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法要》讲记(净界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坐四十分钟。当然刚开始不要那么高,你要求自己慢慢地进步,step by step ,进步。

  当然这个地方,我必须说明一点,我们今天在念佛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专注力跟相续力,这是重点,你不要养成一个含糊笼统的习惯。印光大师说,念佛的时候,心中要念得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你看这个“清清楚楚”什么意思?就是专注、相续。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家都听过一个公案,叫曹刿用兵。春秋五霸第一霸,当然齐桓公了。齐桓公相管仲,九会诸侯一匡天下。他是五霸当中的初霸,第一个。但是齐桓公刚开始出道的时候,他也有挫折的时候。因为齐国是个大国,它跟鲁国发生了纠纷,鲁国是个小国。他就要带着军队去攻打鲁国。当初管仲是不同意,说:大王,你这次出兵,对你不利。但齐桓公那个时候已经意气用事,没办法了,就派鲍叔牙将军,带了几十万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没办法了,小国对大国当以智,用智慧,不能跟它硬干。这个时候,鲁国就征召曹刿。他是一个有智慧的谋者。曹刿带着将近一比十的兵力,来面对齐国的大军。这个时候曹刿怎么用兵呢?齐国他们打仗时,古时候要先鸣鼓。齐国鸣第一通鼓时就攻击了,鲁国就退。鲍叔牙就说,你怎么不跟我打呢?再击鼓,再攻击,鲁国又再退。齐国在击第三通鼓时,鲁国先退以后,曹刿就开始击鼓,这个时候一下就把齐国给打败了。以少抵众。这个时候,鲁国国君很高兴,哎呀,你怎么这么厉害?他说这不是什么厉害,这当中有个道理。曹刿说:“夫战,勇气也。”战争打的不是多寡,打的是气势。这个气势是怎么回事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气势最旺的时候是第一次,他第一次正是气势旺的时候,我们不要跟他碰触,一鼓作气。第二次的时候已经衰了,第三次已经枯竭了。那么,“彼竭我盈,故克之。”他最弱的时候,我是最强的时候。我是趁这个机会投机去赢他的。

  其实,世间上的道理很多是相通的。战争打的是气势,念佛也是气势。我们今天,如果你不注重专注,你含糊笼统念一辈子佛号,你也比不上初学者念一天的佛号。你那个佛号太散漫!你都不要求么。你平常养成了这种习惯,你临终的时候,这个等流性,你的佛号也是散漫的佛号。你怎么抵抗你临终时的妄念?没办法!你打不过你的妄念的。你平常的时候就很认真地去栽培专注的佛号,你临终出现的佛号就是专注的佛号。因为,你栽培的功能种子就是这种种子。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临终的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那一念,那一念而已。所以,你真正念佛号,当然,你如果有时间,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的话,你宁可要求专注,这个地方是一个成败关键。

  这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先成就禅定的奢摩它止。这个禅定方法就是专注力、相续力。听你自己的声音,听当下的声音。这个就是把佛号听得清楚分明。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前面的一段是成就禅定的功德,这一科是成就智慧的功德。这个智慧就是观照的意思。这个观照有两个观照。第一个是真如观,第二个是因缘观。

  我们先看第一个,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这个是天台的禅师,他开悟以后,他讲出四句话来表达他的心情。他的内心当中修我空观、法空观,从假入空以后,他的心就像太虚空——豁然无所住。他内心当中是不住在任何一个法界,以无住为住。在无住当中,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不落入断灭见。他内心当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现前一念明了的清静心,了了地分明。当然,这是从假入空观。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理论上来说,净土宗不是那么偏重空观。但是修空观的话,对净土宗有帮助的作用。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到,念佛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别。就是说,如果你不修空观有什么样的不圆满呢?就是你只是事相上的念。事持就是说,我是业障凡夫,弥陀是万德庄严,这两个是一个个体。我跟你不同,你是佛,我是凡夫。但没关系,我跟你不同,我对你皈依,我祈求你的救拔,也不错。你老人家是大威德,我是业障凡夫,我来皈依你。这个当然也是不错,叫事持。那么理持就是说,我们在皈依之前思维一下。我是业障深重,但是我这个业障是如梦如幻的,因缘所生。把它拨开来,我看到我业障深重的表层的深处,是一个清净光明的心,是“如”。阿弥陀佛依止过去的菩提心、六波罗蜜因缘,他现出种种的庄严,这个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如梦如幻的。我也把它拨开来,看到佛的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它也是“如”。那么一如无二如。这个时候你会突然间有一个感觉,你感觉你和阿弥陀佛的距离好像比较近,有这种感觉。你不修空观的时候,你哎呀,十万亿国土,你会被这个空间产生畏惧跟障碍。但是你经常修空观,你会觉得这个距离不是障碍,一念之间就可以到,的确可以到。所以在藏传的本尊相应法,它到最后一定是修不二法门,我入本尊的功德,本尊也入我的心中,我入本尊的心中。所以,你今天修净土,当然主要是事持,但是如果你能够善巧,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会把你跟阿弥陀佛之间很多很多不必要的距离障碍都把它消灭掉。你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心跟弥陀感应道交,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们来自于同一个体性。才有这种加持力。这样子,叫做理持。当然这个理持就产生了所谓的自他不二:我跟佛陀的心本性是平等不二的,只是因缘的差别。

  再看第二个,因缘观。这个当然是净土宗的重点。净土宗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从假观安立的。那么我们如何在我们现实当中培养一个强烈的厌离心呢?就是我们在三界打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多生多劫了。这当中古德提出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思维死殁无常对治今生的爱取思维生死的过患对治来生的爱取

  先看第一个。我们对三界的爱取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对今生。特别是前生善业力特别强的人。有些人前生就开始学佛,他前生就持戒修佛,所以,你看他今生的果报体不可思议,身体也健康,人又庄严,财富广大,眷属恩爱,他前生就开始聚集资粮。当然这件事情也会有问题,福报大当然也有问题,就是容易产生爱取,你临终的时候,你就不容易放下。那这怎么办呢?思维死殁无常。你应该告诉你自己,你今生绝定要死亡。只要你有受生的开始就注定死亡会到来。这件事情不管你用多大的财富,不管你吃什么药,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你要有这个认知,迟跟早。第二个,死亡是随时到来。死亡你不能去规划的,不是说你老才死的。棺材里面装死人不是装老人,年轻人死的因缘很多。所以死亡是随时会到来。第三个,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是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不修无常观啊,尤其是中国人的个性避免谈死亡,这不是好事情。你不想去谈死亡,你逃避死亡的现象,它还是会出现。所以我们一般人都到了加护病房的时候才突然间醒悟,原来我也会死。那么这个时候你心里完全没有准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得了癌症后很惊讶,其实原来我也会死。你应该要在死亡到来之前,就做好准备,就是这一天既然迟早要到来,那么你就应该知道,你透过念死无常,你就做好死亡的准备。这件衣服破旧了,迟早要脱掉。所以临终的正念不能等到临终才来思考,你平常就做好死亡的准备,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思维生死的过患对治来生的爱取。这种人大部分都是今生的障碍比较多了,他今生没有希望,他今生完全放弃了,但是他对来生充满了期待:没关系,我今生比较差,我前生没有修善,我现在开始修,来生你就知道了。他今生广泛地做义工,别人不做的事他都去做。但问题是他对来生有期待,来生想做大国王、大富长者。那么这件事情,你要想想看。来生会有一些甜美的果实,但是来生也充满了一些不确定性,就是这个三恶道的问题。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兄弟同时出家。他哥哥出家以后,努力地修行戒、定、慧,一心行道,成就阿罗汉果。他弟弟就喜欢修善业、修福报,希望来生做大富长者。当然他哥哥也三番两次地劝他,他就听不下去。当他哥哥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弟弟因为生病死掉了。他哥哥就入定观察,死掉到哪里去了呢?喔,由于过去的善业,投生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那个大富长者的财富是超过国王的,富可抵国。他一出生的时候,有六个保姆照顾他。吃饭有一个人照顾,睡觉有一个人照顾,玩耍是一个,喂奶是一个,六个照顾。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有很多善业,可也有很多罪业,这个定时炸弹随时会爆发。当其中一个保姆在喂奶的时候,不小心从上面摔下去,撞到楼梯尖尖的地方,小孩头部破裂,就死掉了。他死掉的时候,那个时候起嗔心。我好不容易,前生积集善业,今生做一个大富长者,你这么不小心把我摔死。结果他起嗔心的时候,触动到他过去的罪业,堕到地狱去了。没办法了。

  当然,三界的果报,也有一些利他的意义,但是你要成就圣道这件事很重要。就是说,你自己在生命当中能做得了主,这件事很重要。当然要说,哎,菩提属于众生么,我们在众生的环境里面积功累德,这个功能绝对是正确的。但是,你先到净土去成就不退转,再来做这件事会更好。因为你有自在力。否则你在三界当中,随业力的飘荡,你没有自在力。所以我们最好是不要对来生有所期待,你所有的善法回向净土。这就是我们对娑婆的厌离。

  第二个,欣求极乐。那么极乐世界有什么样的条件值得我们欣求呢?这当中有两个。第一个,思维“依…

《《念佛法要》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