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坐四十分鍾。當然剛開始不要那麼高,你要求自己慢慢地進步,step by step ,進步。
當然這個地方,我必須說明一點,我們今天在念佛的時候,你要知道你的專注力跟相續力,這是重點,你不要養成一個含糊籠統的習慣。印光大師說,念佛的時候,心中要念得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你看這個“清清楚楚”什麼意思?就是專注、相續。在春秋戰國時代,大家都聽過一個公案,叫曹刿用兵。春秋五霸第一霸,當然齊桓公了。齊桓公相管仲,九會諸侯一匡天下。他是五霸當中的初霸,第一個。但是齊桓公剛開始出道的時候,他也有挫折的時候。因爲齊國是個大國,它跟魯國發生了糾紛,魯國是個小國。他就要帶著軍隊去攻打魯國。當初管仲是不同意,說:大王,你這次出兵,對你不利。但齊桓公那個時候已經意氣用事,沒辦法了,就派鮑叔牙將軍,帶了幾十萬軍隊去攻打魯國。魯國沒辦法了,小國對大國當以智,用智慧,不能跟它硬幹。這個時候,魯國就征召曹刿。他是一個有智慧的謀者。曹刿帶著將近一比十的兵力,來面對齊國的大軍。這個時候曹刿怎麼用兵呢?齊國他們打仗時,古時候要先鳴鼓。齊國鳴第一通鼓時就攻擊了,魯國就退。鮑叔牙就說,你怎麼不跟我打呢?再擊鼓,再攻擊,魯國又再退。齊國在擊第叁通鼓時,魯國先退以後,曹刿就開始擊鼓,這個時候一下就把齊國給打敗了。以少抵衆。這個時候,魯國國君很高興,哎呀,你怎麼這麼厲害?他說這不是什麼厲害,這當中有個道理。曹刿說:“夫戰,勇氣也。”戰爭打的不是多寡,打的是氣勢。這個氣勢是怎麼回事呢?“一鼓作氣,再而衰,叁而竭。”氣勢最旺的時候是第一次,他第一次正是氣勢旺的時候,我們不要跟他碰觸,一鼓作氣。第二次的時候已經衰了,第叁次已經枯竭了。那麼,“彼竭我盈,故克之。”他最弱的時候,我是最強的時候。我是趁這個機會投機去贏他的。
其實,世間上的道理很多是相通的。戰爭打的是氣勢,念佛也是氣勢。我們今天,如果你不注重專注,你含糊籠統念一輩子佛號,你也比不上初學者念一天的佛號。你那個佛號太散漫!你都不要求麼。你平常養成了這種習慣,你臨終的時候,這個等流性,你的佛號也是散漫的佛號。你怎麼抵抗你臨終時的妄念?沒辦法!你打不過你的妄念的。你平常的時候就很認真地去栽培專注的佛號,你臨終出現的佛號就是專注的佛號。因爲,你栽培的功能種子就是這種種子。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臨終的時候,跟彌陀感應道交就是那一念,那一念而已。所以,你真正念佛號,當然,你如果有時間,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你沒有太多時間的話,你甯可要求專注,這個地方是一個成敗關鍵。
這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先成就禅定的奢摩它止。這個禅定方法就是專注力、相續力。聽你自己的聲音,聽當下的聲音。這個就是把佛號聽得清楚分明。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前面的一段是成就禅定的功德,這一科是成就智慧的功德。這個智慧就是觀照的意思。這個觀照有兩個觀照。第一個是真如觀,第二個是因緣觀。
我們先看第一個,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這個是天臺的禅師,他開悟以後,他講出四句話來表達他的心情。他的內心當中修我空觀、法空觀,從假入空以後,他的心就像太虛空——豁然無所住。他內心當中是不住在任何一個法界,以無住爲住。在無住當中,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不落入斷滅見。他內心當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現前一念明了的清靜心,了了地分明。當然,這是從假入空觀。
這個地方,我解釋一下。理論上來說,淨土宗不是那麼偏重空觀。但是修空觀的話,對淨土宗有幫助的作用。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到,念佛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別。就是說,如果你不修空觀有什麼樣的不圓滿呢?就是你只是事相上的念。事持就是說,我是業障凡夫,彌陀是萬德莊嚴,這兩個是一個個體。我跟你不同,你是佛,我是凡夫。但沒關系,我跟你不同,我對你皈依,我祈求你的救拔,也不錯。你老人家是大威德,我是業障凡夫,我來皈依你。這個當然也是不錯,叫事持。那麼理持就是說,我們在皈依之前思維一下。我是業障深重,但是我這個業障是如夢如幻的,因緣所生。把它撥開來,我看到我業障深重的表層的深處,是一個清淨光明的心,是“如”。阿彌陀佛依止過去的菩提心、六波羅蜜因緣,他現出種種的莊嚴,這個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如夢如幻的。我也把它撥開來,看到佛的內心深處的本來面目,它也是“如”。那麼一如無二如。這個時候你會突然間有一個感覺,你感覺你和阿彌陀佛的距離好像比較近,有這種感覺。你不修空觀的時候,你哎呀,十萬億國土,你會被這個空間産生畏懼跟障礙。但是你經常修空觀,你會覺得這個距離不是障礙,一念之間就可以到,的確可以到。所以在藏傳的本尊相應法,它到最後一定是修不二法門,我入本尊的功德,本尊也入我的心中,我入本尊的心中。所以,你今天修淨土,當然主要是事持,但是如果你能夠善巧,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會把你跟阿彌陀佛之間很多很多不必要的距離障礙都把它消滅掉。你會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心跟彌陀感應道交,是可以做到的,因爲你們來自于同一個體性。才有這種加持力。這樣子,叫做理持。當然這個理持就産生了所謂的自他不二:我跟佛陀的心本性是平等不二的,只是因緣的差別。
再看第二個,因緣觀。這個當然是淨土宗的重點。淨土宗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從假觀安立的。那麼我們如何在我們現實當中培養一個強烈的厭離心呢?就是我們在叁界打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多生多劫了。這當中古德提出了兩個方法。第一個,思維死殁無常對治今生的愛取;思維生死的過患對治來生的愛取。
先看第一個。我們對叁界的愛取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對今生。特別是前生善業力特別強的人。有些人前生就開始學佛,他前生就持戒修佛,所以,你看他今生的果報體不可思議,身體也健康,人又莊嚴,財富廣大,眷屬恩愛,他前生就開始聚集資糧。當然這件事情也會有問題,福報大當然也有問題,就是容易産生愛取,你臨終的時候,你就不容易放下。那這怎麼辦呢?思維死殁無常。你應該告訴你自己,你今生絕定要死亡。只要你有受生的開始就注定死亡會到來。這件事情不管你用多大的財富,不管你吃什麼藥,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你要有這個認知,遲跟早。第二個,死亡是隨時到來。死亡你不能去規劃的,不是說你老才死的。棺材裏面裝死人不是裝老人,年輕人死的因緣很多。所以死亡是隨時會到來。第叁個,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是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如果不修無常觀啊,尤其是中國人的個性避免談死亡,這不是好事情。你不想去談死亡,你逃避死亡的現象,它還是會出現。所以我們一般人都到了加護病房的時候才突然間醒悟,原來我也會死。那麼這個時候你心裏完全沒有准備,這就是爲什麼很多人得了癌症後很驚訝,其實原來我也會死。你應該要在死亡到來之前,就做好准備,就是這一天既然遲早要到來,那麼你就應該知道,你透過念死無常,你就做好死亡的准備。這件衣服破舊了,遲早要脫掉。所以臨終的正念不能等到臨終才來思考,你平常就做好死亡的准備,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思維生死的過患對治來生的愛取。這種人大部分都是今生的障礙比較多了,他今生沒有希望,他今生完全放棄了,但是他對來生充滿了期待:沒關系,我今生比較差,我前生沒有修善,我現在開始修,來生你就知道了。他今生廣泛地做義工,別人不做的事他都去做。但問題是他對來生有期待,來生想做大國王、大富長者。那麼這件事情,你要想想看。來生會有一些甜美的果實,但是來生也充滿了一些不確定性,就是這個叁惡道的問題。
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個兄弟同時出家。他哥哥出家以後,努力地修行戒、定、慧,一心行道,成就阿羅漢果。他弟弟就喜歡修善業、修福報,希望來生做大富長者。當然他哥哥也叁番兩次地勸他,他就聽不下去。當他哥哥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弟弟因爲生病死掉了。他哥哥就入定觀察,死掉到哪裏去了呢?喔,由于過去的善業,投生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那個大富長者的財富是超過國王的,富可抵國。他一出生的時候,有六個保姆照顧他。吃飯有一個人照顧,睡覺有一個人照顧,玩耍是一個,喂奶是一個,六個照顧。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內心深處有很多善業,可也有很多罪業,這個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發。當其中一個保姆在喂奶的時候,不小心從上面摔下去,撞到樓梯尖尖的地方,小孩頭部破裂,就死掉了。他死掉的時候,那個時候起嗔心。我好不容易,前生積集善業,今生做一個大富長者,你這麼不小心把我摔死。結果他起嗔心的時候,觸動到他過去的罪業,墮到地獄去了。沒辦法了。
當然,叁界的果報,也有一些利他的意義,但是你要成就聖道這件事很重要。就是說,你自己在生命當中能做得了主,這件事很重要。當然要說,哎,菩提屬于衆生麼,我們在衆生的環境裏面積功累德,這個功能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你先到淨土去成就不退轉,再來做這件事會更好。因爲你有自在力。否則你在叁界當中,隨業力的飄蕩,你沒有自在力。所以我們最好是不要對來生有所期待,你所有的善法回向淨土。這就是我們對娑婆的厭離。
第二個,欣求極樂。那麼極樂世界有什麼樣的條件值得我們欣求呢?這當中有兩個。第一個,思維“依…
《《念佛法要》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