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52面,二、觀受是苦。前面的觀身不淨那個身,它是一個色法。這個“受”呢,所觀察這個“受”是一個心所有法,等于是一個心法,有明了性的心法。
“受”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它會出現一個“受”、感受,這個受可能是苦受,也可能是樂受,也可能是不苦不樂的舍受,我們解釋一下。當然我們凡夫是貪愛娑婆,這個貪愛是怎麼生起的呢?就是在受用的時候生起貪愛。前面的色身是所受用,受,它到底去受用誰呢?主要是受用這個正報的果報。當然依報也是,但是依報體畢竟是一個比較疏遠的因緣,果報體是正式的受用。所以這個色身是所受用。前面的我們對所受用的境界生起貪愛,那不淨觀已經對治了,現在我們要更深一層地找出能受用的這個受,我們對于能受用的這個受也應該對治。我們解釋一下,對于能受用的這個受的貪愛是怎麼回事呢?比如喜歡睡覺的人,打板的時候他願意再多睡五分鍾,其實他不是想要多睡五分鍾,他是喜歡多睡五分鍾的那種樂受,他是喜歡那個受,就是我在這個地方再多睡五分鍾,溫暖的被窩裏面,他有那種樂受,他是喜歡那個樂受,至于睡不睡那是其次。爲什麼呢?因爲當我們睡得太多的時候,當樂受消失的時候,我們不想睡。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目的不是想睡,我們在乎的是我們跟棉被接觸的時候那一份的樂受,我們希望它相續下去。所以前面是對治所受用的色身,這個地方是對治能受用的那個受,這叫觀受是苦。用這個苦谛的智慧來對治對于受的愛取,是這個意思。
我們看蕅祖的偈頌:
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苦果實堪悲,辛酸難比;世樂雖榮,享盡愁還至;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
我們也是分成叁段。第一段是個總標,總標六根的緣起。這個受一定要有根,根境的和合才會産生受,這個根。這個根是怎麼來的呢?妄想驅馳,就是我們這一念的妄想,《楞嚴經》說這個叫攀緣心,向六塵的境界去奔馳流動。然後吸攬,就把這個前塵,這個“前塵”指的是六塵的境界,色聲香味的境界,把它給執持住。“吸攬”就是把它給抓住,執持。然後就變成所謂的所依,這個所依就是六根。唯識學上說,識要依止根才生起了別功能,這個六根是識所依止,所依就是六根。所以我們這個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的受,它是一念的妄想活動去跟境界接觸了以後才産生的。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大智慧,說講“觀受是苦”就講苦的相貌就好,爲什麼要講六根的緣起?這個就是圓教修行。圓教修行它一開始就強調自性空,這個是很重要。爲什麼你的修行你一定要依止你的清淨心去發動?就是你知道你所觀察的色身或者你這個受都是如夢如幻的,它不是你過去所說的那麼的堅固、不可動搖,不是,如夢如幻。你先把這個受的相貌知道它是因緣生、無自性,你自己就很有信心了——原來改變這個受是可能的,因爲什麼呢?因爲這個受本身是無自性的,“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它是假借因緣而生的,它是沒有真實體性的,它是如夢如幻的,調整它是容易的,是這個意思。
那麼有這樣的一個前方便,我們知道這個“受”的生起是因緣生的時候,我們就容易調整了,就正式講苦谛來調整它。苦谛有叁種苦:行苦、苦苦、壞苦。
先看行苦: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這個因緣果報,當然業感有快樂的果報、有痛苦的果報,這當中沒有一個上帝的主宰者,那是隨我們的業力而刹那刹那的變化,生滅遷流。這個行苦就是很微細的了,我們可能剛開始也不是容易觀察得出來,總之我們知道有這件事情,知道我們在這個“受”,受的本身是刹那刹那變化的,它不是恒常住不變異的,叫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說,爲什麼生滅變異就安立作苦呢?因爲我們凡夫的心情是喜歡穩定性的,我們凡夫的心情沒有一個人願意跑過來、跑過去,就是它這樣的一種變化性違背涅槃寂靜,違背我們凡夫追求安定的本性,所以它也是苦。就是不要說痛苦感受,你不斷地變化,這就是苦,不斷地變化這就是苦,這叫行苦。
苦果實堪悲,辛酸難比。這個是非常粗猛的苦,這個是苦苦。這苦苦我們講過了,就是我們觀察這個叁界的苦,先觀察現生的苦,現生有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也可以觀察來生的苦,來生的苦就是叁惡道的苦,刀山油鍋,各式各樣的苦,這個都是辛酸難比,都是非常苦惱的境界。
世樂雖榮,享盡愁還至。這個是最重要的,就是壞苦。就是說我們也可能由于過去的善業成熟了,各式各樣的榮耀,你這個人果報體長得也莊嚴、健康,又有財富、種種美好的眷屬,但是你可別忘了,“享盡愁還至”,你這種快樂的境界是可敗壞的,隨時會破壞的。對望著這種將來要敗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說,它也是苦,對望著未來說它也是苦,因爲給你不安穩性,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失壞,這個壞苦。
所以作一個結論: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蕅益大師的結論就是說,我們對于五欲的安樂,這當中有兩個地方值得我們去認識:第一個是“塵”,第二個是“勞”。
《瑜珈師地論》講菩薩地,修菩薩的行,它很強調菩提心,你修行你爲什麼修行?因爲你要成就佛道。那麼你爲什麼會要想去成就佛道,有這樣的意樂呢?這個地方有一個關鍵點,你要思惟五欲的過患、思惟聖道的功德,就是說你要把這個五欲樂跟聖道樂作一個明確的思惟。這個事情是這樣,身爲一個有情衆生,我們厭惡痛苦、我們追求安樂,這個是一個人的本性。一只狗它也知道肚子餓了要找東西吃,它也知道要找一個房子住,它也知道天氣冷了要找一個溫暖的地方躲起來。就是身爲一個有明了性的有情衆生,離苦得樂是正常的。問題是,我們希望安樂,那麼我們應該選擇一個真正的安樂。這當中我們應該做一個簡別,把五欲樂跟聖道樂作一個簡別。
第一個,五欲的樂有“勞”的過失,就是五欲的快樂要假借衆多因緣的生起才能夠出現。所以說你在追求的過程當中,在受用的過程當中,有種種的勞動、種種的不寂靜的現象出現。龍樹菩薩也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你在追求五欲的時候那可也不是簡單的,白天上班,晚上還得加班。那麼得到以後呢,“得時多怖畏”,你心中也是非常的勞動,也是安定不下來,因爲你害怕失壞。那麼總有一天,因爲五欲的境界本身就是勞動性的,它就是變化性的,你根本沒辦法去掌控它、去琢磨它,總有一天它破壞了,這個時候“失時還憂惱”。所以“一切無樂時”,所以五欲的快樂它的相貌是擾動的、不寂靜的。而聖道的快樂那又不同,比如說,我們在佛堂當中拜拜佛,拜佛之後我們的心安定下來,念念佛,讓內心寂靜,我們也有快樂的感受,內心的逼迫性消滅了,輕安樂生起了。而跟聖道相應的這樣的安樂跟我們去追求五欲的快樂不同,絕對不同。因爲五欲的快樂本身,你去觀察你內心的相貌,你在受用五欲的時候是擾動性的,而且你擾動當中是帶有一種不安的。那麼,我們在佛堂中用功,跟法相應的時候,那個寂靜樂那是非常安定的、非常充實的、非常寂靜的。這個地方有不同,就是勞跟不勞的差別。第二個更嚴重就是“塵”,這個塵就是染汙意。我們在受用五欲的快樂的時候,這當中夾帶著煩惱跟罪業。就是說你這一念心去跟財色名食睡接觸的時候,你一定會生起煩惱,而煩惱的活動就帶動了罪業,夾帶著罪業,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我們今天在嘗這個甜美的食物,雖然這個食物暫時給我們一個甜美的快樂,但是我們把這個毒藥吃下去了,對望著未來來說,總有一天毒藥發動了,我們就要受大苦惱。換句話說,世間的欲樂我們在受用的時候會造作煩惱、會造作罪業,這個意樂受完了以後,我們就要去一趟叁惡道,去受刀山油鍋的苦。所以它有這個塵,有染汙意,這也是一個過失。那麼我們在佛法的修學得到了清安樂、寂靜樂,那是沒有煩惱也沒有罪業,這個甜美的食物裏面沒有毒藥,只有甘露沒有毒藥。所以我們在觀察五欲樂跟聖道樂,我們可以根據蕅益大師這個指導,就是從兩個方向來簡別,就是五欲樂它有勞的過失,你在追求的過程當中、在受用的過程當中、在失壞的過程當中讓你不寂靜、擾動,不寂靜。第二個,你在受用的過程當中會有“塵”的過失,會引生你很多的罪業跟煩惱,會讓你來生付出痛苦的代價。
所以蕅益大師勸勉我們修行人,你應該要理智地去觀察這個五欲有塵勞的過失,“切莫把五欲的塵勞枉自迷”。當然,身爲有情都是想要追求安樂,你應該把你這種受,當然這個受的感受它本身沒有錯,方向調整一下,你過去這個受的方向是在五蘊裏面受用,把這個受調整在佛法上去受,大乘的法樂當中、廣大的大安樂的境界裏面,在法益當中去受,那種受是寂靜的、是沒有雜染的。就把那個受調整一下。所以前面我們對于這個色身,當然就是不淨相。但這個“受”我們倒不一定要完全消滅,看《維摩诘經》意思,佛陀是贊歎大乘的法樂,而且也鼓勵所有的佛弟子安住在大乘的法樂,佛陀允許我們去受用大乘法樂。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受的調整,“切莫把五欲的塵勞枉自迷”,受的方向應該調整一下。那你爲什麼願意調整呢?你就是思惟五欲的過患,是這樣子。
前面兩個是在受用這個角度上,對所受用的這個色身的觀察,能受用的這個心的觀察,來對治我們對五欲的受用。調整我們這個受,使令它趨向于叁寶的受用,趨向于大乘法樂的受用,主要是對治貪愛的煩惱。
第叁、第四那就更微細了——誰在受用?那個背後是…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