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個法門,我們在臺灣的佛七,也經常用這個法門來進行操作。我們明天晚上,乃至後天開始的佛二,我們就試著在新加坡推廣這個五念法門。我們實際透過對佛號的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我們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們這次的佛二啊,我們就根據這個方法。當然,所有佛法的修學,一定是先有理論基礎,才能夠實修的。佛法是重傳承的,不是你修行的時候在摸索。你所有的法門都必須經過佛菩薩的印證,“欲知上山路,須問過來人。”你才確定這是一個離苦得樂之道。
所以,我們在實際操作之前,我們把內涵先做說明。到了明天的時候,你打佛二,你就很快上路了。我們先看第一個。在這叁種的功德,我們在對佛號的止觀當中,我們有叁種功夫要成就。第一個是禅定。什麼叫成就禅定的功德呢?我們先把印光大師的文鈔念一遍。大家就知道什麼叫禅定了。請合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叁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爲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叁昧。
好,我們加以說明。在我們對彌陀功德的皈依當中,我們第一個要成就的就是禅定的奢摩它的止的功德。當然,我們前面說過了,禅定,你一定要先設定一個所緣境。我們今天是以阿彌陀佛的聲音爲所緣境。我們以一句聲音來都攝六根,以一句聲音來淨念相繼,這樣子能夠成就叁摩地。在我們淨土宗的傳承,特別是到了末流,明末清朝以後的念佛方法,都是根據《楞嚴經》的《念佛圓通章》了,所謂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來達到禅定。
什麼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呢?我們看第七面。基本上在成就禅定啊,我們必須要具足兩種力量。第一個是專注力,第二個是相續力。對你的所緣境,對阿彌陀佛的聲號,要有專注力,專注力是一個點狀的功德。當我們把這個點狀的功德再擴大,就變成一個片狀的功德,叫相續力。它的方法我們解釋一下。都攝六根是佛陀說的,在經典上說的,什麼叫都攝六根呢?印光大師從淨土宗的角度做了解釋,他說: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希望佛號來收攝我們的六根,可是我們的六根經常向外攀緣,怎麼辦呢?他講出叁個次第。第一個,念,念從心起。當我們念佛時,你要先知道你念佛的起處。有些人念佛時,嘴巴念佛,心裏打妄想,這個佛號就不是念從心起,就是從嘴巴生起。這就不對!沒有構成專注力。你的佛號必須從你皈依的心真實地生起,你假借你心中的皈依,假借你的做意去創造佛號。所以你的佛號的最初的源頭,必須從內心深處生起,這才能構成所謂的專注。第二個,誦,聲從口出。我們在心念的時候是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你就沒有所緣境了。所以你必須假借嘴巴的震動,多少創出一點聲音。打佛七的時候最忌諱你完全沒有聲音。完全沒有聲音,你根本不能聽你的聲音。這是第二個,你要創造一點聲音。第叁個,你把你自己的聲音再聽回去。這個佛號透過你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樣你跟佛號構成了一個點狀的相應,叫做專注力。
不過在修專注力的時候,有兩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在聽佛號聲音的時候,第一個,從空間上來說,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這個地方很多人忽略了。比如說,我們今天一百個人打佛七,每一個人都創造一個聲音,這個虛空當中有一百個聲音,哪一個是你的所緣境呢?我們不要管別人念大聲念小聲,我也不管自己的聲音是小聲、大聲,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爲什麼呢?你聽別人的聲音,你是向外攀緣,你越聽越散亂。你自己聽你自己的聲音,它是回光返照,你越聽越專注。所以,你不管你的聲音是大聲小聲,你只能夠聽你的聲音。這一點,念佛人要注意。否則你佛號越念越散亂。這是從空間上來說,你只能夠聽你的聲音。第二個,從時間上來說,你只能聽你當下的聲音。這個聲音有過去、現在、未來。不管你前一句佛號念得好、壞,過去就讓它過去。你打妄想,知道以後,注意當下的佛號。你也不要去預測,你什麼時候會一心不亂。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所以我們聽聲音的時候,只能聽當下的聲音。當下,當下,當下。聽完就放掉,聽完就放掉,聽完就放掉。這就是我們修專注力的重點。聽你自己的聲音,聽當下的聲音。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相續力。我們希望佛號在心中啓動的時候,它能破除昏沈掉舉的障礙。在心中是一種強有力的相續。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十句成片叁叁四。我們可以以十句佛號來當做一個循環。這當中分成叁段來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後飒板的時候四聲,我們做適當的停頓,做兩次的停頓,叁、叁、四,叁、叁、四。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們以前在念佛的時候,我們要不根據印光大師的方法,你就追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頭沒尾,沒有節奏感,你很難攝心。很難攝心,妄想就插進來。諸位試試看,我們能夠做適當的停頓,把佛號分成叁段來念,然後形成一個強大的循環,妄想不容易插進來,你這個佛號在心中有一種相續的力量。所以,以這個聲音來産生專注力,以這個韻調,你聲音産生叁叁四的韻調,産生相續力。這就是我們在修持“止”的時候,兩個修行的重點方法。
這當中,如果我們在靜坐的時候,我們也提供一個方法給大家參考,有五點計數法。一、二、叁、四、五,每一個點你就念十句,這一個片剛好是五十句佛號。打坐當中要念的時候,有四個地方要注意。
第一,這五個點你要安置地上,令心下沈。你在坐的話就在前面的地方觀想前面五個點,不是說真的有五個點,你自己觀想,有一個相對位子。這個地方,就是注意——令心下沈。我們在修止的時候,你的所緣境要在腰部以下。有些人念佛的時候注意耳朵,你一定會頭痛。印光大師叫你聽聲音,不是叫你注意耳朵。聲音是遍滿法界的。你要把你的心安置在地上,你的氣血才往下降。所以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所成啊,這個火大很重要。你這個火要往下降,不要讓它往上走。所以我們不管是拜佛、念佛,你的所緣境盡量往下降。有些人念佛的時候注意這個地方,那你遲早要高血壓的。心之所在氣之所在,氣之所在血之所在。你注意這個地方,氣往上沖,血也往上沖,你身體出狀況,你就不能念佛。拜佛也是這樣。我們過幾天拜佛,也是教大家,你要腳掌用力,上半身放松,就像打太極拳一樣,下實上虛,上半身全身放松,腳掌微微用力。真正拜佛的高手,他拜佛不流汗,上半身不流汗。有的初學者,拜兩百拜,滿身大汗,這個是初學者。真正的高手拜佛的時候,他下半身用力,上半身放松,他只有腰部以下流汗,上半身完全是幹淨的。他的心完全是往下沈。這樣子才是調身之道。我們念佛人不要忽略了調身,你是借假修真。你身體健康狀況不好,你就很難專注。有些人念佛的時候上火,就吃退火的東西,吃什麼青草茶了。我們身體非常需要火,這個火是溫度。你經常吃退火的東西,就脾胃寒冷 ,消化不良。所以我們這個火要還本歸源,要把它導到下面的丹田。導下之道,就是你一定要讓你的所緣境往下沈,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所緣形象清楚分明。你所念的佛號一定要清楚地現前,那麼你才能夠專注地憶念。你如果念佛的時候,你都不出聲音,那我問你,心于佛號專一安住,你怎麼專一安住呢?你跟誰專一安住呢?你不創造聲音,就是法塵,第六意識的法塵。法塵很難意念的。諸位要知道,我們持名法門的所緣境是一個聲音,不是法塵,不是第六意識的法塵,是個聲音。既然是聲音,是你自己的聲音,你自己不創造聲音,你就不能安住,你不能在佛號上安住。你安住別人的聲音,你向外攀緣。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佛號的聲音現前。不一定要念很大聲。所以黃念祖老居士,他鼓勵我們金剛持。他說,你出太大聲音傷氣,完全不出聲音你沒辦法去安住。所以他嘴巴震動,微微出聲,叫金剛持。
第叁,甯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我總覺得,我們修行人,很務實地面對自己的生命。你要知道,你的生命不是博取別人的贊歎,你是要離苦得樂。你有多少時間,你就念多少佛號。不一定說我一天念一萬聲、兩萬聲。這些虛妄的相貌,沒有必要。你把佛號,每一句佛號念得很清楚、分明、有力量。諸位應該知道業力的因緣,業力不再造得多,造得強,心強業強。這個公案很多,我們現在沒有時間解釋。你看佛在世的時候,很多貧窮人,他只是布施少許的東西,他的功德超過大富長者,因爲他的布施心強。布施的業如此,念佛亦複如是。你只是幽幽泛泛把佛號念得亂七八糟,你一輩子念下來,你比不上人家念一個小時的專注,因爲你的力量都是薄弱的。所以我們甯可要求自己這種品質的管製,我好好地專注念,每一片佛號念得清楚分明。
第四個,先求計數,再入圓融。你給自己一個目標,我一天當中,我就是心不離佛。你心不離佛,你一天念沒幾聲的,大部分都打妄想。所以你自己要求,我自己要求先念五片、六片,再念二十片。二十片就有點功夫了,四十分鍾。你坐下來,二十片,法喜充滿,四十分鍾,一…
《《念佛法要》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