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八▪P4

  ..續本文上一頁/B>

  

「滅」是一個形容詞。佛陀以火的燃燒,來形容生命的相續。說這個火可以從很多的柴火當中,可以從此處燒到彼處。比喻我們的生命不斷的相續,只要有柴火,它不斷的燒下去。用火焰來比喻苦惱的生命,生命就像火一樣,不斷的相續,不斷的熱惱下去。「滅」就是把這個火給熄滅了,生命停止了,就像火熄滅一樣。苦因苦果滅已,所顯的一種「寂滅無爲」的現象。內心當中寂靜安樂,而且沒有一種生滅的狀態,叫無爲。這個叫做滅,它就是一種寂滅無爲。

  

佛陀在講滅的時候,他也是分成叁個次第,「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

  

看這個滅的相貌「此是滅可證性」。指示滅的相貌的時候,說滅是可以證得的。它是一個真實的功德,不是一個虛妄的境界,它是可以證得的。換句話說呢,我們解脫生死以後,的的確確是有一個涅槃存在,這個是可以證得的。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佛陀勸我們應該要證入。換句話說,這個涅槃不應該只是理解而已,應該要如實的證入。我們對于涅槃的態度是要證入。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佛陀以自己來證明,說涅槃我已經是如實的證入了。換句話說,我們佛弟子,只要遵循佛陀的腳步,好好的用功,也一定可以證得,因爲佛陀自己證入了,以過來人的身分,爲我們宣說涅槃的存在,所以「作證」。涅槃的種類有兩種,「第一個是有余依涅槃。第二個是無余依涅槃。」

  

「涅槃」翻成中文叫無生。它的內心狀態跟境界接觸的時候,能夠達到一切法不受的境界。經論上說,「如鳥飛虛空,蹤迹不可得。」阿羅漢那一念無生的心性,它在這個境

  

界活動的時候,就像鳥在虛空飛過去,沒有留下任何的蹤迹。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在這個境界活動的時候,心有所住,有很多很多的蹤迹。阿羅漢的境界,他的內心當中能夠不受一切法,雖然他跟境界接觸,但是他不受。這個就是涅槃,他的內心有一種不生不滅的境界出現。不生不滅的境界有兩種差別,一個是有余依,一個是無余依。有余依的「余」是剩余。「依」是依止。依止當然指的是身心,果報體指的是我們的依止處。就是說這個阿羅漢已經成就涅槃,但是他還沒有死掉,他的身心還在,等到他的身心結束了以後,他用叁昧火把身心燒掉以後,他就入了無余依。前一念死掉,下一念就入了無生,入了涅槃境界。無余依涅槃。

  

涅槃是一種出世間的功德,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有關的快樂,有叁種快樂。第一種是五欲樂。第二種是叁昧樂。第叁種是涅槃樂。五欲樂,財色名食睡的快樂,它的本質是粗重的、是雜染的,而且他要等待很多很多的因緣。叁昧樂,它比較清淨,而且叁昧樂,它不必等待因緣。譬如說,有些人喜歡吃這個燒餅,他認爲吃燒餅是快樂。但是吃燒餅要産生快樂的感受,要很多因緣。第一、燒餅要有人賣,燒餅要現前。第二、你牙齒要健康。你牙齒要痛,你吃燒餅就不快樂。第叁個、你腸胃要好,要能夠消化。第四個、你今天的心情要快樂。所以五欲的快樂要出現,要很多很多的因緣具足,樂受才會出現,等待衆緣。

  

叁昧樂的出現,不必等待衆緣。你只要雙腿一盤,跟別人都沒關系。別人賣不買燒餅,別人怎麼樣都沒關系,你的腸胃好不好,你的牙齒痛不痛都沒關系,你只要心一寂靜,叁昧樂就出現。雙腿一盤,心一寂靜,叁昧樂就出現,周遍身心的樂就出現,它不必等待衆緣,你自己就可以決定。所以說叁昧樂又比五欲樂更加殊勝,而且它又比較清淨。但是這兩種快樂都是有爲的快樂,都是可破壞的。涅槃樂又不同,涅槃樂是盡未來際的受用,得到以後,永久不會失掉。所以佛陀說:「皈依法」其實皈依法,是皈依涅槃。因爲涅槃的安樂是永遠不會失壞,是真正的皈依處。

  

「道谛-道者「趣向」義,謂由此道故得證入「涅槃」。

  

前面的涅槃是怎麼進入的呢?有道路,道路能夠使令我們趣向涅槃。道路也是有叁轉四谛。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路,它的相貌要可修性。這個很重要,講到傳承的問題。我們從一個理論要變成修行,這當中還有一段的抉擇,我們中國佛教有八宗,就是這樣。八宗,就是把整個理論,落實到這個修行上去。所以每一個宗派都有它修忏的方法,修止觀的方法。這個「可修性」就是說我們心中所依止的道,一定要有祖師的傳承。你不可自己兩個眼睛一閉,雙腿一盤,自己想出一個道路出來,不可以。這個道路你想出來,到底是不是可修性,不知道。「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有些人已經爬到山頂上去了,祖師大德爲我們開了一條道路了,我們順著這條道路走,就可以到達山頂。你不要,你一定要拿著鐮刀,你自己開一條道路,但是你自己開的道路,是不是能夠到山頂呢?不一定。就不一定能夠到達山頂。道的相貌是,它必須要可修性。真正能夠修得進去,真正能夠趣向涅槃,才能夠構成道的相貌。

  

「勸修轉-此是道汝應修」。佛陀勸我們,我們對于道的態度就是要努力修學。聞思修,叁種次第去修學。聞慧、思慧、修慧。

  

「作證轉-此是道我已修」佛陀作證說,這個道路,「我」指的是佛陀。佛陀已經修行圓滿,佛陀已經是過來人。這個就是道的叁轉。

  

「道有叁十七道品」有叫七科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我們這個修行人在調伏煩惱的過程當中,你剛開始要持戒,持五戒,或者是沙彌戒、比丘戒,然後就是要修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簡單的說,就是止觀的操作。它的正修就是四念處。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示對治愛、取的煩惱。「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對治我見的顛倒。由粗到細。

  

「觀身不淨」,有觀自身跟觀他身。有些人的貪著心是愛著自身,他對別人沒什麼愛著,但是他對自己的色身特別愛著。這個時候要觀自身不淨。你觀你自己的身體,有內相不淨,有外相不淨。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你觀察你的色身,從內相觀察,把你的皮肉撥開以後,種種不淨物充每于身內。你就是看到你的色身,心肝脾肺腎,有種種的不淨物。就是說我們愛著我們的色身,但是我們在我們色身當中,找不到一個幹淨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色身裏面,心肝脾肺腎,膿血屎尿,種種不淨物。這個不淨物,還不是經常在裏面,常流出不止。它透過九孔,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朵、一個嘴巴、大便處、小便處,經常在九孔當中流出不淨物。如漏囊盛糞,像一個破了九個洞的皮囊裝大小便一樣,經常流出不淨物。我們這樣觀察就能對治我們對于自身的愛著。對于他人色身的愛著,是九想觀。觀察這個色身死掉了,死掉以後,這個屍體經過陽光的照射,膨脹以後,破裂,破裂以後,流出膿血。長蟲把這堆膿血吃掉,變成一堆白骨,最後白骨就分散,分散各地。這個就是九想觀,來對治對于他人色身的愛著,這個就是不淨觀。對治我們對于自身、他身的愛著。我們的愛著心,當然我們也愛著一切的依報國土,我們的財富、房子、汽車,種種的愛著,但是我們對于正報的愛著是最厲害。我們對于色身的愛著,超過對于外在資具的愛著。所以對治毛病,重者先治。先用不淨觀對治色身的愛著。

  

「第二個觀受是苦」「受」是感受。我們啊歡喜這個感受。譬如說,這個人歡喜吃豆漿,其實你不是喜歡吃豆漿。你不喜歡吃豆漿,你不是真的喜歡爲什麼經常吃豆漿呢?你是喜歡吃豆漿的時候,所出現的樂受,你一再的期望那個樂受出現。換句話說,假設你豆漿吃多了,吃脹了。豆漿吃多了以後,就變成一種苦受,你對豆漿就厭惡了,你不喜歡吃豆漿。事實上我們在受用五欲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喜歡五欲,而是我們希望那個樂受出現。所以佛陀的智慧,他要我們直接觀這個受。這個受是痛苦的。所以說苦受是苦苦,這個我們容易理解,樂受是壞苦,樂受它會破壞。樂受出現的時候,我們執著,我們一執著,它破壞的時候,也使令我們痛苦。不苦不樂是行苦。所以這個受,都是苦。苦苦、壞苦、行苦,都是苦。《俱舍論》講一個譬喻,天親菩薩講一個譬喻,觀受是苦。說我們色身長一個瘡,這個瘡遇到火,遇到熱的東西非常痛苦,比喻苦苦。如果這個瘡,用冰塊去敷它,有一點快樂的感受,但是它還是瘡。它本質是瘡,它只是痛苦稍微減少而已,這個叫做壞苦。雖然樂受,但是壞苦。第叁個是你都不要去碰它,你也不要用火去燒它,也不要用冰…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