三种功德。第一个「净」。就是寂静的意思。身心特别的寂静,没有扰动的状态,没有这种粗重性。「妙」就是说色界的果报体,它有一种殊胜的三昧乐,禅定的三昧乐,这种三昧乐微妙不可思议。「离」,色界无色界的身心,它能够自在。他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一念之间就可以达到。这个扶尺是一个木头,色界天人说这个扶尺是一个黄金,这个扶尺就变成黄金。他受用果报能够自在,随他的心情而自在。他思惟上二界有净、妙、离的功德,欲界的身心,就算你是一个国王,一个转轮圣王,都还是粗、苦、障。所以说他想要欣求净妙离的功德,这个是他修习禅定的一个动机。他怎么办呢?
「修习世间禅定,降伏世间五欲。」修习世间禅定,有方便跟正修。具足起码有五种的条件。第一个要持戒清净,五戒十善是禅定的基础,特别是四根本重戒要清净。第二个闲居静处。一开始住在都市,吵来吵去就很难修禅定。第三个息诸缘务。事情不能太多,太多了以后,精神体力都耗损了,一打坐就没有精神,整个精气神都耗损在工作上,你要修习佛法的时候,就没有精神体力,就打瞌睡。第四个衣食具足。有人提供你饮食,提供你衣服。第五个近善知识。要有人指导你。这个是你的一个具足五种因缘。
正修禅定也有三个方法。第一个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禅定它就是要选择一个所缘境。譬如说用息,呼吸的息,入息,从鼻孔到丹田。出息,从丹田到鼻孔。就是以出入息为所缘境。净土法门是以佛号为所缘境,因为佛号,它有功德力,有他力加被的功德力。你修禅定的第一个,一定要善取所缘境,选择你与什么当所缘的境界。第二个、心于所缘,专一安住。这个时候要有念力,正念力。你选择所缘境以后,一定要强迫你这一念心安住在所缘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刚开始是要一点强迫。第三个、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要有相续力,就是正知。你经常要保持觉察的功夫,就是说你这个心对于所缘境,已经忘失所缘境,马上要觉察。你打妄想,马上能够发现,再把它拉回来。正念正知。透过这样子,把世间的五欲给调伏了。这个时候内心是一种「凝然不动,心一境性」的状态。凝然有两个相貌,第一个内心的状态是明了的,它不是一种昏昧的状态。第二个它是寂静的。它没有掉举扰动的状态。明了寂静在一个所缘境中,专一的安住。其实这个禅定主要就是「心一境性」。而这个心是明了寂静的状态。以一个明了寂静的心在一个所缘境,能够专一的安住,这个就是禅定的状态。禅定浅深有四种差别。
初禅-亦名「离生喜乐地」,谓行者禅定初成,内心已离欲界五欲,而生起初禅之喜乐。此中行者身心凝然,徧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心中犹存觉、观二种粗细之心理活动,是名「初禅」。
我们选择一个所缘境以后,在这个所缘境专一相续的安住,就好像说一只扰动的猴子,在那边爬过来爬过去,这个时候你把牠绑起来,牠有一个活动范围。你绑在一个所缘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刚开始猴子当然不听招呼,东撞悉撞,但是慢慢、慢慢,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自性,它是可以塑造的,你经常强迫你自己正念正知,他就生转熟,习久成性,它也习惯了。这个猴子就习惯下来,调柔下来。从最初的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最后到初禅,就是「离生喜乐地」。「生」指的是欲界的烦恼。它有召感欲界的果报的力量,叫「生」。修行人得到初禅以后,内心离开世间五欲爱着,生起初禅的喜乐。这个我们凡夫的心情,总是觉得心中有欲望是快乐的。你要我放弃欲望,那我这个人生命就索然无味了,其实不是的。从佛陀的缘起上来观察,当我们放弃世间的五欲,结果是出现更殊胜的快乐,三昧乐。你把世间五欲的快乐,这种烦恼调伏下来以后,内心有很殊胜的三昧的喜乐,周 身心的喜乐。「离生喜乐地」,这个时候修行人,身心凝然,内心当中明了寂静。这个时候不但是鼻子呼吸,全身的毛细孔都能呼吸,入无积聚,出无分散。鼻孔呼吸,毛细孔也呼吸。内心的状态还有觉、观,就是有寻伺两种粗细的心理活动。觉是一个粗的分别,观是一个细的分别。
初禅的内心有五种状态: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寻、伺,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刚开始从一个散乱心,去在一个所缘境,专一相续安住的时候,靠寻伺,就是靠觉观来引导我们这一念心,去安住在所缘境上,乃至于靠寻伺修不净观,来对至五欲的烦恼,呵五欲,弃五盖。把欲界的烦恼,欲界的扰动心调伏下来。这个时候能对治的寻伺还在。第三/四个是喜、乐。内心当中,因为寂静的状态有殊胜的喜乐。虽然喜乐,因为他在禅定当中,还是心一境性,内心当中一片的寂静的,所以禅定的喜乐很特别。虽然喜乐,还是心一境性,内心当中还是寂静明了。
初禅以上就可以修神通,一般修神通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二禅-亦名「定生喜乐地」,谓行者厌患初禅觉、观之浑浊内心,以种种因缘,呵责舍离,使令定境转深,内心凝然,豁尔明净,而生起微细之喜乐感受,是名「二禅」。
二禅叫做「定生喜乐地」。「定」是禅定。禅定正式的生起。初禅的禅定还不是很深,因为他有觉观。觉观还是一种很粗浅的扰动状态。所以这个修行人到了初禅以后,他在初禅呆一段时间,内心的觉观,心中分别的力量混浊内心,东分别西分别,他觉得是扰动内心。这个时候他要让觉观停下来,怎么办呢?以种种因缘,呵责舍离。这个时候,他思惟觉观的过患。智者大师在《法界初第》上说,他思惟觉观,觉跟观的心所,如病、如痈、如疮。我们一个人身体长疮,流脓、流血,非常的痛苦赶快把它割除,觉观亦复如是。在我的寂静心当中,东觉西觉在那边跑来跑去,他就是呵责它。我们这一念心它就是这样子,一种内心的状态,你去赞叹它、随喜它,它就增长,壮大。你一呵责它,它就调伏、消灭。所以责心忏就是这个意思,你一呵责它,它烦恼就淡薄。觉观经过你一呵责以后,觉观就不活动,这个时候定境转深,内心更加的明了寂静。豁尔明净。「豁尔」是开阔的意思。智者大师讲一个譬喻,豁尔是什么境界呢?像一个人,他本来住在一个小房子,活动很不方便,走过去碰到墙壁,走过来碰到墙壁,这个时候换一个大房子住,非常开阔。前面的初禅,有觉观把他给绑住了,这个时候,他用呵责把觉观调伏下来,他的心情更加的开阔,更加的寂静,生起微细的喜乐。这个时候喜乐当然更加殊胜,有禅定的增长,寂静度的增加,喜乐就更加的殊胜。二禅「定生喜乐地」,胜妙的禅定生起,心中有喜有乐。
三禅-亦名「离喜妙乐地」,谓行者复厌二禅之喜心涌动,定不坚固,以种种因缘,呵责于喜,喜心既灭,定境转深,绵绵之乐,内心…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