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法要》講記(淨界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們是能感。當然,我們前面講過了,在所有的感應道交的方便當中,你以名號是最簡易穩當的。你今天直接去創造一個名號的聲音,然後你去憶念你的聲音,這樣子的情況叫做集衆身心投大覺海,印光大師說的。就是就著我們凡夫的一個苦惱的心,直接因爲憶念佛號的關系,引導我們趨向彌陀的功德海。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今天念這句佛號能夠現生災障消除,臨終的時候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爲它就代表彌陀的功德。

  所以,今天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在還沒有進入主題之前,有一些基本的觀念,我們必須要建立。就是本尊相應法,第一個你要建立一個對你的本尊皈依的信心。敦珠仁波切他也說,藏傳的,他說,你如果修本尊相應法,比如說你修文殊菩薩爲本尊,你要跟他感應,不管你今天所想的文殊菩薩是男人相、女人相,都不是重點,有些人把文殊菩薩想光明像,重點在于你要相信你心中所出現的影像,它就代表文殊菩薩的化身,這是重點。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要深深地告訴你自己,你心中所創造的聲音,就是彌陀的化身。阿彌陀佛是法界身,能夠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他入到每一個人心中,對他來說不是問題。但是,你對他産生懷疑的時候,這個感應就不能成立了。這個地方就是說,當我們已經做好了來生的規劃,我們也希望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那麼你選擇佛號是最簡易,最穩當的,你就以阿彌陀佛的聲音,來代表你的所有的皈依處。

  這段是講到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你要先確定你的所緣境。阿彌陀佛所緣境的特色,它不但是直接圓頓,而且簡易穩當。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以佛號爲所緣境的理由。

  再看下一段。看乙二的明念佛法要。我們先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信願持名,一經大旨。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

  前面的一段,是我們透過非常理性的觀察抉擇,我們開始對阿彌陀佛的聖號産生一種一心皈命,所謂的,古人說,老實念佛。當然老實念佛這句話大家都會講了,但是真實的內涵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那麼什麼叫老實念佛呢?蕅益大師的智慧,把這個事開講出來。老實念佛,它必須具足叁種因緣:第一個信心,第二個願力,第叁個要憶念他的聖號。我們簡單地說明。

  我們在念這句佛號的心情,是一個皈依的心情。這個皈依的心情,印光大師講到說,我們對阿彌陀佛佛號的信心是怎麼建立呢?你在念佛之前,你要想一件事情。你要想,我是業力凡夫,我絕對不能仗自力,斷惡證身了生脫死。就是,我現在開始,我不吃飯也不睡覺,整天地修行,即使再怎麼努力,我不可能解脫的。這件事不是你要不要,而是沒辦法了,不是一生能夠成就的。沒辦法,那麼誰能夠幫助我呢?信阿彌陀佛有大願力,他一定能救拔我。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而阿彌陀佛有這個能力。這個時候,你對彌陀能夠一心皈命,通身靠倒。這是我們在念佛之前一個重要的心情。假設你不這樣觀想,那麼你念佛的時候總是覺得,我有你也很好,沒有你也可以,那麼佛號對你來說是可有可無。那麼你對佛號沒有産生皈依,佛號對你救拔的力量就大打折扣了。就是說,這一句佛號流入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對每一個人産生不同的力量,當然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的。它的關鍵點就是說,有些人對他産生強烈的皈依,所以這個佛號所釋放的力量就特別大。你把這個佛號當做是可有可無,好像說你沒有它也可以,你也可以自己走,這樣子就不構成皈依了。所以我們在念佛之前,你要知道你自己是沒有辦法的,要通身靠倒。通身靠倒就好像說,一個叁歲小孩子,他沒有辦法站穩,那麼他只有全身靠在母親的身上。這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培養的第一個功德:信心。

  第二個,你要發願。當你對名號有信心以後,你應該要有一種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這個願是兩個了,第一個是對你現前的叁界的果報,不管來生讓你做大國王、大富長者、乃至于讓你到諸天去,你都觀察這個生命是無常痛苦的,終歸是苦的,遲早要出離的。那麼你對娑婆世界的一切的六道輪回産生厭惡,那麼對極樂世界産生欣求,這樣叫做願力具足,第二個。

  當你有信心,有願力的時候,你就有資格來憶念這句佛號。當你信願來持名的時候,我們叫做你已經是老實念佛。這是《阿彌陀經》的主要的一個修學綱要。

  我們再看第二段。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蕅益大師把信願持名做了一個分判。信願是一個觀照,觀照的智慧。它是屬于止觀裏面的一種觀。觀當然是有分別住,它要去分別觀察。持名它是一個止,它是對佛號是一種無分別住,産生一種願力,它是一種止。下面這句話很重要: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如果我們今天要判斷你這個人是不是往生,關鍵點是從你信願這兩種資糧來判斷。另外,你往生以後,你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靠你持名功夫的淺深,你是成就未到地定、初禅、二禅、叁禅,靠這個念力來決定你的品味高下。所以,你能不能往生,其實重點在你的信願。

  這個地方,我們臺灣也是有很多的信徒有這個問題啦,就是說,他念佛的時候,他不強調觀照力了。他也不去思維所謂的名號的功德、産生皈依,他也不會對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産生觀察、來善知取舍,他就是一天忙碌完了以後,用佛號把心靜一靜,如此而已。你對佛號沒有皈依的心,對淨土沒有強烈的往生的願力,那麼這樣子,佛號對我們釋放的力量就有限。

  所以,蕅益大師,他在《彌陀要解》中強調,若信願具足,臨終若十念,乃至一念,決定往生。 若信願不具足,饒你把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土者不可不知也。你只是念佛,但是你的念佛沒有方向,到底爲什麼念佛,你也不相信佛號能夠救拔你,心中就在佛號無分別住。那麼這樣子,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觀念,一切法因緣生。你沒有把這個佛號的功德密碼找到,這個因緣沒有找到,你就進不去了。這個地方就是,你一定要有觀照力,行動力。

  所以總結,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就是你在念佛的時候,必須有觀照力來培養你的信願;也要有一種行動力,來加強你的念力。這樣子就叫目足並運。那麼,你就能夠仰仗這句佛號,集衆生心投大覺海。說一切法因緣生,你把信願行叁種因緣具足了,跟佛號接觸。那麼佛號的強大的加持力就表現出來了。你缺乏一個,它的功德就折損一個;缺乏兩個,就折損兩個。佛號本身是平等的,它進入到每一個人心中,它釋放不同的力量,就是看你是不是具足這叁個條件。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甲二、正示念佛方法。前面我們是從理論上,來就著淨土宗的止觀,做出一個總相的說明。這以下,我們就從一種淨土宗的修學來探討它的方法。

  初、總標。二、別示。我們看第一個,總標。我們這以下的方法,根據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講到的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回向門

  那麼,淨土宗的修行重點就是: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我們怎麼做到一心皈命呢?那麼這個天親菩薩提出五個方法,來引導我們的心跟彌陀的心能夠真實地皈依,真實地感應。第一個是禮拜,身業的禮拜。第二個是贊歎,這個是口業。當我們在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時候就是在贊歎彌陀了。因爲這個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無量光、無量壽。因爲無量壽,所以贊歎彌陀的正報莊嚴,無量光是贊歎阿彌陀佛的依報的莊嚴。所以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在贊歎彌陀的依正莊嚴。所以這個“贊歎”就是稱名的意思。第叁個是作願。我們在身禮拜、口稱念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當中有一種願生淨土的意樂,有一種發願要往生的意樂,這個屬于意業的皈依。當我們對彌陀的功德能夠身禮拜、口稱名,意業的發願,那麼這樣子産生一種禅定的功德。禅定的意思當然就是專注啦,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透過對禮拜、贊歎、作願,我們把妄想慢慢地調服,對佛號的專注慢慢地集中、慢慢地集中。這是我們第一個要成就的,第一個功德,禅定的功德。

  第二個是觀察門,前面的禮拜、贊歎、作願是一個修止,這個止是無分別住的。當我們在寂靜的心中,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起觀。我們前面說過,你修聖道的觀,如果你修天臺觀或者唯識觀,它偏重在空觀。但淨土宗的觀,它偏重在假觀。因爲這個假觀是善知取舍。你觀空的話,是不取不舍。所以,它這個觀察,它主要的假觀呢,它不是觀十法界那麼廣大了,它主要把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拿出來觀。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相,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相。以這樣的對比,讓我們産生強烈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觀察門就是觀察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真實相。這個觀是有分別住的。

  前面的禅定和智慧是一種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用的功德,不能跟別人分享的。這個回向就是修大悲。我們把前面的禮拜、贊歎、作願、觀察這四種禅定智慧的功德,把它回向法界衆生、回向往生淨土。這個就是修大悲了。能夠跟衆生共同來受用,跟衆生共同來分享。天親菩薩從這樣的一個五門當中,依止對佛號的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來成就我們往生的淨業…

《《念佛法要》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