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P3

  ..续本文上一页他说:你是谁呢?我的名字叫黑暗。他说:你来我家干什么呢?她说:我要给你种种的灾难、种种的不幸、我要给你种种的破坏。这个人说:我不欢迎你进来,你给我出去。黑暗说:不可以,因为前面的功德天是我姐姐。我们姐妹是经常在一起的,我们姐妹不能分开的。你接受了我姐姐,你就要接受我。这个有智慧的人,他想一想,就把她姊姊赶出去,那我两个都不要。佛陀就赞叹说,这是一个修行人,希求涅槃的一个修行人,不再贪恋世间的欲乐。这个意思是说,世间的快乐,它是夹杂的灾难。「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就是说当我们在受用快乐的时候,这当中已经隐藏一种危机了,随时会破坏。黑暗,它妹妹随时会出现,因为这两个是永远存在的。有一个功德的出现,下一个就是灾难的出现。虽然这个灾难还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对望未来来说,它迟早要出现。所以说无常就是苦,因为使令我们感到不安稳,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健康,随时会破坏,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财富,那一天会失去。这种欲乐给我们一种不安全感,这个就是苦,不久住故。这种坏苦,我们一般是不容易体会的,一定要透过佛法的学习,才能够观察的出来。

  

第三个行苦。行苦是最微细的。我们这一念的身心世界,它不是寂静的状态,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活动状态。这个不寂静就是苦。相对于真如佛性来说,它就是苦。一般没有修行的人,不能体会到行苦。但是你经常作定课的人,经常拜佛、打坐的人,如果你这一天没有作定课,你会发觉你的心扰动的特别厉害,你就能够发现行苦的存在。当然,你一天到晚跑来跑去,心都向外面攀缘,你就不知道什么叫行苦。因为你经常保持这种状态,但是你经常打坐的人,你这一天没有打坐,你会发觉你今天跟以前的心,扰动的特别厉害。行苦的相貌就明显。佛陀讲这个苦,主要是曰坏苦跟行苦。因为苦苦不能普遍三界,诸天没有苦苦。行苦跟坏苦是普遍三界的。所以说,佛陀讲苦,主要是讲坏苦跟行苦。

  

人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这个大家容易理解。「苦谛」的思惟,在出世的圣道,这一方面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的出离心,一个希求圣道、希求涅槃的一个心情,就是建立在观察苦谛的一个基础上。就净土法门来说,我们要成就净业,也是要观察娑婆的苦谛,使令我们厌离娑婆。所以苦谛的观察,可以说是,只要是求出世间法,对于苦谛的理解,那是一个最基础的。所以佛陀说,「此是苦汝应知」。「汝」指的是一切三乘的佛弟子。苦谛不是小乘的学者才修而已。你看《法华经》,《法华经》是大乘的法门。但是佛陀在《法华经》上就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整个三界就像一个起火燃烧的一个火宅,我们身心世界,烦恼障、业障、报障,果报体剎那剎那的生灭,那种扰动不安的境界就像大火一样,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所以这个苦谛就是三乘修行人都必须观察的。

  

集谛-集者「招感」义,即见思惑及所生诸业俱。

  

集就是招感。前面的苦是逼迫的意思。苦是一个果报,果报怎么来的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还有业力所招感的。看三转集谛。

  

「示相转」先指示集的相貌。「此是集招感性」。什么是集呢?就是一种招感的性质,它有招感苦果的性质。你看这个外道在修苦行的时候,他就把身体泡在水中,或躺在有刺的树干上。阿罗汉就问他说:你在干什么呢?他说:我要消灭我身体的痛苦,他认为我这个痛苦是固定的,赶快让痛苦结束,赶快解脱。阿罗汉就问他说:你看前方有一个牛车,这个牛车不动,你是打这个车,还是打这只牛呢?外道说:当然打牛,这个车子不动,不是车子的过错,是牛的过错。阿罗汉说:对啊!你的身体,你的果报体有老病死的痛苦,不是色身给你的。这个色身没有过错,它是个果报,它是无记性。你会有老病死,是因为你内心有烦恼,有业力。这个外道才开悟。所以开悟了「此是集招感性」。真正招感果报的是你内心的烦恼跟业力,招感。

  

第二个「劝修转-此是集汝应断」「集」我们应该怎么去修呢?是一个「断」字。前面的苦是一个「知」字。知道。我们面对集的一个态度是断除,断除苦因。断除是断除烦恼,不是断除业力,业力不可能断除的。无量无边的业力是没办法断除的,烦恼断除业力就断除。

  

「作证-此是集我已断」,这个时候,佛弟子还是信心不够,这个东西真的能够断吗?我心中的烦恼这么多,真的能够断吗?佛陀就作证,此是集我已断。我内心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我已经完全清净了。换句话说,烦恼是可以断的。佛陀做一个作证。

  

接下来看烦恼跟业力。烦恼在三界来说,有见惑跟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一种迷惑。见惑的根本就是我见,以这个作基础。我们认为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一个主宰性的我。我依止这个我,创造很多的思想,很多很多的造作,这个就是「见惑」。

  

「思惑」是一种思想上的迷惑。就是内心当中有贪瞋痴慢疑的烦恼,叫思惑。初果圣人就把见惑断掉了,初果已经能够觉悟我空的真理,但是他等流的烦恼习气还在。初果的圣人还有贪欲,还有瞋恚,不过他只要正念提起来,他烦恼马上停下来。但是他佛堂出来的时候,还有一些微细的烦恼,要到阿罗汉果,四果,就完全把思惑消灭。这是讲到烦恼,再看业力。

  

「有罪业、福业、不动业」三种业。

  

「罪业」就是依止烦恼,贪瞋痴所造的业。

  

「福业」就是依止善心,无贪无瞋无痴的心,所造的业。

  

「不动业」指的是禅定。就是你在禅定当中,所造的业,就叫不动业。他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就是不动业,他招感四禅、四空的果报。

  

集谛,招感性。我们会招感三界的果报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你的业力,一个是你心中的烦恼。业力是亲因缘,烦恼是增上缘。譬如说,你今天种了一个种子在泥土当中,这个种子是成就水果主要的因素。但是这个种子要开花结果,需要水的滋润。没有水的滋润,它不能开花结果,它不能发芽。这个水就是增上缘。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很多的善业,有很的恶业,到底是善业起现形,还是恶业起现形呢?那就看你临命终的时候,起善念,还是起恶念。十二因缘,爱取有,这个有就是一种很强大的业力。我们从种子位变成有枝,就是要爱取的滋润。《大毗婆沙论》说魔羯陀国的国王叫频婆娑罗王,他跟阿阇世王,过去生就结了冤家。他把阿阇世王生出来以后,就请算命的来算。算命的说:哎呀! 这个小孩子过去跟你有大仇,他以后会害死你。频婆娑罗王很生气,就把小孩子从楼上摔下来。但是阿阇世过去的福业太强,福报太强,没有把他摔死,断了一个指头,断指。摔不死,只好继续养下去,长大以后,提婆达多异想天开,想要作新佛,说佛陀已经过去了,我要作新佛。怂恿阿阇世说,你害死你父亲,来作新国王。我把佛陀害死,我们两个合作,你来拥护我,你作新王,我作新佛。阿阇世说不可以,我的父亲对我这么好,我怎么可以害死我父亲呢?提婆达多就说了,你父亲怎么会对你好呢?你刚出生的时候,你父亲就从楼上把你摔下来,把这件事跟阿阇世讲。阿阇世一听很生气,就把他的父亲给关起来,频婆娑罗王关起来。使令频婆娑罗王在监狱当中活活的饿死。饿死的时候,因为频婆娑罗王在生的时候,经常供养三宝,有善业。他的神识到忉利天去投胎。到忉利天先经过四天王天,因为他是饿死的,肚子太饿。他经过四天王天的时候,刚好四天王在吃饭,他看到饭的时候,他肚子太饿了,就动了一个贪念,结果就在四天王天投胎,就做四天王的儿子了。从这个观念可以说明,我们的业可以从临终的开示助念改变。这个关键很重要,跟我们临终助念的关系很重要。就是说你这个人业很重,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起善念,就是无量无边的罪业你不要去触动它,你生起善念,念你布施的善业,念你持戒的善业,最好是能够念佛,忆念佛的功德,跟佛陀感应道交,到极乐世界去。如果不能念佛,起码你回忆你一生中所造的善业,忆念善业,生起善念,生起布施的善念,持戒的善念,这个时候虽然你有罪业,但是不能得果报,因为没有爱取,没有招感性。从集谛当中,临终的关怀很重要,临终的助念是很重要的,帮助临终的人生起正念,这个讲「招感」。

  

前面的苦集二谛是一种杂染的因果,苦是一种杂染的果报。这杂染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集,由内心的烦恼跟业力所招感的。所以苦集二谛是一个杂染的因果。灭道二谛是一个出世间的清净因果。佛陀在讲四谛,他的次第是先讲果报,在讲因地。看出世间的果报

  

「灭-灭者谓苦因苦果灭已,所显「寂灭无为」。」<…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