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八

  

佛法修學概要(十八)

  

淨界法師主講

  

庚叁、四空定

  

這一科是講到天乘,就是說我們依止這樣的法門,使令我們成就天的果報。天的法門主要有叁個,十善業、四禅定四空定。我們看第叁科的四空定。

  

言「四空定」者,已無形色,名之爲「空」;心無分散,名之爲「定」。謂行者厭患色塵,如鳥之在籠,不得自在,故而攝心谛觀,思惟「四無色處」,逐漸滅除一切對外境的感受及思想,以達「清淨無染,虛空寂靜」之精神淨界,名「四空定」。

  

這一段把四空定作一個攏總的解釋。什麼是「四空定」?已無形色,名之爲「空」。這一段的「空」是解釋外在的一個相貌。他的外在相貌已經沒有形狀跟顔色。沒有形狀跟顔色,叫做「空」。天的果報有叁類,一個是欲界天、一個是色界天、一個是無色界天。欲界天的人跟我們凡夫的人是一樣的,有男女的欲望、飲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當然也是有很多很多的相貌,因爲他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欲,所以叫欲界天。色界天,他內心有禅定,有叁昧樂的攝持,他心中已經沒有欲望。但是因爲他還有色法,他的色身特別的精妙,而且放大光明,所以叫作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已經沒有業果色,他沒有色法是指沒有業果色,但是還有定果色。在唯識學把色法分爲兩種,第一種就是由業力所創造的。譬如說你是一個男人,她是個女人,這個色法是你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叫作業果色。這個業果色在你一期的生命當中是不能變化的。定果色是在你禅定當中,他能隨心,隨自己心中的欲望,能作各式各樣的變化。他能變一只小鳥、變一只兔子,或者變一顆樹。所以四空天的天人,他已經沒有一個固定的色法,在欲界天跟色界天,他都有固定的處所。欲界天最初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乃至于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他有一定的處所,色界天也是有固定的處所,無色界天是沒有固定的處所。他隨時隨地都能夠出現,隨時隨地以各式各樣的樣式出現,因爲他已經沒有業果身。當然不能說完全沒有色法,沒有色法,那就斷滅見了。佛法講緣起法,色心二法是不斷滅的,乃至于佛陀都有色心。佛陀有無漏的法界身心,「空」指的是沒有業果色

  

心無分散,名之爲「定」。前面是講外在的色身,這個是講內心,心無分散。他的內心能夠明了寂靜的安住不動,這是一種禅定的境界,叫「定」。合起來就是「四空定」。他是怎麼修法呢?

  

因爲行者厭患色塵,如鳥之在籠,不得自在。這個修禅定的人,他不知道障礙他自己的是心中的煩惱,以爲色身對他來說是一種障礙。就好像一只鳥被關在籠子裏面一樣,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就像鳥一樣,被這個色塵障礙住了。他這個時候去觀察四無色處的境界,這樣觀察久了以後,慢慢、慢慢對外境的感受跟思想就熄滅,這個時候他對于色法的感受思想熄滅,轉成對于無色界的一種感受思想現形,這個時候內心的狀態,「清淨無染,虛空寂靜」的精神狀態,稱爲「四空定」

  

四空定是這樣修的,厭惡色身的障礙,把色身給消滅掉,變成一種純精神的狀態,這是「四空定」攏總的定義。我們看它的別相。

  

一、空無邊處定-謂行者厭患色如牢籠,不得自在,心欲出離,乃攝心谛觀,加功用行,破于色故,思惟「無邊虛空」之相,此定成已,如鳥出籠,自由自在,已無業果色法,惟存定果色法,名「空無邊處定」。

  

四空定最初的第一個,「空無邊處定」。修行人厭患色法就像牢籠一樣,使令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性不得自在。他想要出離色法的系縛,加功用行,破于色故,思惟「無邊虛空」之相。修四空定的人,要找一個高的地方,一個曠野的山頂。他住在山上,去取無邊虛空的相貌。他經常觀察無邊的虛空,經過觀察以後,慢慢、慢慢他對于色法的感受就停下來。我們講一切惟心造,心中對于色法的受、想停下來,這個時候他的業果色就停下來,只有一種微細的定果色,這個就是「空無邊處定」。他就是去取無邊虛空的相貌,心中不斷的緣無邊的虛空,就把色法的力量給停下來。當然,這個停下來是暫時的,如石壓草。就是厭色依空,厭惡色法,去追求空,只有空的相貌。

  

二、識無邊處定-謂行者厭「虛空」之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即舍「虛空」,轉心緣「識」,此定成已,心定不動,清淨寂靜,名「識無邊處定」。

  

這個是從「空無變處定」再提升。修行人進一步的厭患虛空的相貌,,因爲虛空的相貌是沒有邊際的,緣多則散。他攀緣久了以後,覺得這個無邊的虛空太廣大了。他總是覺得心外求法,使令自己的心散亂,會幹擾他的禅定。所以他進一步放棄他所攀緣的虛空相貌,開始回光返照去攀緣那一念明了的心識。就是放棄所緣虛空,回過來攀緣能緣的那一念心。這個禅定成就以後,心定不動,清淨寂靜,名「識無邊處定」。前面是厭色依空,這個是厭空依識。厭惡這個空,他覺得這個空太廣大了,經常攀緣會障礙他心的寂靜,所以他就去攀緣心識,成就以後就「識無邊處定」。

  

叁、無所有處定-謂行者複厭「識心」之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故舍于「識」,轉心緣「無所有法」;此定成已,空色雙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名「無

  

所有處定」。

  

前面的「識無邊處定」是攀緣心識。修行人心識攀緣久了以後,他又覺得這個明了的心識也太廣大了。經常攀緣,使令他內心經常散亂擾動,破壞他的禅定,破壞他的寂靜。他又不再攀緣心識,他開始去攀無所有。佛法講「空性」,它是一個理性。我空、法空,是一個真理,它不是一個相貌的東西,不是一個事相的東西。外道的無所有法是自己捏造出來的,他自己觀想出一個境界。他認爲那個境界是一個無所有,那不是一個理性,那是一個事相,一個虛妄的,心中所捏造的一個境界。他就以一個無所有的境界,當他的所緣境,不斷的觀察這個境界以後,就空色雙亡。色法不可得,虛空的相貌也不可得,乃至于他的心識都停下來。這個心識停下來,指的是粗的心識,微細的心識還在,心識是不能斷滅的。我們講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恒轉如暴流,水流是不能停下來。他停下來的是那個是粗的,粗顯的心識停下來。這個時候內心的狀態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內心當中,迥無攸往,內心空曠,一望無際,內心當中非常的開闊,空曠,這個時候的定叫「無所有處定」。他也不攀緣虛空,也不攀緣心識,他的心雲何應住,安住在什麼境界呢?他的心安住在無所有的境界。這個時候內心當中更加寂靜,彼前面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更加的寂靜。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謂行者舍前「識處」之有想,並舍前「無所有處」之無想,緣念「非想非非想」之法,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成已,諸想不起,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個有爲法,我們內心當中,有所攀緣,有所執著。心有所住,即是非住。有爲法跟真理是不同,跟涅槃是不同。涅槃的境界安住以後,是常樂我淨。有爲法我們攀緣久以後,是常者生厭。就算你安住在無所有,時間久了,也是厭煩。這個時候,他也不喜歡前面這個觀察心識的有想,他對于無所有的無想也不歡喜,有想也不好,無想也不好。這個時候,他去找一個非想非非想的一個境界,他介于想跟不想的中間,他覺得這樣子是最快樂的。就在這個也不是想,也不是沒有想,想跟沒有想的一個中間的境界,就在那個境界裏面安住。這個時候諸想不起,如存不存,若盡非盡。他心中心識的活動,好像是有,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心識的活動,好像斷滅,但是又好像不斷滅,叫「非想非非想處定」。

  

《楞嚴經》上說,非想非非想處定,他的心識狀態非常的微細。講一個譬喻,水流流的很慢,我們從眼睛上看,這個水不動,但是你丟一個稻草,稻草會緩慢的活動。從稻草就看得出它在活動,但是你用眼睛看,看它不動。所以外道他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他認爲他的心識就是涅槃,所作皆辦,生死結束了。事實上,他還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動,還沒有達到無相的真如,還不到。所以智者大師說:非想非非想處定,就像一個人喝醉酒,如癡如醉,若存不存。爲這個叁昧酒所醉,內心當中感到一種昏鈍。所以四空定不是一個好定,一般佛弟子不修四空定。四禅會比較好,四禅它的明了性強。四空定,它把心識的活動,調得太沈了,太沈默了。他已經沒辦法起觀,幾乎都不能活動了,整個心識就像一灘死水。所以對于修行人來說,一般人是不進入四空定的,因爲他的心識沒有作用,完全是死水的境界。那個定境太強,好像一個人喝醉酒,叁昧酒所醉,在那個地方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這個就…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