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八▪P3

  ..續本文上一頁他說:你是誰呢?我的名字叫黑暗。他說:你來我家幹什麼呢?她說:我要給你種種的災難、種種的不幸、我要給你種種的破壞。這個人說:我不歡迎你進來,你給我出去。黑暗說:不可以,因爲前面的功德天是我姐姐。我們姐妹是經常在一起的,我們姐妹不能分開的。你接受了我姐姐,你就要接受我。這個有智慧的人,他想一想,就把她姊姊趕出去,那我兩個都不要。佛陀就贊歎說,這是一個修行人,希求涅槃的一個修行人,不再貪戀世間的欲樂。這個意思是說,世間的快樂,它是夾雜的災難。「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就是說當我們在受用快樂的時候,這當中已經隱藏一種危機了,隨時會破壞。黑暗,它妹妹隨時會出現,因爲這兩個是永遠存在的。有一個功德的出現,下一個就是災難的出現。雖然這個災難還沒有出現,但是我們對望未來來說,它遲早要出現。所以說無常就是苦,因爲使令我們感到不安穩,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健康,隨時會破壞,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財富,那一天會失去。這種欲樂給我們一種不安全感,這個就是苦,不久住故。這種壞苦,我們一般是不容易體會的,一定要透過佛法的學習,才能夠觀察的出來。

  

第叁個行苦。行苦是最微細的。我們這一念的身心世界,它不是寂靜的狀態,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活動狀態。這個不寂靜就是苦。相對于真如佛性來說,它就是苦。一般沒有修行的人,不能體會到行苦。但是你經常作定課的人,經常拜佛、打坐的人,如果你這一天沒有作定課,你會發覺你的心擾動的特別厲害,你就能夠發現行苦的存在。當然,你一天到晚跑來跑去,心都向外面攀緣,你就不知道什麼叫行苦。因爲你經常保持這種狀態,但是你經常打坐的人,你這一天沒有打坐,你會發覺你今天跟以前的心,擾動的特別厲害。行苦的相貌就明顯。佛陀講這個苦,主要是曰壞苦跟行苦。因爲苦苦不能普遍叁界,諸天沒有苦苦。行苦跟壞苦是普遍叁界的。所以說,佛陀講苦,主要是講壞苦跟行苦。

  

人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這個大家容易理解。「苦谛」的思惟,在出世的聖道,這一方面來說,是非常的重要。因爲我們的出離心,一個希求聖道、希求涅槃的一個心情,就是建立在觀察苦谛的一個基礎上。就淨土法門來說,我們要成就淨業,也是要觀察娑婆的苦谛,使令我們厭離娑婆。所以苦谛的觀察,可以說是,只要是求出世間法,對于苦谛的理解,那是一個最基礎的。所以佛陀說,「此是苦汝應知」。「汝」指的是一切叁乘的佛弟子。苦谛不是小乘的學者才修而已。你看《法華經》,《法華經》是大乘的法門。但是佛陀在《法華經》上就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整個叁界就像一個起火燃燒的一個火宅,我們身心世界,煩惱障、業障、報障,果報體剎那剎那的生滅,那種擾動不安的境界就像大火一樣,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所以這個苦谛就是叁乘修行人都必須觀察的。

  

集谛-集者「招感」義,即見思惑及所生諸業俱。

  

集就是招感。前面的苦是逼迫的意思。苦是一個果報,果報怎麼來的呢?這不是上帝創造的,是我們內心的煩惱還有業力所招感的。看叁轉集谛。

  

「示相轉」先指示集的相貌。「此是集招感性」。什麼是集呢?就是一種招感的性質,它有招感苦果的性質。你看這個外道在修苦行的時候,他就把身體泡在水中,或躺在有刺的樹幹上。阿羅漢就問他說:你在幹什麼呢?他說:我要消滅我身體的痛苦,他認爲我這個痛苦是固定的,趕快讓痛苦結束,趕快解脫。阿羅漢就問他說:你看前方有一個牛車,這個牛車不動,你是打這個車,還是打這只牛呢?外道說:當然打牛,這個車子不動,不是車子的過錯,是牛的過錯。阿羅漢說:對啊!你的身體,你的果報體有老病死的痛苦,不是色身給你的。這個色身沒有過錯,它是個果報,它是無記性。你會有老病死,是因爲你內心有煩惱,有業力。這個外道才開悟。所以開悟了「此是集招感性」。真正招感果報的是你內心的煩惱跟業力,招感。

  

第二個「勸修轉-此是集汝應斷」「集」我們應該怎麼去修呢?是一個「斷」字。前面的苦是一個「知」字。知道。我們面對集的一個態度是斷除,斷除苦因。斷除是斷除煩惱,不是斷除業力,業力不可能斷除的。無量無邊的業力是沒辦法斷除的,煩惱斷除業力就斷除。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這個時候,佛弟子還是信心不夠,這個東西真的能夠斷嗎?我心中的煩惱這麼多,真的能夠斷嗎?佛陀就作證,此是集我已斷。我內心當中無量無邊的煩惱,我已經完全清淨了。換句話說,煩惱是可以斷的。佛陀做一個作證。

  

接下來看煩惱跟業力。煩惱在叁界來說,有見惑跟思惑。「見惑」是見解上的一種迷惑。見惑的根本就是我見,以這個作基礎。我們認爲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中,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有一個主宰性的我。我依止這個我,創造很多的思想,很多很多的造作,這個就是「見惑」。

  

「思惑」是一種思想上的迷惑。就是內心當中有貪瞋癡慢疑的煩惱,叫思惑。初果聖人就把見惑斷掉了,初果已經能夠覺悟我空的真理,但是他等流的煩惱習氣還在。初果的聖人還有貪欲,還有瞋恚,不過他只要正念提起來,他煩惱馬上停下來。但是他佛堂出來的時候,還有一些微細的煩惱,要到阿羅漢果,四果,就完全把思惑消滅。這是講到煩惱,再看業力。

  

「有罪業、福業、不動業」叁種業。

  

「罪業」就是依止煩惱,貪瞋癡所造的業。

  

「福業」就是依止善心,無貪無瞋無癡的心,所造的業。

  

「不動業」指的是禅定。就是你在禅定當中,所造的業,就叫不動業。他也不思善、也不思惡,就是不動業,他招感四禅、四空的果報。

  

集谛,招感性。我們會招感叁界的果報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你的業力,一個是你心中的煩惱。業力是親因緣,煩惱是增上緣。譬如說,你今天種了一個種子在泥土當中,這個種子是成就水果主要的因素。但是這個種子要開花結果,需要水的滋潤。沒有水的滋潤,它不能開花結果,它不能發芽。這個水就是增上緣。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有很多的善業,有很的惡業,到底是善業起現形,還是惡業起現形呢?那就看你臨命終的時候,起善念,還是起惡念。十二因緣,愛取有,這個有就是一種很強大的業力。我們從種子位變成有枝,就是要愛取的滋潤。《大毗婆沙論》說魔羯陀國的國王叫頻婆娑羅王,他跟阿阇世王,過去生就結了冤家。他把阿阇世王生出來以後,就請算命的來算。算命的說:哎呀! 這個小孩子過去跟你有大仇,他以後會害死你。頻婆娑羅王很生氣,就把小孩子從樓上摔下來。但是阿阇世過去的福業太強,福報太強,沒有把他摔死,斷了一個指頭,斷指。摔不死,只好繼續養下去,長大以後,提婆達多異想天開,想要作新佛,說佛陀已經過去了,我要作新佛。慫恿阿阇世說,你害死你父親,來作新國王。我把佛陀害死,我們兩個合作,你來擁護我,你作新王,我作新佛。阿阇世說不可以,我的父親對我這麼好,我怎麼可以害死我父親呢?提婆達多就說了,你父親怎麼會對你好呢?你剛出生的時候,你父親就從樓上把你摔下來,把這件事跟阿阇世講。阿阇世一聽很生氣,就把他的父親給關起來,頻婆娑羅王關起來。使令頻婆娑羅王在監獄當中活活的餓死。餓死的時候,因爲頻婆娑羅王在生的時候,經常供養叁寶,有善業。他的神識到忉利天去投胎。到忉利天先經過四天王天,因爲他是餓死的,肚子太餓。他經過四天王天的時候,剛好四天王在吃飯,他看到飯的時候,他肚子太餓了,就動了一個貪念,結果就在四天王天投胎,就做四天王的兒子了。從這個觀念可以說明,我們的業可以從臨終的開示助念改變。這個關鍵很重要,跟我們臨終助念的關系很重要。就是說你這個人業很重,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起善念,就是無量無邊的罪業你不要去觸動它,你生起善念,念你布施的善業,念你持戒的善業,最好是能夠念佛,憶念佛的功德,跟佛陀感應道交,到極樂世界去。如果不能念佛,起碼你回憶你一生中所造的善業,憶念善業,生起善念,生起布施的善念,持戒的善念,這個時候雖然你有罪業,但是不能得果報,因爲沒有愛取,沒有招感性。從集谛當中,臨終的關懷很重要,臨終的助念是很重要的,幫助臨終的人生起正念,這個講「招感」。

  

前面的苦集二谛是一種雜染的因果,苦是一種雜染的果報。這雜染的果報是怎麼來的呢?是由集,由內心的煩惱跟業力所招感的。所以苦集二谛是一個雜染的因果。滅道二谛是一個出世間的清淨因果。佛陀在講四谛,他的次第是先講果報,在講因地。看出世間的果報

  

「滅-滅者謂苦因苦果滅已,所顯「寂滅無爲」。」<…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