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四空定」。

  

藕益大师在《楞严经》,他对于四空定讲出一句话。他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外道没有学习佛法,不明白我空的真理。没有人引导他,如何去观修我空的道理,他自己在那边摸索,自己在那边打妄想,依止妄想,捏造一个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完全是这一念心识变现的一种虚幻的境界,这个就是生死的根本,这个正是攀缘心。无量劫来生死本,其实这个妄想是生死的根本。愚痴的人,痴人认作本来人。愚痴的众生就认为这个是本来面目了,其实它还是一个虚妄的境界。这个就是讲到四空定,他完全是一个事相的修行,没有一种理观。这是讲到天界的情况有三种,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种天。三种天各有它因地的修行。

  

问:

  

答:它会跑到四空处地。念佛法门你的所缘境是佛号,对不对?你所缘境是佛号,你心中有皈依的心。佛力加被,感应道交,念念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那是不同,你所缘境是佛陀的功德境界。四无边处它所攀缘的是一种空无的境界,那又不同。所缘境不一样,那不同。念佛法门是他力法门。

  

问:

  

答:三界有二十八天,没有这个天。

  

问:

  

答:一般佛弟子不进入四空定。因为修四空定没有帮助。你经常入四空定有一个缺点,在经典里面,你经常入四空定出来以后,愚愚钝钝。这个人就是愚痴,你跟他讲什么?他没什么反应。所以入四空定障碍圣道,入四禅不会。因为四禅定他的明了性很强。我们曾经听说广钦老和尚入定,弘一大师拿引磬敲,他马上出定。如果敲引磬会出来,可能是初禅。二禅的时候,眼耳身三二地居,他的耳朵就不活动,敲引磬不会出来。所以敲引磬是判断他是初禅还是二禅以上,如果那个人入定,敲引磬会出来,他的耳识还在。他的第六意识也是耳识,眼识、耳识,眼耳身,身识都在,你打他,他也会出定,他身体的识都还在。身识、耳识都在。如果入了二禅,前五识都不活动,只有第六意识,对外界完全不接触,你打引磬,他不会出来,除非他自己要出来。

  

问:

  

答:一般不能超过七天,如果这个人入禅超过七天,出来以后,身体可能会有问题,色身可能会败坏。虚云老和尚入定太久,出来以后,脚就坏掉。因为血肉之驱。当然有人色身强,能够持久一点,正常情况,不要超过七天入定。

  

问:

  

答:当然有些人禅定,他从小就开始打坐,从小时候就开始打坐,他气脉特别的顺畅,他久一点没关系。有些人是定境强,他身体情况差,身体的堪忍性差,器官的循环没那么好,但是他心很寂静,很容易入定,那么他入定太久出来,他身体就坏掉。《阿含经》很多这种,阿罗汉入灭静定,他要去扥钵,遇到下雨天,他想下雨天去扥钵,袈裟弄脏了要洗,麻烦。今天不吃饭,就入定。入定后就咒愿,说雨停了以后,就出定。结果那场雨下了二十几天,他这样咒愿,等到停的时候再出定,身体坏掉,不能用。一出定就要入灭,他的器官不能再用。

  

问:

  

答:出定的时候,身体也不太能够动。因为色身是一个业报身,你是一个欲界的众生。欲界的血肉,它有它的结构。你如果是一个四禅的天人,你入定多久,因为它的色法本来就是一个精妙的色法。你是一个欲界的果报色,经常入定,你这个欲界的色身没办法负担。

  

问:

  

答:欲界的色身不能入定太久。在经论上说,最好不要超过七天。所以一般修行,坐一坐要起来经行,拜一拜佛,要调。让自己的色身,坐一坐,动一动,让血脉顺畅,不能老是坐的。

  

己三、声闻乘

  

言「声闻乘」者,谓听闻佛之声教,修「四谛法」,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者,名「声闻乘」。

  

声闻乘就是听闻佛之声教。佛的声教指的是「四谛」。佛陀讲四谛。由四谛法当中,断三界的见思惑,证得阿罗汉果,名「声闻乘」。前面的人天乘,都是一个有相的境界,他这一念心只能够在有相的境界活动。声闻乘的车乘,它活动的范围更加的广大,它能引导我们这一念心,超越三界,达到界外的那个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去。它能够断除三界的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是出世间的功德。

  

四谛法,声闻人所修的法门。「三转四谛*轮」。佛陀在出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的外道。外道自己在禅定当中,自己也能够想出一个生命的道理出来。外道对于生命的解释,一般来说是两个解释。第一个是邪因缘。邪因缘就是说,认为生命有一个主宰者,所谓的大梵天、上帝,在控制我们的吉凶祸福。我们想离苦得乐,必须向大梵天来礼拜、赞叹、供养,使令它能够赐给我们快乐,拔除我们的痛苦,这叫「邪因缘论」。

  

第二种是无因缘论。说生命是没有理由的,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换句话说,人死如灯灭。这是一种断灭见,没有因果的。

  

佛陀出世以后,讲出「正因缘论」。佛陀最初讲正因缘,就是讲四谛。佛陀的意思是,生命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怎么会有生命呢?就是有因缘,由杂染的因缘,而形成苦集二谛。由清净的因缘,成就灭道二谛,就是两种因缘。这个就是佛陀说的四谛法,刚开始最初的四谛法门。

  

苦-苦者「逼迫」义,及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果。

  

苦的定义就是逼迫。使令我们的身心感到一种逼迫,感到一种不寂静,这个就是「苦」。这个苦指的三界的果报都是苦,包括三恶道、人道,包括天道。只要你在三界得果报,这个果报体就有逼迫的感受出现,这个就是苦果。佛陀在讲「苦」的时候,他是分成三个次第,「三转四谛法门」

  

「示相转、劝修转、作证转。」

  

「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佛陀先指出来,「此」是三界的身心。说你只要在三界里面得一个果报,这个身心的果报,他的本质有一种逼迫的感受出现,不能使令你寂静安乐,这个就是苦的相貌。「示相」指示出苦的相貌是逼迫。指出来以后,佛陀进一步要我们「劝修」

  

「劝修-此是苦汝应知」。修习苦谛,主要的是要知,知道这个苦的存在。佛陀讲「苦」是一个生命的本质,什么叫做生命的本质是苦呢?譬如苦瓜,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管你用多少的水去洗它,你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它的本质是苦,只是多少而已。不管你用黄河的水,无量无边的水去清洗苦瓜,不能改变它苦的本质。说我们这个三界的果报体,我们的身心世界,不管你穿多美好的衣服,不管你吃再好的食物,都不能改变这种逼迫的感受。这个逼迫的感受是永远不会停下来的,只是粗跟细而已。你吃再好的饮食,穿再好的衣服,不能掩饰苦的本质。这个苦的本质,我们透过思惟观察,使令自己了知。应该了知的。

  

「作证-此是苦我已知」佛陀自己作证,说这个苦的相貌。「我」是指佛陀。我已经如实了知。换句话说,这个身心的苦,不是佛陀捏造出来的,是一种生命的真相。佛陀自己作证,这个是可以了知的。因为这个是一个存在的一个事实,所以佛陀已经知道了这个事实。佛陀以过来人的一个角度来为我们作证,这是一个真实相,因为我已经如实了知。「此是苦汝应知」,我们应该怎样去知道苦的相貌呢?从经论当中,有三苦跟八苦。

  

「三苦」。第一个是苦苦。苦苦就是苦的相貌,本质就是苦。苦的相貌主要是讲三恶道。我们在观苦苦,主要是观三恶道。地狱的刀山油锅,饿鬼道的饥饿口渴,畜生道的系缚打杀。这种三恶道的身心世界,经常被苦恼所逼迫,所以说是苦苦。

  

第二个是坏苦。坏苦指的是人天的乐受。你这个人身体健康,财富很多,眷属也很孝顺。这种是一种快乐的感受,怎么说是苦呢?这种坏苦,我们是不容易理解的。坏苦的意思是说,因为你现在的乐受不能久住,随时会破坏。在《涅槃经》佛陀讲一个譬喻来解释坏苦。有一个贫穷人,他生活很贫穷,希望能够得到财富,得到安乐。他就向天祈祷,经过七年以后,噢!天就出现了。天就来敲门,这个农夫把门打开,看到一个美貌的女子,长的非常的光明庄严。他说:你是谁?她说:我是功德天。你可以给我什么呢?她说:我可以,我到你家来,可以给你种种的财富、健康,给你种种的眷属,给你种种安乐的境界。他说:太好了,你赶快进来。当功德天进来以后,没多久又有人来敲门。一打开,一个丑陋的女子,…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