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法要》讲记(净界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们是能感。当然,我们前面讲过了,在所有的感应道交的方便当中,你以名号是最简易稳当的。你今天直接去创造一个名号的声音,然后你去忆念你的声音,这样子的情况叫做集众身心投大觉海,印光大师说的。就是就着我们凡夫的一个苦恼的心,直接因为忆念佛号的关系,引导我们趋向弥陀的功德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念这句佛号能够现生灾障消除,临终的时候能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为它就代表弥陀的功德。

  所以,今天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在还没有进入主题之前,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我们必须要建立。就是本尊相应法,第一个你要建立一个对你的本尊皈依的信心。敦珠仁波切他也说,藏传的,他说,你如果修本尊相应法,比如说你修文殊菩萨为本尊,你要跟他感应,不管你今天所想的文殊菩萨是男人相、女人相,都不是重点,有些人把文殊菩萨想光明像,重点在于你要相信你心中所出现的影像,它就代表文殊菩萨的化身,这是重点。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要深深地告诉你自己,你心中所创造的声音,就是弥陀的化身。阿弥陀佛是法界身,能够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入到每一个人心中,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但是,你对他产生怀疑的时候,这个感应就不能成立了。这个地方就是说,当我们已经做好了来生的规划,我们也希望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么你选择佛号是最简易,最稳当的,你就以阿弥陀佛的声音,来代表你的所有的皈依处。

  这段是讲到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你要先确定你的所缘境。阿弥陀佛所缘境的特色,它不但是直接圆顿,而且简易稳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以佛号为所缘境的理由。

  再看下一段。看乙二的明念佛法要。我们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信愿持名,一经大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

  前面的一段,是我们透过非常理性的观察抉择,我们开始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产生一种一心皈命,所谓的,古人说,老实念佛。当然老实念佛这句话大家都会讲了,但是真实的内涵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那么什么叫老实念佛呢?蕅益大师的智慧,把这个事开讲出来。老实念佛,它必须具足三种因缘:第一个信心,第二个愿力,第三个要忆念他的圣号。我们简单地说明。

  我们在念这句佛号的心情,是一个皈依的心情。这个皈依的心情,印光大师讲到说,我们对阿弥陀佛佛号的信心是怎么建立呢?你在念佛之前,你要想一件事情。你要想,我是业力凡夫,我绝对不能仗自力,断恶证身了生脱死。就是,我现在开始,我不吃饭也不睡觉,整天地修行,即使再怎么努力,我不可能解脱的。这件事不是你要不要,而是没办法了,不是一生能够成就的。没办法,那么谁能够帮助我呢?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他一定能救拔我。我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而阿弥陀佛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你对弥陀能够一心皈命,通身靠倒。这是我们在念佛之前一个重要的心情。假设你不这样观想,那么你念佛的时候总是觉得,我有你也很好,没有你也可以,那么佛号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那么你对佛号没有产生皈依,佛号对你救拔的力量就大打折扣了。就是说,这一句佛号流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对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力量,当然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的。它的关键点就是说,有些人对他产生强烈的皈依,所以这个佛号所释放的力量就特别大。你把这个佛号当做是可有可无,好像说你没有它也可以,你也可以自己走,这样子就不构成皈依了。所以我们在念佛之前,你要知道你自己是没有办法的,要通身靠倒。通身靠倒就好像说,一个三岁小孩子,他没有办法站稳,那么他只有全身靠在母亲的身上。这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培养的第一个功德:信心。

  第二个,你要发愿。当你对名号有信心以后,你应该要有一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这个愿是两个了,第一个是对你现前的三界的果报,不管来生让你做大国王、大富长者、乃至于让你到诸天去,你都观察这个生命是无常痛苦的,终归是苦的,迟早要出离的。那么你对娑婆世界的一切的六道轮回产生厌恶,那么对极乐世界产生欣求,这样叫做愿力具足,第二个。

  当你有信心,有愿力的时候,你就有资格来忆念这句佛号。当你信愿来持名的时候,我们叫做你已经是老实念佛。这是《阿弥陀经》的主要的一个修学纲要。

  我们再看第二段。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蕅益大师把信愿持名做了一个分判。信愿是一个观照,观照的智慧。它是属于止观里面的一种观。观当然是有分别住,它要去分别观察。持名它是一个止,它是对佛号是一种无分别住,产生一种愿力,它是一种止。下面这句话很重要: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如果我们今天要判断你这个人是不是往生,关键点是从你信愿这两种资粮来判断。另外,你往生以后,你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靠你持名功夫的浅深,你是成就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靠这个念力来决定你的品味高下。所以,你能不能往生,其实重点在你的信愿。

  这个地方,我们台湾也是有很多的信徒有这个问题啦,就是说,他念佛的时候,他不强调观照力了。他也不去思维所谓的名号的功德、产生皈依,他也不会对娑婆世界、极乐世界产生观察、来善知取舍,他就是一天忙碌完了以后,用佛号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你对佛号没有皈依的心,对净土没有强烈的往生的愿力,那么这样子,佛号对我们释放的力量就有限。

  所以,蕅益大师,他在《弥陀要解》中强调,若信愿具足,临终若十念,乃至一念,决定往生。 若信愿不具足,饶你把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你只是念佛,但是你的念佛没有方向,到底为什么念佛,你也不相信佛号能够救拔你,心中就在佛号无分别住。那么这样子,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观念,一切法因缘生。你没有把这个佛号的功德密码找到,这个因缘没有找到,你就进不去了。这个地方就是,你一定要有观照力,行动力。

  所以总结,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必须有观照力来培养你的信愿;也要有一种行动力,来加强你的念力。这样子就叫目足并运。那么,你就能够仰仗这句佛号,集众生心投大觉海。说一切法因缘生,你把信愿行三种因缘具足了,跟佛号接触。那么佛号的强大的加持力就表现出来了。你缺乏一个,它的功德就折损一个;缺乏两个,就折损两个。佛号本身是平等的,它进入到每一个人心中,它释放不同的力量,就是看你是不是具足这三个条件。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二、正示念佛方法。前面我们是从理论上,来就着净土宗的止观,做出一个总相的说明。这以下,我们就从一种净土宗的修学来探讨它的方法。

  初、总标。二、别示。我们看第一个,总标。我们这以下的方法,根据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讲到的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

  那么,净土宗的修行重点就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我们怎么做到一心皈命呢?那么这个天亲菩萨提出五个方法,来引导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心能够真实地皈依,真实地感应。第一个是礼拜,身业的礼拜。第二个是赞叹,这个是口业。当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就是在赞叹弥陀了。因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因为无量寿,所以赞叹弥陀的正报庄严,无量光是赞叹阿弥陀佛的依报的庄严。所以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赞叹弥陀的依正庄严。所以这个“赞叹”就是称名的意思。第三个是作愿。我们在身礼拜、口称念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当中有一种愿生净土的意乐,有一种发愿要往生的意乐,这个属于意业的皈依。当我们对弥陀的功德能够身礼拜、口称名,意业的发愿,那么这样子产生一种禅定的功德。禅定的意思当然就是专注啦,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透过对礼拜、赞叹、作愿,我们把妄想慢慢地调服,对佛号的专注慢慢地集中、慢慢地集中。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成就的,第一个功德,禅定的功德。

  第二个是观察门,前面的礼拜、赞叹、作愿是一个修止,这个止是无分别住的。当我们在寂静的心中,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起观。我们前面说过,你修圣道的观,如果你修天台观或者唯识观,它偏重在空观。但净土宗的观,它偏重在假观。因为这个假观是善知取舍。你观空的话,是不取不舍。所以,它这个观察,它主要的假观呢,它不是观十法界那么广大了,它主要把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拿出来观。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相,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相。以这样的对比,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观察门就是观察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真实相。这个观是有分别住的。

  前面的禅定和智慧是一种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用的功德,不能跟别人分享的。这个回向就是修大悲。我们把前面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四种禅定智慧的功德,把它回向法界众生、回向往生净土。这个就是修大悲了。能够跟众生共同来受用,跟众生共同来分享。天亲菩萨从这样的一个五门当中,依止对佛号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成就我们往生的净业…

《《念佛法要》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