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國的古書講一個小故事,有一戶人家住在山上,這戶人家是叁代同堂。有一天老人家往生了,要埋葬,請地理師來看。兒子很辛苦的從山下把地理師請到山上來。地理師來的時候,祖師會規矩,先到屋裏面喝杯茶。地理師來的時候,很口渴,要喝茶的時候,他們在茶當中灑上一層粗糠,稻米的殼子。地理師吹了很久才把這個殼子吹掉,喝了幾口。他想這戶人家真是不懂禮貌,請客人喝茶上面放一層粗糠。很生氣,一時的生氣就做了一個很不好的地理給老人家。過了幾年,地理師想,當時也不應該這樣,人家只冒犯我一點,我就做了凶宅給人家,恐怕自己良心不安。就去找山上的人家看一看,能夠做一些彌補的工作。上山一看,這個房子蓋大了。很訝異,就進去,主人講:你真是我們的恩公,做了地理以後,我們家就興盛了。地理師也是莫名其妙,我當初做的這個地理,也不是好地理怎麼會讓你們興盛呢?地理師就說:我那天從山下走上來的時候,很口渴,喝的那杯茶灑上一層粗糠是什麼道理?主人說:是這樣子的,因爲一般人從山下走上來口渴,喝的很急,容易嗆到,所以灑上一層粗糠在上面讓你慢慢吹,喝的速度慢一點不要傷害到身體。地理師:哎呀!原來是這樣。一念的慈悲心,轉這個凶宅成福地。一念的慈悲心。地理師終于明白,爲什麼他做的明明是一個凶宅,但是卻使令這個家族興盛,慈悲無障礙。佛法的意思說,緣起,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念的善心生起的時候,相應的可樂果報都會出現。反過來,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們一念的惡念消失,相關的一些罪業。「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則種種法滅。你盡量調伏惡念,這時候你的罪障就容易改變。雖然過去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從那裏下手。根本上是從內心下手。盡量的栽培善念、盡量的斷除惡念。當然最好的善念是發菩提心。你真正在佛前發菩提心,在叁寶面前,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不可思議。我發覺佛法這個道理很妙,你說我這樣子發這個願,我吃虧了。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表面上你吃虧了,結果你占了最大的便宜。因爲你這樣的菩提心發動了以後,像太陽一出來,真正是消業障。佛法說,我們罪障要依止無明才能夠生長、才能夠存在的。這個無明就是自我。所以你能夠報著一種犧牲小我,完全爲了佛教、爲了衆生。你能夠發這樣的菩提心,那你業障消的最快,發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研究很多很多業的差別、果報的差別,但是你一定要掌握一個關鍵,「心爲業主」。你現前這一念明了的心,是一個造業的主宰者,是改變業力的主宰者。你要下手就從這個地方下手。「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問:?
答:「佛爲法王,于法自在。」這個自在,它可以決定受不受報,這是一個。他可以受報也可以不受報。他如果不受報,有業障現前,他可以入涅槃,阿羅漢都有這種境界,他可以不受報,暫時不受報都可以。第二個他受報的時候,沒有痛苦的感受,受而不受。佛陀的受是大般涅槃。聽說這個馬麥到佛陀的嘴巴裏面去,佛陀入食口成甘露味。佛陀舌頭跟馬麥接觸的時候,他感到吃甘露味。就是說,佛陀的環境不管怎麼改變,他內心當中永遠是常樂我淨,這是不能改變的。他那大般涅槃是決定性的,他那個受報是外表的受報。不要說佛,阿羅漢都能夠一切法不受,阿羅漢吃馬麥,他等于是沒有吃東西一樣,他不受,不受一切法。色界、無色界、欲界都還有受,凡夫一定有受,最多到舍受。色界,初禅,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還有喜樂,這個喜樂太粗了,幹擾禅定,把這個喜樂給舍掉,到四禅以上就是舍受。四禅到四空都是舍受,到了阿羅漢,他連舍受也沒有,他不受。佛陀完全是樂受,他不是不受,是樂受,常樂我淨的受。佛陀在受報,當然是有過去的業力。但是佛陀是得自在「佛爲法王,于法自在。」他在因果當中得大自在。沒有一個佛是還有罪業的人,沒有這種事。「業盡情空」,他是給大家看的。我們在凡夫位的時候,我們的因果是不自在,業報現前的時候,一點都不自在。但是要入聖位以後,完全不一樣,業還是在,但是你自在。譬如說,阿羅漢被盜賊抓住了,這個盜賊要去汙辱阿羅漢、傷害阿羅漢的時候,他可以馬上入涅槃。他是怎麼樣?他是慈悲心,怕你殺阿羅漢,犯五逆罪。一個修空觀的人,他當然沒有我,他當然不會痛。有時候考慮到要給衆生一些啓示,一些教育,他會選擇受報。但是一個重點,他受報的時候,絕對沒有苦受。阿羅漢怎麼樣,一切法不受。他可能會失掉禅定,阿羅漢生病的時候,會失掉禅定,可能沒有神通。但是他聖道的力量,是不會退失的。他那個我空的智慧,無我我所的智慧,是不會退失的。他永遠可以跟外境不受,阿羅漢如鳥飛虛空,蹤迹不可得。阿羅漢在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他的內心跟色聲香味觸法境界接觸的時候,如鳥飛虛空,蹤迹不可得。一切法不受。他沒有痛苦的感受,沒有快樂的感受,完全是一種涅槃寂靜樂。但是佛陀就不得了,就不是寂靜樂。那是常樂我淨,大般涅槃。所以我們看到聖人在受報,那狀態跟我們不一樣,完全不一樣。
《佛法修學概要 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