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種子,就能夠生起很多很多的水果,所以這種境界,造善造惡果報都很大。
「叁、曰相續-謂數數造作,無有悔意。」
不管是造善造惡,你內心特別的堅固,今天造,明天造。所以我們修行。古人講:「滴水常流,則能穿石。」不要小看你每天作早晚課,拜一部八十八佛,或者念幾聲佛號,念一千聲佛號、兩千聲、叁千聲佛號,可貴就在這個數數造作。譬如你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拜它十年,拜它一輩子,這件事就不可思議,這個業就不可思議。造惡業也是一樣,你雖然造的是一個微細的惡業,但是它也是一樣,滴水常流,則能穿石。你經常造作,這個罪業也不可思議。所以說數數造作,它也會變成一個強大的業力。
這個地方是講善惡的業果判斷,曰心、曰境、曰相續,叁種情況。這是講到欲界天的果報。這個果報是由十善業所成就。
庚二、四禅定
前面的善業是一種散亂心的情況,這以下是一種專注的力量。
言「四禅定」者,爲行者厭離欲界「麤、苦、障」之感受,欣求上二界「淨、妙、離」之禅味,修習世間禅定,降伏世間五欲,使令內心歸于「凝然不動,心一境性」之狀態,于中就其定境之淺深,有四種差別,名「四禅定」。
第一段先講出他的修行動機。修行人他厭離欲界的「粗、苦、障」,欣求上二界的「淨、妙、離」。修習禅定的動機,修行人他觀察欲界的身心果報體,有叁種的問題。第一個是粗。就是我們欲界的色身很粗重,一個人六十公斤、七十公斤,一塊肉感到很粗重,打坐的時候,氣血也不順暢,感到這個色身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內心也是粗重,內心也是煩躁惱動,內心的惱動狀態,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這個叫粗,就是身心有一個粗重性。第二個苦。欲界的身心世界有很多很多的逼迫性,很多很多苦的感受。第叁個障。障就是不得自在。欲界的身心世界不得自在,我現在的色身是這樣,我沒辦法改變自己,我內心當中也不得自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人總是想要離苦得樂,人總是想要增上。這個時候能夠思惟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果報體,有叁種功德。第一個「淨」。就是寂靜的意思。身心特別的寂靜,沒有擾動的狀態,沒有這種粗重性。「妙」就是說色界的果報體,它有一種殊勝的叁昧樂,禅定的叁昧樂,這種叁昧樂微妙不可思議。「離」,色界無色界的身心,它能夠自在。他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一念之間就可以達到。這個扶尺是一個木頭,色界天人說這個扶尺是一個黃金,這個扶尺就變成黃金。他受用果報能夠自在,隨他的心情而自在。他思惟上二界有淨、妙、離的功德,欲界的身心,就算你是一個國王,一個轉輪聖王,都還是粗、苦、障。所以說他想要欣求淨妙離的功德,這個是他修習禅定的一個動機。他怎麼辦呢?
「修習世間禅定,降伏世間五欲。」修習世間禅定,有方便跟正修。具足起碼有五種的條件。第一個要持戒清淨,五戒十善是禅定的基礎,特別是四根本重戒要清淨。第二個閑居靜處。一開始住在都市,吵來吵去就很難修禅定。第叁個息諸緣務。事情不能太多,太多了以後,精神體力都耗損了,一打坐就沒有精神,整個精氣神都耗損在工作上,你要修習佛法的時候,就沒有精神體力,就打瞌睡。第四個衣食具足。有人提供你飲食,提供你衣服。第五個近善知識。要有人指導你。這個是你的一個具足五種因緣。
正修禅定也有叁個方法。第一個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禅定它就是要選擇一個所緣境。譬如說用息,呼吸的息,入息,從鼻孔到丹田。出息,從丹田到鼻孔。就是以出入息爲所緣境。淨土法門是以佛號爲所緣境,因爲佛號,它有功德力,有他力加被的功德力。你修禅定的第一個,一定要善取所緣境,選擇你與什麼當所緣的境界。第二個、心于所緣,專一安住。這個時候要有念力,正念力。你選擇所緣境以後,一定要強迫你這一念心安住在所緣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剛開始是要一點強迫。第叁個、心于所緣,相續安住。要有相續力,就是正知。你經常要保持覺察的功夫,就是說你這個心對于所緣境,已經忘失所緣境,馬上要覺察。你打妄想,馬上能夠發現,再把它拉回來。正念正知。透過這樣子,把世間的五欲給調伏了。這個時候內心是一種「凝然不動,心一境性」的狀態。凝然有兩個相貌,第一個內心的狀態是明了的,它不是一種昏昧的狀態。第二個它是寂靜的。它沒有掉舉擾動的狀態。明了寂靜在一個所緣境中,專一的安住。其實這個禅定主要就是「心一境性」。而這個心是明了寂靜的狀態。以一個明了寂靜的心在一個所緣境,能夠專一的安住,這個就是禅定的狀態。禅定淺深有四種差別。
初禅-亦名「離生喜樂地」,謂行者禅定初成,內心已離欲界五欲,而生起初禅之喜樂。此中行者身心凝然,徧身毛孔氣息悉皆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心中猶存覺、觀二種粗細之心理活動,是名「初禅」。
我們選擇一個所緣境以後,在這個所緣境專一相續的安住,就好像說一只擾動的猴子,在那邊爬過來爬過去,這個時候你把牠綁起來,牠有一個活動範圍。你綁在一個所緣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剛開始猴子當然不聽招呼,東撞悉撞,但是慢慢、慢慢,我們這一念心是無自性,它是可以塑造的,你經常強迫你自己正念正知,他就生轉熟,習久成性,它也習慣了。這個猴子就習慣下來,調柔下來。從最初的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最後到初禅,就是「離生喜樂地」。「生」指的是欲界的煩惱。它有召感欲界的果報的力量,叫「生」。修行人得到初禅以後,內心離開世間五欲愛著,生起初禅的喜樂。這個我們凡夫的心情,總是覺得心中有欲望是快樂的。你要我放棄欲望,那我這個人生命就索然無味了,其實不是的。從佛陀的緣起上來觀察,當我們放棄世間的五欲,結果是出現更殊勝的快樂,叁昧樂。你把世間五欲的快樂,這種煩惱調伏下來以後,內心有很殊勝的叁昧的喜樂,周 身心的喜樂。「離生喜樂地」,這個時候修行人,身心凝然,內心當中明了寂靜。這個時候不但是鼻子呼吸,全身的毛細孔都能呼吸,入無積聚,出無分散。鼻孔呼吸,毛細孔也呼吸。內心的狀態還有覺、觀,就是有尋伺兩種粗細的心理活動。覺是一個粗的分別,觀是一個細的分別。
初禅的內心有五種狀態: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尋、伺,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剛開始從一個散亂心,去在一個所緣境,專一相續安住的時候,靠尋伺,就是靠覺觀來引導我們這一念心,去安住在所緣境上,乃至于靠尋伺修不淨觀,來對至五欲的煩惱,呵五欲,棄五蓋。把欲界的煩惱,欲界的擾動心調伏下來。這個時候能對治的尋伺還在。第叁/四個是喜、樂。內心當中,因爲寂靜的狀態有殊勝的喜樂。雖然喜樂,因爲他在禅定當中,還是心一境性,內心當中一片的寂靜的,所以禅定的喜樂很特別。雖然喜樂,還是心一境性,內心當中還是寂靜明了。
初禅以上就可以修神通,一般修神通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
二禅-亦名「定生喜樂地」,謂行者厭患初禅覺、觀之渾濁內心,以種種因緣,呵責舍離,使令定境轉深,內心凝然,豁爾明淨,而生起微細之喜樂感受,是名「二禅」。
二禅叫做「定生喜樂地」。「定」是禅定。禅定正式的生起。初禅的禅定還不是很深,因爲他有覺觀。覺觀還是一種很粗淺的擾動狀態。所以這個修行人到了初禅以後,他在初禅呆一段時間,內心的覺觀,心中分別的力量混濁內心,東分別西分別,他覺得是擾動內心。這個時候他要讓覺觀停下來,怎麼辦呢?以種種因緣,呵責舍離。這個時候,他思惟覺觀的過患。智者大師在《法界初第》上說,他思惟覺觀,覺跟觀的心所,如病、如癰、如瘡。我們一個人身體長瘡,流膿、流血,非常的痛苦趕快把它割除,覺觀亦複如是。在我的寂靜心當中,東覺西覺在那邊跑來跑去,他就是呵責它。我們這一念心它就是這樣子,一種內心的狀態,你去贊歎它、隨喜它,它就增長,壯大。你一呵責它,它就調伏、消滅。所以責心忏就是這個意思,你一呵責它,它煩惱就淡薄。覺觀經過你一呵責以後,覺觀就不活動,這個時候定境轉深,內心更加的明了寂靜。豁爾明淨。「豁爾」是開闊的意思。智者大師講一個譬喻,豁爾是什麼境界呢?像一個人,他本來住在一個小房子,活動很不方便,走過去碰到牆壁,走過來碰到牆壁,這個時候換一個大房子住,非常開闊。前面的初禅,有覺觀把他給綁住了,這個時候,他用呵責把覺觀調伏下來,他的心情更加的開闊,更加的寂靜,生起微細的喜樂。這個時候喜樂當然更加殊勝,有禅定的增長,寂靜度的增加,喜樂就更加的殊勝。二禅「定生喜樂地」,勝妙的禅定生起,心中有喜有樂。
叁禅-亦名「離喜妙樂地」,謂行者複厭二禅之喜心湧動,定不堅固,以種種因緣,呵責于喜,喜心既滅,定境轉深,綿綿之樂,內心…
《佛法修學概要 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