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个法门,我们在台湾的佛七,也经常用这个法门来进行操作。我们明天晚上,乃至后天开始的佛二,我们就试着在新加坡推广这个五念法门。我们实际透过对佛号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我们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们这次的佛二啊,我们就根据这个方法。当然,所有佛法的修学,一定是先有理论基础,才能够实修的。佛法是重传承的,不是你修行的时候在摸索。你所有的法门都必须经过佛菩萨的印证,“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你才确定这是一个离苦得乐之道。
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之前,我们把内涵先做说明。到了明天的时候,你打佛二,你就很快上路了。我们先看第一个。在这三种的功德,我们在对佛号的止观当中,我们有三种功夫要成就。第一个是禅定。什么叫成就禅定的功德呢?我们先把印光大师的文钞念一遍。大家就知道什么叫禅定了。请合掌!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好,我们加以说明。在我们对弥陀功德的皈依当中,我们第一个要成就的就是禅定的奢摩它的止的功德。当然,我们前面说过了,禅定,你一定要先设定一个所缘境。我们今天是以阿弥陀佛的声音为所缘境。我们以一句声音来都摄六根,以一句声音来净念相继,这样子能够成就三摩地。在我们净土宗的传承,特别是到了末流,明末清朝以后的念佛方法,都是根据《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了,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达到禅定。
什么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呢?我们看第七面。基本上在成就禅定啊,我们必须要具足两种力量。第一个是专注力,第二个是相续力。对你的所缘境,对阿弥陀佛的声号,要有专注力,专注力是一个点状的功德。当我们把这个点状的功德再扩大,就变成一个片状的功德,叫相续力。它的方法我们解释一下。都摄六根是佛陀说的,在经典上说的,什么叫都摄六根呢?印光大师从净土宗的角度做了解释,他说: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希望佛号来收摄我们的六根,可是我们的六根经常向外攀缘,怎么办呢?他讲出三个次第。第一个,念,念从心起。当我们念佛时,你要先知道你念佛的起处。有些人念佛时,嘴巴念佛,心里打妄想,这个佛号就不是念从心起,就是从嘴巴生起。这就不对!没有构成专注力。你的佛号必须从你皈依的心真实地生起,你假借你心中的皈依,假借你的做意去创造佛号。所以你的佛号的最初的源头,必须从内心深处生起,这才能构成所谓的专注。第二个,诵,声从口出。我们在心念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你就没有所缘境了。所以你必须假借嘴巴的震动,多少创出一点声音。打佛七的时候最忌讳你完全没有声音。完全没有声音,你根本不能听你的声音。这是第二个,你要创造一点声音。第三个,你把你自己的声音再听回去。这个佛号透过你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样你跟佛号构成了一个点状的相应,叫做专注力。
不过在修专注力的时候,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在听佛号声音的时候,第一个,从空间上来说,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这个地方很多人忽略了。比如说,我们今天一百个人打佛七,每一个人都创造一个声音,这个虚空当中有一百个声音,哪一个是你的所缘境呢?我们不要管别人念大声念小声,我也不管自己的声音是小声、大声,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呢?你听别人的声音,你是向外攀缘,你越听越散乱。你自己听你自己的声音,它是回光返照,你越听越专注。所以,你不管你的声音是大声小声,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这一点,念佛人要注意。否则你佛号越念越散乱。这是从空间上来说,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第二个,从时间上来说,你只能听你当下的声音。这个声音有过去、现在、未来。不管你前一句佛号念得好、坏,过去就让它过去。你打妄想,知道以后,注意当下的佛号。你也不要去预测,你什么时候会一心不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以我们听声音的时候,只能听当下的声音。当下,当下,当下。听完就放掉,听完就放掉,听完就放掉。这就是我们修专注力的重点。听你自己的声音,听当下的声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相续力。我们希望佛号在心中启动的时候,它能破除昏沉掉举的障碍。在心中是一种强有力的相续。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十句成片三三四。我们可以以十句佛号来当做一个循环。这当中分成三段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飒板的时候四声,我们做适当的停顿,做两次的停顿,三、三、四,三、三、四。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们以前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要不根据印光大师的方法,你就追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头没尾,没有节奏感,你很难摄心。很难摄心,妄想就插进来。诸位试试看,我们能够做适当的停顿,把佛号分成三段来念,然后形成一个强大的循环,妄想不容易插进来,你这个佛号在心中有一种相续的力量。所以,以这个声音来产生专注力,以这个韵调,你声音产生三三四的韵调,产生相续力。这就是我们在修持“止”的时候,两个修行的重点方法。
这当中,如果我们在静坐的时候,我们也提供一个方法给大家参考,有五点计数法。一、二、三、四、五,每一个点你就念十句,这一个片刚好是五十句佛号。打坐当中要念的时候,有四个地方要注意。
第一,这五个点你要安置地上,令心下沉。你在坐的话就在前面的地方观想前面五个点,不是说真的有五个点,你自己观想,有一个相对位子。这个地方,就是注意——令心下沉。我们在修止的时候,你的所缘境要在腰部以下。有些人念佛的时候注意耳朵,你一定会头痛。印光大师叫你听声音,不是叫你注意耳朵。声音是遍满法界的。你要把你的心安置在地上,你的气血才往下降。所以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所成啊,这个火大很重要。你这个火要往下降,不要让它往上走。所以我们不管是拜佛、念佛,你的所缘境尽量往下降。有些人念佛的时候注意这个地方,那你迟早要高血压的。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气之所在血之所在。你注意这个地方,气往上冲,血也往上冲,你身体出状况,你就不能念佛。拜佛也是这样。我们过几天拜佛,也是教大家,你要脚掌用力,上半身放松,就像打太极拳一样,下实上虚,上半身全身放松,脚掌微微用力。真正拜佛的高手,他拜佛不流汗,上半身不流汗。有的初学者,拜两百拜,满身大汗,这个是初学者。真正的高手拜佛的时候,他下半身用力,上半身放松,他只有腰部以下流汗,上半身完全是干净的。他的心完全是往下沉。这样子才是调身之道。我们念佛人不要忽略了调身,你是借假修真。你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你就很难专注。有些人念佛的时候上火,就吃退火的东西,吃什么青草茶了。我们身体非常需要火,这个火是温度。你经常吃退火的东西,就脾胃寒冷 ,消化不良。所以我们这个火要还本归源,要把它导到下面的丹田。导下之道,就是你一定要让你的所缘境往下沉,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所缘形象清楚分明。你所念的佛号一定要清楚地现前,那么你才能够专注地忆念。你如果念佛的时候,你都不出声音,那我问你,心于佛号专一安住,你怎么专一安住呢?你跟谁专一安住呢?你不创造声音,就是法尘,第六意识的法尘。法尘很难意念的。诸位要知道,我们持名法门的所缘境是一个声音,不是法尘,不是第六意识的法尘,是个声音。既然是声音,是你自己的声音,你自己不创造声音,你就不能安住,你不能在佛号上安住。你安住别人的声音,你向外攀缘。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佛号的声音现前。不一定要念很大声。所以黄念祖老居士,他鼓励我们金刚持。他说,你出太大声音伤气,完全不出声音你没办法去安住。所以他嘴巴震动,微微出声,叫金刚持。
第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总觉得,我们修行人,很务实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你要知道,你的生命不是博取别人的赞叹,你是要离苦得乐。你有多少时间,你就念多少佛号。不一定说我一天念一万声、两万声。这些虚妄的相貌,没有必要。你把佛号,每一句佛号念得很清楚、分明、有力量。诸位应该知道业力的因缘,业力不再造得多,造得强,心强业强。这个公案很多,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解释。你看佛在世的时候,很多贫穷人,他只是布施少许的东西,他的功德超过大富长者,因为他的布施心强。布施的业如此,念佛亦复如是。你只是幽幽泛泛把佛号念得乱七八糟,你一辈子念下来,你比不上人家念一个小时的专注,因为你的力量都是薄弱的。所以我们宁可要求自己这种品质的管制,我好好地专注念,每一片佛号念得清楚分明。
第四个,先求计数,再入圆融。你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一天当中,我就是心不离佛。你心不离佛,你一天念没几声的,大部分都打妄想。所以你自己要求,我自己要求先念五片、六片,再念二十片。二十片就有点功夫了,四十分钟。你坐下来,二十片,法喜充满,四十分钟,一…
《《念佛法要》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