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四空定」。
藕益大師在《楞嚴經》,他對于四空定講出一句話。他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外道沒有學習佛法,不明白我空的真理。沒有人引導他,如何去觀修我空的道理,他自己在那邊摸索,自己在那邊打妄想,依止妄想,捏造一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完全是這一念心識變現的一種虛幻的境界,這個就是生死的根本,這個正是攀緣心。無量劫來生死本,其實這個妄想是生死的根本。愚癡的人,癡人認作本來人。愚癡的衆生就認爲這個是本來面目了,其實它還是一個虛妄的境界。這個就是講到四空定,他完全是一個事相的修行,沒有一種理觀。這是講到天界的情況有叁種,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叁種天。叁種天各有它因地的修行。
問:?
答:它會跑到四空處地。念佛法門你的所緣境是佛號,對不對?你所緣境是佛號,你心中有皈依的心。佛力加被,感應道交,念念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那是不同,你所緣境是佛陀的功德境界。四無邊處它所攀緣的是一種空無的境界,那又不同。所緣境不一樣,那不同。念佛法門是他力法門。
問:?
答:叁界有二十八天,沒有這個天。
問:?
答:一般佛弟子不進入四空定。因爲修四空定沒有幫助。你經常入四空定有一個缺點,在經典裏面,你經常入四空定出來以後,愚愚鈍鈍。這個人就是愚癡,你跟他講什麼?他沒什麼反應。所以入四空定障礙聖道,入四禅不會。因爲四禅定他的明了性很強。我們曾經聽說廣欽老和尚入定,弘一大師拿引磬敲,他馬上出定。如果敲引磬會出來,可能是初禅。二禅的時候,眼耳身叁二地居,他的耳朵就不活動,敲引磬不會出來。所以敲引磬是判斷他是初禅還是二禅以上,如果那個人入定,敲引磬會出來,他的耳識還在。他的第六意識也是耳識,眼識、耳識,眼耳身,身識都在,你打他,他也會出定,他身體的識都還在。身識、耳識都在。如果入了二禅,前五識都不活動,只有第六意識,對外界完全不接觸,你打引磬,他不會出來,除非他自己要出來。
問:?
答:一般不能超過七天,如果這個人入禅超過七天,出來以後,身體可能會有問題,色身可能會敗壞。虛雲老和尚入定太久,出來以後,腳就壞掉。因爲血肉之驅。當然有人色身強,能夠持久一點,正常情況,不要超過七天入定。
問:?
答:當然有些人禅定,他從小就開始打坐,從小時候就開始打坐,他氣脈特別的順暢,他久一點沒關系。有些人是定境強,他身體情況差,身體的堪忍性差,器官的循環沒那麼好,但是他心很寂靜,很容易入定,那麼他入定太久出來,他身體就壞掉。《阿含經》很多這種,阿羅漢入滅靜定,他要去扥缽,遇到下雨天,他想下雨天去扥缽,袈裟弄髒了要洗,麻煩。今天不吃飯,就入定。入定後就咒願,說雨停了以後,就出定。結果那場雨下了二十幾天,他這樣咒願,等到停的時候再出定,身體壞掉,不能用。一出定就要入滅,他的器官不能再用。
問:?
答:出定的時候,身體也不太能夠動。因爲色身是一個業報身,你是一個欲界的衆生。欲界的血肉,它有它的結構。你如果是一個四禅的天人,你入定多久,因爲它的色法本來就是一個精妙的色法。你是一個欲界的果報色,經常入定,你這個欲界的色身沒辦法負擔。
問:?
答:欲界的色身不能入定太久。在經論上說,最好不要超過七天。所以一般修行,坐一坐要起來經行,拜一拜佛,要調。讓自己的色身,坐一坐,動一動,讓血脈順暢,不能老是坐的。
己叁、聲聞乘
言「聲聞乘」者,謂聽聞佛之聲教,修「四谛法」,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者,名「聲聞乘」。
聲聞乘就是聽聞佛之聲教。佛的聲教指的是「四谛」。佛陀講四谛。由四谛法當中,斷叁界的見思惑,證得阿羅漢果,名「聲聞乘」。前面的人天乘,都是一個有相的境界,他這一念心只能夠在有相的境界活動。聲聞乘的車乘,它活動的範圍更加的廣大,它能引導我們這一念心,超越叁界,達到界外的那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去。它能夠斷除叁界的見思煩惱,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是出世間的功德。
四谛法,聲聞人所修的法門。「叁轉四谛*輪」。佛陀在出世的時候,印度有很多的外道。外道自己在禅定當中,自己也能夠想出一個生命的道理出來。外道對于生命的解釋,一般來說是兩個解釋。第一個是邪因緣。邪因緣就是說,認爲生命有一個主宰者,所謂的大梵天、上帝,在控製我們的吉凶禍福。我們想離苦得樂,必須向大梵天來禮拜、贊歎、供養,使令它能夠賜給我們快樂,拔除我們的痛苦,這叫「邪因緣論」。
第二種是無因緣論。說生命是沒有理由的,生命只是一個偶然,換句話說,人死如燈滅。這是一種斷滅見,沒有因果的。
佛陀出世以後,講出「正因緣論」。佛陀最初講正因緣,就是講四谛。佛陀的意思是,生命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怎麼會有生命呢?就是有因緣,由雜染的因緣,而形成苦集二谛。由清淨的因緣,成就滅道二谛,就是兩種因緣。這個就是佛陀說的四谛法,剛開始最初的四谛法門。
苦-苦者「逼迫」義,及叁界六道生死之苦果。
苦的定義就是逼迫。使令我們的身心感到一種逼迫,感到一種不寂靜,這個就是「苦」。這個苦指的叁界的果報都是苦,包括叁惡道、人道,包括天道。只要你在叁界得果報,這個果報體就有逼迫的感受出現,這個就是苦果。佛陀在講「苦」的時候,他是分成叁個次第,「叁轉四谛法門」。
「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
「示相轉-此是苦逼迫性」。佛陀先指出來,「此」是叁界的身心。說你只要在叁界裏面得一個果報,這個身心的果報,他的本質有一種逼迫的感受出現,不能使令你寂靜安樂,這個就是苦的相貌。「示相」指示出苦的相貌是逼迫。指出來以後,佛陀進一步要我們「勸修」。
「勸修-此是苦汝應知」。修習苦谛,主要的是要知,知道這個苦的存在。佛陀講「苦」是一個生命的本質,什麼叫做生命的本質是苦呢?譬如苦瓜,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管你用多少的水去洗它,你不能改變它的本質,它的本質是苦,只是多少而已。不管你用黃河的水,無量無邊的水去清洗苦瓜,不能改變它苦的本質。說我們這個叁界的果報體,我們的身心世界,不管你穿多美好的衣服,不管你吃再好的食物,都不能改變這種逼迫的感受。這個逼迫的感受是永遠不會停下來的,只是粗跟細而已。你吃再好的飲食,穿再好的衣服,不能掩飾苦的本質。這個苦的本質,我們透過思惟觀察,使令自己了知。應該了知的。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佛陀自己作證,說這個苦的相貌。「我」是指佛陀。我已經如實了知。換句話說,這個身心的苦,不是佛陀捏造出來的,是一種生命的真相。佛陀自己作證,這個是可以了知的。因爲這個是一個存在的一個事實,所以佛陀已經知道了這個事實。佛陀以過來人的一個角度來爲我們作證,這是一個真實相,因爲我已經如實了知。「此是苦汝應知」,我們應該怎樣去知道苦的相貌呢?從經論當中,有叁苦跟八苦。
「叁苦」。第一個是苦苦。苦苦就是苦的相貌,本質就是苦。苦的相貌主要是講叁惡道。我們在觀苦苦,主要是觀叁惡道。地獄的刀山油鍋,餓鬼道的饑餓口渴,畜生道的系縛打殺。這種叁惡道的身心世界,經常被苦惱所逼迫,所以說是苦苦。
第二個是壞苦。壞苦指的是人天的樂受。你這個人身體健康,財富很多,眷屬也很孝順。這種是一種快樂的感受,怎麼說是苦呢?這種壞苦,我們是不容易理解的。壞苦的意思是說,因爲你現在的樂受不能久住,隨時會破壞。在《涅槃經》佛陀講一個譬喻來解釋壞苦。有一個貧窮人,他生活很貧窮,希望能夠得到財富,得到安樂。他就向天祈禱,經過七年以後,噢!天就出現了。天就來敲門,這個農夫把門打開,看到一個美貌的女子,長的非常的光明莊嚴。他說:你是誰?她說:我是功德天。你可以給我什麼呢?她說:我可以,我到你家來,可以給你種種的財富、健康,給你種種的眷屬,給你種種安樂的境界。他說:太好了,你趕快進來。當功德天進來以後,沒多久又有人來敲門。一打開,一個醜陋的女子,…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