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六卷

  第十六卷

  大家打開《附表第十一》——圓教宗之戒體。戒體是所有戒行的一個依止處,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有很多很多的戒行,這個無量無邊的戒行它有一個根本的依止處,它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我們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就是斷惡修善度衆生,心境接觸就出現了叁種的願力。就是說我們雖然比丘戒有兩百五十條戒,但是戒有一個會歸處。就是你爲什麼持不殺生呢?你主要是要會歸到斷惡修善度衆生,朝著這個目標去前進,而這個不殺生是你要斷惡修善度衆生一個前進下手的方便,你真正的目的是要達到這個目標,是要斷惡修善度衆生。這叫作體,它是無量無邊的戒法的一個依止處。

  前面我們講到戒體的意義,這以下我們講出它的功德。這功德我們分兩部分,第一個是說明現生的功德,就是你受完戒以後,你當下的生命有什麼功德;第二個是講究竟的功德,你未來的生命會因爲你持戒的因緣得到什麼利益。

  首先我們看現生的功德:《業疏》雲:“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能靜妄源。”

  剛開始由有本種熏心,這個“本種”就是你最初的那個善種子,就是你當初在戒壇的時候,你緣境發心,面對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發下的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所成就的種子。這個時候這個種子就會起現行,這個時候又再熏習你的內心。而種子生起現行這種功能是怎麼回事?故力有常,這個“常”就是二六時中相續不斷的,乃至于睡覺,這個戒體都能夠發揮功能。我們說明一下,說這個戒體的種子爲什麼會在二六時中常起現行呢?這個種子要起現行要有境界。唯識學上說“淵深七浪境爲風”,說我們的種子有善種子、有惡種子,就像大海一樣,大海的海水有汙濁的水、有幹淨的水,但這個水要變成波浪,這波浪就是現行,它是怎麼樣呢?“境爲風”,就是境界的風要吹,這個大海才能變成波浪,就是種子要生起現行要有境界的刺激。因爲你當初在緣境的時候是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包括一切的境界,所以說你任何一個境界接觸,你都是有情無情的境界,所以你一定會去刺激你的斷惡修善度衆生的業力起現行,因爲你所面對的境界沒有離開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所以說乃至于你在夢中,你的所緣境還是不離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所以說他那種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功能就不斷起現行,“故力有常”。那麼這種不斷的串習,它有什麼好處呢?能牽後習,起功用故,它能夠牽引後來的種子,前前引生後後,生起一種強大的功用。什麼功用呢?這當中講出了叁個功用: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那麼我們內心當中跟境界一接觸,特別是跟染汙的境界接觸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當初的戒體會發揮出叁個強大的功能。第一個、能憶。你憶念,诶不可以!我現在已經是在叁寶的面前發願,我要斷惡修善度衆生,我不能違背我的誓願,這個時候你憶念你當初的願力、當初的戒體,二六時中不忘。靈芝律師說什麼叫能憶呢?就是“時中不忘”。第二個、能持,“持守不失”。這個時候就能夠把持住你的身口二業,使令它不犯。第叁、能防,“塵緣不入”。這種染汙的境界就不能幹擾你。它由能憶,從憶念戒體,然後持守不失,最後能夠防止這個罪業的産生。隨心動用,還熏本識,你一次一次的持戒,這個時候又加強你的戒體,你由戒體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由這個防非止惡功能的造作,又再加強你的戒體,如是輾轉,能靜妄源,把你心中煩惱的勢力一次一次給消滅掉。

  這個戒體,我們看這個戒律的意思,我們應該要贊歎佛陀的善巧。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情遇到煩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煩惱要你做,你就一定要做,煩惱要你做那件事,你就一定要做,我們對煩惱沒有抗拒性。這怎麼辦呢?佛陀給我們一個善巧方便,他引導我們,好,你先不要考慮你做得到做不到,你很認真地思惟生死的過患、涅槃的功德,然後你很真誠地發願,那麼你一發願以後,你心中産生一種力量,這個力量的推動它就能産生一個清淨的行爲,這清淨的行爲又加強你當初的力量,這個下一次又發動更強大的清淨的行爲,如是輾轉,能靜妄源。就是佛陀知道我們內心當中要抗拒煩惱的困難,他在我們心中先栽培一個無漏的種子,先把這個種子種下去,然後這個種子就慢慢地擴散,慢慢地擴散,如是地輾轉,能靜妄源,他是這樣的辦法。所以我們如果沒有受過戒的人,在抗拒煩惱就有困難,因爲你沒有戒體的幫助,受過戒的人占了便宜,因爲受過戒的人曾經真誠地發願,你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所以阿難尊者在《楞嚴經》上說,阿難尊者當初是個凡夫,遇到摩登伽女的時候,她用這個咒術把阿難尊者給迷惑了。但是他不毀犯他的戒行,他的戒體發動功能,這個時候他在過去冥冥當中曾經很認真地發願斷惡修善度衆生的那個戒體現前:不可以!這個時候他才能夠守住他最後的一關,他憶念“世尊大慈,甯不救護?”他其實他那個時候是戒體發揮出來在保護他。乃至于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第六意識開始模糊了,昏昧了,但是爲什麼他這個人他對煩惱還有對治力呢?就是戒體。因爲它是第八識的善種子。所以我們不要忽略了戒體,它不斷地在保護我們,防非、止惡。所以說你有受過戒和沒有受過戒的人就不同,冥冥當中多了一層保護的力量。它怎麼樣呢?“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它有這種力量出現,你沒有受戒你就沒有這種力量,所以這個地方有差別。

  這個地方是講現生的功德,其次我們講究竟的功德:《濟緣》雲:“攬無邊聖法,蘊有待凡軀,五分基成,叁身體俱,超凡鄙穢流,入聖衆寶位者,其斯之謂乎。”受戒以後,這是什麼意思呢?攬無邊之聖法就是領納無量無邊的聖法,十法界的妙善戒法,這個是講戒體。從這個戒體發動了一種清淨的戒行:蘊有待凡軀——你受戒就是在這個無量無邊的汙泥當中先栽培一個蓮花的種子,這個時候你還要不斷地慢慢地栽培它,“蘊”就是培育,使令這個戒體的力量慢慢地擴大,慢慢地加強,這有待你的凡夫的身心世界好好地去努力地持戒。所以這個戒體它是“攬無邊之聖法”,但是你後來持戒的行爲是“蘊有待凡軀”,不斷地栽培。總之,五分基成,叁身體俱,超凡鄙之穢流,入聖衆寶位者,其斯之謂乎。你受了戒以後,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五分法身,還有法身、報身、應化身叁身這種叁身的功德在你內心當中已經開始成就。“超凡鄙穢流,入聖衆寶位者,其斯之謂乎。”這意思就是說,當然你受了戒,你心中許下了誓願:斷惡修善度衆生,但是你可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做,但是你的生命有一點變化,就是說你未來成佛以後那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就從你這個時候開始慢慢成就。假設你沒有發下這個願,沒有這個種子,你連起步都不可能有起步,就是說起碼你從現在開始已經跨出第一步了。在無量無邊的功德當中,從你這個時候,“五分基成”,五分法身的基礎、還有叁身的體性已經具足,就從受戒的時候正式開始,正式地成就。

  在律上講一個公案說,蓮花色比丘尼她長得很美貌,所以叫蓮花色。她嫁給大富長者,結果大富長者有了外遇,她很傷心,就離家出走了,就墮落到淫女,就是風塵女郎。做了淫女一段時間以後,她覺得淫欲是痛苦的,厭惡這個職業,她就發心出家了。出家沒多久證得阿羅漢果,她是整個比丘尼裏面第一個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驚動了很多在家出家的居士,這個蓮花色比丘尼是一個淫女出家,怎麼能夠證得阿羅漢果呢?就請教佛陀。佛陀說,蓮花色比丘尼在生命當中第一次跟叁寶結緣是怎麼回事呢?她是一個戲女,是一個演戲的女孩子。因緣很湊巧,她是演一個比丘尼,她第一次穿上了袈裟。爲了把這個戲演好,她很認真地去揣測一個比丘尼的心態,然後穿袈裟,因爲穿袈裟的因緣跟這個揣測出家衆的心情,哦,第一次跟叁寶結緣了。當然什麼事情諸法因緣生,佛種從緣起。她後面的生命就慢慢慢慢地遇到有佛法的住世,就不斷地栽培善根,一直到迦葉佛正式出家。但是善根是栽培了,煩惱還是粗重,在迦葉佛時代破戒,破戒以後就墮落到叁惡道去了。但是有善根的人畢竟不同,她跟苦的境界接觸的時候刺激她的善根,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她就得到人身,這個時候善根成熟了,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就證得阿羅漢果。

  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的院長海公長老講一個觀念,他說從一個究竟義來說,我們甯可受戒、破戒而墮落,而不要不受戒修善而生天。這句話我們乍聽之下有一些疑惑,但是從究竟意義上來說,雖然這個人破戒了,由罪業的力量到叁惡道去了,但是他曾經很認真地發願,很認真地納受戒體,他內心當中那個菩提心的善種子你還不能小看他,你沒有受過戒的人你還沒有資格來批評他的。那麼這個人他從來就沒有受過戒,他根本就沒有栽培一個成佛的因種,他雖然一時地生天,但是他遲早會墮落,在流轉當中遇到惡因緣的刺激他遲早墮落,他就很難有得度的因緣。所以這個地方講,“五分基成,叁身體俱,超凡鄙之穢流,入聖衆之寶位。”就是說,我們也可以講出一個譬喻,說王子墜地尊超群臣,這個王子他生長在王家,雖然他還什麼功德都沒有做,對國家沒有什麼貢獻,但是你不要忽略他是一個王種,以後繼承王位的是他,而不是宰相。雖然宰相一生爲公爲衆,但是你不是王種,你畢竟不能繼承王位。只要這個王子不要中途死亡,不要中途退失道心,他遲早要繼承王位的。就是說我們今…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