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七▪P3

  ..续本文上一页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建立我们人跟人之间一个深厚的关系,深厚的因缘。就是说我们必须把眼光扩大,看到过去无量的生命当中,每一个有情都曾经作过我的母亲,因为我们在无量无边的生命当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要仰仗每一个母亲的十月怀胎,乃至于母亲的抚养,这个生命才能够慢慢的成长。从无量无边的受生的因缘观察,每一个有情,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从这样的机率来看,他都确实做过我的母亲。而他作我的母亲的时候,对我有很多的恩惠,剩下就这一口饭,他省吃简用,把这一口饭给我吃,自己省吃简用把最好的东西来供养我。所以我们知母以后,念恩,不断的忆念他曾经作我的母亲,不断的给我恩惠。第三个就应该报恩,对众生有一种报恩的心理。虽然他现在的生命,现在的因缘不是我的母亲,甚至于对我有种种的伤害,但是我看在他过去曾经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恩的情分之下,我应该还是要包容他,慈悲他。一般人,人跟人之间没有关系,你触恼我,我也触恼你,这个很正常。但是如果说今天是母亲,一个对我有恩的人,稍微触恼我们,我们能够包容。他对我恩惠太大了,这一点触恼算不了什么。修慈悲观的第一个就是知母念恩报恩,你一定要如实的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曾经作

  

过你的母亲,然后他对你有种种的恩惠,而你今生所要做的,就是去报答他的恩惠。这个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是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其次是菩萨的自他交换,自他交换,每一个众生都跟你有共同的情形,什么情形呢?就是你看到每一个有情,你应该观想,他跟你是一样的,因为他也是需要离苦得乐。他有时候作出一些伤害你的事,但是你应该想,其实他也不是故意的,他也想要离苦得乐。就是有一种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替他着想。他今天所做的一切,他只不过是想要离苦得乐而已,追求安乐,避免痛苦,跟我们一样。这样子呢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我们也容易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站在人跟人之间一种平等的角度,就是自他交换。诸天有天王,天王的果报体,慈悲心要更大,所以有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说,譬如说你要做天王,天王不只是十善业而已,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譬如说,你做了一个功课,你刚刚持了大悲咒,持了四十九遍。你这四十九遍大悲咒要怎么处理呢?可以把他汇归到慈悲喜舍。

  

第一个修慈心。「慈无量」,无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他所缘的众生是无量无边,不能够拣别针对那一个众生,叫无量,缘念无量众生。第二个、他能够召感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称为无量。说我刚刚作了一个定课,我诵了一品的法华经、持了四十九遍的大悲咒,这个时候你可以观想无量无边的有情都现前,你熟悉的,你不熟悉的,你过去的父亲、母亲、眷属,认识的,不认识的,很多很多,都在你前面。你把持咒诵经的功德,慈者与乐。他没有快乐,你修法的功德变成无量无边的珍宝,布施给他们。他没有五欲的乐,我修行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宝,变成无量无边的五欲乐,让他们满足,乃至于给他五欲乐、三昧乐、涅槃乐,最后给他开释佛法,给他们涅槃乐。慈者与乐,这个就是慈无量。

  

「悲无量」也是一样,你观想无量无边的有情,在痛苦当中,有病痛,他的色身变老了,死了,老病死的痛苦,求不得苦。这个时候,把你所修的功德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他们的痛苦都一一的拔除。拔众生苦,就是悲。

  

「喜」,你经过前面的慈与乐,悲拔苦以后,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这样境界呢?你心中要欢喜。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喜无量,你随喜赞叹。

  

「舍」就是平等。就是说你必须观想,所给与乐拔苦的众生,每一个众生,不管你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把你的胸量扩大。「舍」是平等舍的意思。

  

我们经常能够把这个功德汇归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来生就容易作天王,就是诸天的王。因为那个福报太大了,慈悲心。所以天王,除了十善业以外,还要加修四无量心,才能够作天王。这个是天的一个业力。我们看十善业,它比五戒两个殊胜。第一个、它有作持,五戒只有止持,它有作持。第二个、十善业它对治心中的烦恼。五戒,它不必对治心中的烦恼,它只是对治身口七支。但是你要生天,你还要烦恼淡薄才可以。阿迦曼尊者成就阿罗汉果以后,他白天为比丘、比丘沙弥、为居士说法,为人道众生说法。晚上的时候,为诸天、鬼神说法。他书上说,所有的众生来听法,天人最守规矩。他说天人要来之前,他是团体来的,队伍排的非常整齐。他们还不敢在阿迦曼尊者面前太近的地方来,就在很远的地方飞下来,然后还会有一位天王带着,绕阿迦曼尊者三匝,很寂静,从头到尾都不乱动的,眼睛也不会眨的。天人眼睛不眨的。听完以后,就赞善哉!善哉!然后就绕阿迦曼尊者三匝,然后慢慢的后退,慢慢的后退,到很远的地方才飞上去。阿迦曼尊者说,他对天人的印象特别好。因为天人怎么样呢?烦恼淡薄,内心寂静。为人道说法就很困难,人烦躁恼动,他就是不安。。所以你说这个人拿这么多钱财布施,一定生天。我看是不一定。用钱财布施成就可乐果报,但是你要生天,除了五戒以外,你烦恼还要淡薄,意业要有一份清净的功德才可以。这是一个天的因地。

  

问:

  

答:天人的果报太快乐,因为他的色身又健康。一个人道,带一点病痛,诸佛以苦为师,看到病痛就知道要追求涅槃,出离解脱,所以天人很难修行,天人几乎是没办法修行。目犍连尊者有一个皈依弟子叫祇婆。天医啊!祇婆是一个大富长者,很尊贵的种性。他在生的时候,不管他年纪多大,只要看到他师父来,目犍连尊者。不管是在他的房间、或者是路边、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只要看到目犍连尊者来,他一定跪下去跟他师父顶礼。他死了以后才生天。生天以后,目犍连尊者僧团里的比丘生了一场病,病了很厉害,所有的医生来都看不好。目犍连尊者就用神通到忉利天去,去找他的弟子。当然阿罗汉一入定就知道他的弟子到那里去了,去找祇婆。这个时候祇婆现天的果报,坐车乘,带着天女飞过来、飞过去,在天上玩乐,看到他师父也不下来顶礼,双手打个招呼就好。打个招呼,师父你来了,什么事呢?目犍连尊者说:「我们一个比丘生病了,怎么治都治不好,怎么怎么的。」祇婆说:「断食就好,断食三天就好。」目犍连尊者看到他的弟子在上面玩乐,摇摇头就下来了。我们看经典,佛陀不赞叹天,不赞叹天的果报。因为站在圣道的角度。为什么呢?当然生天的人,他烦恼淡薄,但是经常处在一个殊胜的五欲的境界,你经常起贪欲心。刚从欲界天来到人道的天人,贪欲心很重,很难修行。从畜生道来的人,特别愚痴,讲半天,他就是话听不懂。阿修罗道的人来到人道,瞋心很重。如果是色界无色界的天人来,个性非常清高,烦恼很淡薄。就是说,你今天到天上去了一趟,几万年的快乐果报,作了一场美梦。但是「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总有一天摔下来,摔下来的时候,你又要从新开始。从新开始修学佛法就有困难,因为你去一次天上以后下来,贪欲心很重,很难修行。色界是最好,无色界也不好。我们会讲到,无色界的天,愚愚钝钝,暗钝,因为这个定太深了,禅定太深了。四禅是最好。窥基大师说:如果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要到四禅天去,三界里面的四禅。四禅是最好修行的。四禅的标准也不容易,你看看就知道。

  

业果大小

  

十善业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的十善业。这个品位是怎么安立的呢?

  

「一、曰心-为猛利意乐所作。」

  

你做这个法,是一个很强烈的意乐。「猛利意乐」很重要,所以我们修什么法,不要随便。譬如说,你今天持大悲咒,你随随便便持大悲咒,那个愿力很薄弱。念佛也是一样,你随随便便念佛,那个功德也是很薄弱。所以藕益大师讲:念佛先培养信心,你要思惟名号的功德。「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虽然有一滩污浊的水,这个水什么脏东西都有,可是没关系,我有清水珠,这个清水珠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清水珠这个宝物啊丢到浊水当中,浊水不得不清。比喻说我们内心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没关系,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号是一个大功德法具,这句佛号经过我们念诵听以后,到我们心中,能够把我们无量劫的罪业消灭,有这种力量。你刚开始可以发一点时间,去思惟名号的功德。这个时候干什么呢?培养你对佛号的意乐,这个时候你再来念佛,佛号的业力就强。打佛七也是一样,打板就进去,也不知道这个法宝他有什么功德?这个时候念起来没有意乐,没有猛利的意乐。打佛七之前,能够先思惟一下佛号的功德,念佛的殊胜,这个时候的业力就强。所以说我们业力轻重跟你心中的意乐有关。

  

「二、曰境-为三宝、圣人、父母、师长等。」

  

殊胜的福田。这个田很肥沃,你栽培少数…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