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七▪P3

  ..續本文上一頁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建立我們人跟人之間一個深厚的關系,深厚的因緣。就是說我們必須把眼光擴大,看到過去無量的生命當中,每一個有情都曾經作過我的母親,因爲我們在無量無邊的生命當中,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生命,每一個生命的出現,都要仰仗每一個母親的十月懷胎,乃至于母親的撫養,這個生命才能夠慢慢的成長。從無量無邊的受生的因緣觀察,每一個有情,天上飛的小鳥,地上爬的螞蟻,從這樣的機率來看,他都確實做過我的母親。而他作我的母親的時候,對我有很多的恩惠,剩下就這一口飯,他省吃簡用,把這一口飯給我吃,自己省吃簡用把最好的東西來供養我。所以我們知母以後,念恩,不斷的憶念他曾經作我的母親,不斷的給我恩惠。第叁個就應該報恩,對衆生有一種報恩的心理。雖然他現在的生命,現在的因緣不是我的母親,甚至于對我有種種的傷害,但是我看在他過去曾經是我的母親,對我有恩的情分之下,我應該還是要包容他,慈悲他。一般人,人跟人之間沒有關系,你觸惱我,我也觸惱你,這個很正常。但是如果說今天是母親,一個對我有恩的人,稍微觸惱我們,我們能夠包容。他對我恩惠太大了,這一點觸惱算不了什麼。修慈悲觀的第一個就是知母念恩報恩,你一定要如實的知道,每一個衆生都曾經作

  

過你的母親,然後他對你有種種的恩惠,而你今生所要做的,就是去報答他的恩惠。這個就是知母念恩報恩,這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其次是菩薩的自他交換,自他交換,每一個衆生都跟你有共同的情形,什麼情形呢?就是你看到每一個有情,你應該觀想,他跟你是一樣的,因爲他也是需要離苦得樂。他有時候作出一些傷害你的事,但是你應該想,其實他也不是故意的,他也想要離苦得樂。就是有一種感同身受,設身處地替他著想。他今天所做的一切,他只不過是想要離苦得樂而已,追求安樂,避免痛苦,跟我們一樣。這樣子呢一種感同身受的心情,我們也容易對衆生生起慈悲心,站在人跟人之間一種平等的角度,就是自他交換。諸天有天王,天王的果報體,慈悲心要更大,所以有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說,譬如說你要做天王,天王不只是十善業而已,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譬如說,你做了一個功課,你剛剛持了大悲咒,持了四十九遍。你這四十九遍大悲咒要怎麼處理呢?可以把他彙歸到慈悲喜舍。

  

第一個修慈心。「慈無量」,無量有兩層意思。第一個,他所緣的衆生是無量無邊,不能夠揀別針對那一個衆生,叫無量,緣念無量衆生。第二個、他能夠召感無量無邊的福報,所以稱爲無量。說我剛剛作了一個定課,我誦了一品的法華經、持了四十九遍的大悲咒,這個時候你可以觀想無量無邊的有情都現前,你熟悉的,你不熟悉的,你過去的父親、母親、眷屬,認識的,不認識的,很多很多,都在你前面。你把持咒誦經的功德,慈者與樂。他沒有快樂,你修法的功德變成無量無邊的珍寶,布施給他們。他沒有五欲的樂,我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寶,變成無量無邊的五欲樂,讓他們滿足,乃至于給他五欲樂、叁昧樂、涅槃樂,最後給他開釋佛法,給他們涅槃樂。慈者與樂,這個就是慈無量。

  

「悲無量」也是一樣,你觀想無量無邊的有情,在痛苦當中,有病痛,他的色身變老了,死了,老病死的痛苦,求不得苦。這個時候,把你所修的功德變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把他們的痛苦都一一的拔除。拔衆生苦,就是悲。

  

「喜」,你經過前面的慈與樂,悲拔苦以後,衆生離苦得樂。這個時候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這樣境界呢?你心中要歡喜。看到衆生離苦得樂,喜無量,你隨喜贊歎。

  

「舍」就是平等。就是說你必須觀想,所給與樂拔苦的衆生,每一個衆生,不管你認識的,不認識的,每一個衆生都是平等的,把你的胸量擴大。「舍」是平等舍的意思。

  

我們經常能夠把這個功德彙歸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你來生就容易作天王,就是諸天的王。因爲那個福報太大了,慈悲心。所以天王,除了十善業以外,還要加修四無量心,才能夠作天王。這個是天的一個業力。我們看十善業,它比五戒兩個殊勝。第一個、它有作持,五戒只有止持,它有作持。第二個、十善業它對治心中的煩惱。五戒,它不必對治心中的煩惱,它只是對治身口七支。但是你要生天,你還要煩惱淡薄才可以。阿迦曼尊者成就阿羅漢果以後,他白天爲比丘、比丘沙彌、爲居士說法,爲人道衆生說法。晚上的時候,爲諸天、鬼神說法。他書上說,所有的衆生來聽法,天人最守規矩。他說天人要來之前,他是團體來的,隊伍排的非常整齊。他們還不敢在阿迦曼尊者面前太近的地方來,就在很遠的地方飛下來,然後還會有一位天王帶著,繞阿迦曼尊者叁匝,很寂靜,從頭到尾都不亂動的,眼睛也不會眨的。天人眼睛不眨的。聽完以後,就贊善哉!善哉!然後就繞阿迦曼尊者叁匝,然後慢慢的後退,慢慢的後退,到很遠的地方才飛上去。阿迦曼尊者說,他對天人的印象特別好。因爲天人怎麼樣呢?煩惱淡薄,內心寂靜。爲人道說法就很困難,人煩躁惱動,他就是不安。。所以你說這個人拿這麼多錢財布施,一定生天。我看是不一定。用錢財布施成就可樂果報,但是你要生天,除了五戒以外,你煩惱還要淡薄,意業要有一份清淨的功德才可以。這是一個天的因地。

  

問:

  

答:天人的果報太快樂,因爲他的色身又健康。一個人道,帶一點病痛,諸佛以苦爲師,看到病痛就知道要追求涅槃,出離解脫,所以天人很難修行,天人幾乎是沒辦法修行。目犍連尊者有一個皈依弟子叫祇婆。天醫啊!祇婆是一個大富長者,很尊貴的種性。他在生的時候,不管他年紀多大,只要看到他師父來,目犍連尊者。不管是在他的房間、或者是路邊、在大庭廣衆之下,他只要看到目犍連尊者來,他一定跪下去跟他師父頂禮。他死了以後才生天。生天以後,目犍連尊者僧團裏的比丘生了一場病,病了很厲害,所有的醫生來都看不好。目犍連尊者就用神通到忉利天去,去找他的弟子。當然阿羅漢一入定就知道他的弟子到那裏去了,去找祇婆。這個時候祇婆現天的果報,坐車乘,帶著天女飛過來、飛過去,在天上玩樂,看到他師父也不下來頂禮,雙手打個招呼就好。打個招呼,師父你來了,什麼事呢?目犍連尊者說:「我們一個比丘生病了,怎麼治都治不好,怎麼怎麼的。」祇婆說:「斷食就好,斷食叁天就好。」目犍連尊者看到他的弟子在上面玩樂,搖搖頭就下來了。我們看經典,佛陀不贊歎天,不贊歎天的果報。因爲站在聖道的角度。爲什麼呢?當然生天的人,他煩惱淡薄,但是經常處在一個殊勝的五欲的境界,你經常起貪欲心。剛從欲界天來到人道的天人,貪欲心很重,很難修行。從畜生道來的人,特別愚癡,講半天,他就是話聽不懂。阿修羅道的人來到人道,瞋心很重。如果是色界無色界的天人來,個性非常清高,煩惱很淡薄。就是說,你今天到天上去了一趟,幾萬年的快樂果報,作了一場美夢。但是「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總有一天摔下來,摔下來的時候,你又要從新開始。從新開始修學佛法就有困難,因爲你去一次天上以後下來,貪欲心很重,很難修行。色界是最好,無色界也不好。我們會講到,無色界的天,愚愚鈍鈍,暗鈍,因爲這個定太深了,禅定太深了。四禅是最好。窺基大師說:如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要到四禅天去,叁界裏面的四禅。四禅是最好修行的。四禅的標准也不容易,你看看就知道。

  

業果大小

  

十善業有上品、中品、下品,叁種的十善業。這個品位是怎麼安立的呢?

  

「一、曰心-爲猛利意樂所作。」

  

你做這個法,是一個很強烈的意樂。「猛利意樂」很重要,所以我們修什麼法,不要隨便。譬如說,你今天持大悲咒,你隨隨便便持大悲咒,那個願力很薄弱。念佛也是一樣,你隨隨便便念佛,那個功德也是很薄弱。所以藕益大師講:念佛先培養信心,你要思惟名號的功德。「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雖然有一灘汙濁的水,這個水什麼髒東西都有,可是沒關系,我有清水珠,這個清水珠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清水珠這個寶物啊丟到濁水當中,濁水不得不清。比喻說我們內心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沒關系,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號是一個大功德法具,這句佛號經過我們念誦聽以後,到我們心中,能夠把我們無量劫的罪業消滅,有這種力量。你剛開始可以發一點時間,去思惟名號的功德。這個時候幹什麼呢?培養你對佛號的意樂,這個時候你再來念佛,佛號的業力就強。打佛七也是一樣,打板就進去,也不知道這個法寶他有什麼功德?這個時候念起來沒有意樂,沒有猛利的意樂。打佛七之前,能夠先思惟一下佛號的功德,念佛的殊勝,這個時候的業力就強。所以說我們業力輕重跟你心中的意樂有關。

  

「二、曰境-爲叁寶、聖人、父母、師長等。」

  

殊勝的福田。這個田很肥沃,你栽培少數…

《佛法修學概要 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