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法要》講記(淨界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正莊嚴”成就內心安樂。“依正莊嚴”,《阿彌陀經》很多。正報的莊嚴,極樂世界正報的身心,沒有病痛,沒有老,沒有死亡,具足五種神通;它的外在的環境,七寶池,八功德水,微妙莊嚴。這樣子,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喜歡安樂,厭惡痛苦,這是一個安樂的環境。第二個,當然是重點了,思維“諸善聚會”成就內心清淨。佛法不但是安樂的,希望能夠成就聖道的安樂、清淨。當然這當中就是說,淨土當中有佛法僧叁寶的住持。極樂世界跟諸天的最大差別,天界也是依正莊嚴,你到天界去,你不能見佛聞法,這是一個問題。極樂世界能夠見佛聞法。你在安樂的環境當中,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使得你聖道增長!這個地方就不同。

  當你這樣思維以後,你內心當中,就做出你的抉擇。我來生沒有第二種情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一般人有些人會忽略修觀的重要,就是專心地念佛。沒有修觀,就沒有所謂的抉擇了。沒有抉擇就表示你這個佛號完全沒有方向性。沒有方向性,就不一定能夠成就往生的淨業。這個方向性的意思說,在《智度論》裏面,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實際的公案。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的馬夫,他是爲大富長者駕馬的馬夫。這個駕馬的馬夫他是修習念佛法門,希望往生淨土的。這個馬夫有一天就問佛陀說:我是駕馬的,我經常爲我的主人,從這個地方駕到那個地方,再從那個地方駕回到家裏面。萬一我在駕馬的時候發生車禍死掉了,那我忘記念佛怎麼辦呢?佛陀說:你看到遠處有一棵樹,這棵樹是往哪一個方向傾倒呢?他說:這棵樹都是往西方傾倒。佛陀說:如果你突然間把這棵樹砍斷了,你突然無意把它砍斷了。你認爲這棵樹往東邊倒,往西邊倒?馬夫說:它往西邊傾倒,自然是往西邊倒下了。佛陀就告訴他說:當你一心一意發願求生淨土的時候,你的心念是堅定的時候,即使你突然間死亡,你也是往生淨土。就像那棵樹,你已經做好生命規劃了。

  淨土宗最怕就是說,你的心模棱兩可——極樂世界也不錯,娑婆世界也不錯——你還沒拿定主意。這個時候就靠不住了。所以我們講,臨終的正念不是等到臨終,臨終正念它是你平常點點滴滴的累積。那麼你如何累積正念呢?就是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你經常給你自己做好心理建設。我絕對不相信一個人的願力,沒有經過觀察就能下定決心。我們講一個例子。你今天有兩個地方可以進行選擇,往東邊走,往西邊走。你完全沒有看地圖,沒有去研究這兩個差別,只是別人告訴你往東邊走,你就死心塌地往東邊走,這種人非常少。所以你一定是通過對經論的學習,對娑婆世界的觀照,對極樂世界的觀照,內心産生深刻的體驗,從內心的深處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決心,這樣子叫做信願決定。你依止這個信願決定來帶動這個佛號,這個佛號就有明確的方向。所以我們在修止以後,修觀,特別修這個假觀,就非常重要,確定你的生命的目標。

  看第叁段:丙叁、成就大悲的功德。前面,是成就禅定的止和智慧的觀,是成就自利的功德,這個地方講利他。

  我們在修大悲之前,要修大悲心。知母、念恩,産生慈心,給衆生快樂,産生悲心的拔苦。當然這當中最主要是知母了。你要跟衆生産生善意,你必須跟衆生建立一個密切的關系,就是母子的關系。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古時候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是人力密集的社會,所以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彼此之間的互相需要很容易産生大悲心。因爲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現在科技時代是講技術密集的時代,所以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減少。特別現在有的是電腦,他的成長過程從小到大,都是跟一個沒有明了性的電腦學習。這個時候,其實這個是對修大乘佛法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因爲你不需要衆生。你很難對衆生釋放善念。所以我們只好靠觀想。我們先跳脫現前的因緣,我們觀察我們無始劫的生命當中,每一個生命都需要一個母親。這樣子講的話,我們有無量生命,所以每一個衆生,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螞蟻都做過我的母親。她做我母親的時候,就跟我今生的母親一樣,對我種種的生育養育之恩。你應該要修大悲心之前,想辦法跟衆生建立一個密切的關系。如果你對衆生永遠漠不關心,你不可能修大乘佛法。不管你怎麼用功,也不可能修大乘佛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先把大悲心生起來。

  有大悲心,我們就可以回向了。把我們的功德回染向淨,回向淨土,願生西方淨土中,成就自利的功德。回小向大,回入娑婆度有情,成就利他的功德。這個地方我再說明一下。我們跟彌陀感應道交,你要注意一個關鍵,不要忽略大悲心的重要。阿彌陀佛的心是大悲心,你的心是自私的心,這兩種心是心心不相印的。也就是說,大悲心的重點不在于你能夠做什麼事,可能你現在沒有資糧,沒有方便力,你對衆生沒有實際的幫助。但是重點是,你內心當中願意對衆生釋放善意,那個大悲心。你看到衆生,希望他能離苦得樂,這個心情你要生起。否則,你這個心跟心之間的本質不相同,你沒辦法相應的。所以,修大悲心,不是要你馬上産生行動力,而是你先生起這樣的心情跟感覺。這個地方要注意。

  我們再看最後一段。前面是講到念佛的方法,依止彌陀的功德,修禅定、智慧、大悲。現在我們做一個總結。總結當中,我們對淨土法門的主要的修學,當然是以彌陀的功德爲我們的皈依境。在彌陀的功德皈依當下,我們要修止修觀。

  先看怎麼修觀,把這個觀做一個總結。我們先看這個古德的偈頌。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曆萬端。不向此身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我們一個人假設不修觀,那你就一天一天的過去,你對叁界就不知道怕。那怎麼辦呢?你對叁界沒有畏懼心,就是因爲你不知道真相。所以我們先觀察,我們先回過來觀察我們過去的生命的相貌。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我們因爲生死別離,那麼這樣子的一個情況,所掉的眼淚像四海瀾,我們這種死亡的屍體堆積起來像山。換句話說,我們過去因爲我們不知道出離,在叁界裏面一次一次地得果報,我們已經受了很多的痛苦,過去如此。那麼現在呢?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雖然我們現在由于過去的善業,擁有很多美好的資具,恩愛的眷屬,但是這個叫做壞苦。因爲它是無常敗壞之苦,總有一天要失壞。所以現在也有很多無常敗壞的引誘。那麼未來是怎麼樣呢?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曆萬端。我們隨時會因爲我們內心深處的罪業的觸動,而到叁惡道去。當我們很務實地去觀察過去、現在、未來的叁界以後,我們內心當中許下誓願:不向此身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我們明確地規劃出我們生命的真實的皈依處,爲菩提道求生淨土。那麼這個就是修觀,來確定你的生命的方向。

  第二個看修止。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意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修止的所緣境是彌陀的聖號。因爲以阿彌陀佛的聲音來總持彌陀所有的功德,依此這樣的佛號念念相續,臨終就往生淨土,就成就佛道了,我們不必去計較人世間這種短暫因緣的成敗得失。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我們修淨土的人,成就臨終的正念,這個當中包括止跟觀。止就是專注力、相續力;觀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些必須要在我們平常就做好准備,因爲我們不知道死亡什麼時候到來,所以我們應該提前做好准備。

  好。今天這個念佛法要,就跟大家共同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念佛法要》講記(淨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