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假設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名關未破”,對于名、對于別人的恭敬,對于利鎖、對于各式各樣的利養,名利的關鎖還沒有看透,“借言弘法利生”,表面上我們願意去做一些佛法事業、弘法利生,但實際上呢,你內心的深處你所希望的是一個眼前活計,這個眼前就是你追求是一個現世的利益,不是追求一種究竟的無上菩提。那麼,“一點偷心”,這一點的貪愛之心,“叁界枷鎖,萬劫纏繞”。
這個地方是這樣啊,“一點偷心,叁界枷鎖,萬劫纏繞”。這“一點偷心”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內心的造作它是慢慢增上的,心去造作業力,業力又去改變我們這一念心。就是我們剛開始在因地發心的時候夾雜著貪求名利的偷心,但是我們沒有發覺出來,也沒有去對治。好,你不斷地積功累德,你心中的煩惱也就不斷地增長,平時的偷心,等到臨終的時候,這一點偷心就出來活動了,偷心一活動的時候呢,就會把這個罪業給現出來,就在叁界裏面得果報了。就是說,這一點偷心是你平常在弘法利生的時候、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它點點滴滴在增長當中,在增長當中。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剛開始因地不正的時候、沒有注意的時候,你積功累德的事業一加行下去,它這個煩惱就加強,所以使令你臨命終的時候,“一點偷心,叁界枷鎖,萬劫纏繞”。
縱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叁乘十二分教,興崇梵刹如給孤獨園,廣收徒衆如無相好佛,無明業識不斷,俱爲自诳自欺。那麼這以下蕅益大師把修行的資糧分成兩大資糧,一個是成就智慧的資糧,一個是福德的資糧。智慧的資糧,說你“透盡千七百公案”,這是禅宗的《指月錄》,指是手指的指,月亮的月,《指月錄》裏面有千七百公案,你對這千七百公案的內涵完全通達;“講盡叁乘十二分教”,對于一切的大乘的經論完全通達,當然這個是不容易的,廣大的智慧資糧。或者你廣修福報,“興崇梵刹如給孤獨園“,能夠像給孤獨長者一樣布施這麼大的一個寺廟,做一個祇桓精舍;或者你能夠“廣收徒衆”,你能夠攝受很多的徒弟,就像無相好佛。無相好佛就是優婆掬多尊者,優婆掬多尊者他是雖無相好、化度如佛,他本身是阿羅漢,他沒有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他能夠有智慧辯才、觀機逗教,度很多人成就阿羅漢,所以,人家贊歎他是無相好佛,雖然沒有佛的相好,但是化度衆生的善巧卻像佛一樣。前面的智慧跟福德兩大資糧,假設我們本身的宗旨不是在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那麼無明業識不斷,就是你前面的福德跟智慧的資糧並不能去對治也不能調伏你的煩惱,那麼這樣子呢,畢竟來說,表面上的福德資糧還是自诳自欺,就是你這整個廣大的事業到頭來還是加強了煩惱。
我們對于因緣所生法,在《楞嚴經》講到兩種根本,一個是一個生死的根本,一個是涅槃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是攀緣心,涅槃的根本是常住真心。我們剛開始的發心就是依止無明煩惱,我爲了貪煩惱而修行,爲了嗔煩惱,我一定要比你好,你拜了一百拜,我拜兩百拜,爲什麼?我不願意輸給你,以一種對立的心情來修行。那麼你本身,無明緣行、行緣識,你一開始的根本就是一個無明,發動了一個行業,當然這個行業可能是一個善業,但是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行業就熏習一個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一定是一個雜染的。因爲你那個行是雜染,這個行爲什麼會雜染呢?因爲你最初的源頭是依止無明,無明雜染,行識也雜染,行也雜染,識也雜染,一個雜染的心識所創造的名色、六入、觸、受這個身心世界一定是雜染的。那麼假設我們一開始的發心就是爲了要成就佛道、爲了調伏自己的煩惱、也爲了幫助一切有情調伏煩惱而做佛教事業,那這樣子的因緣是隨順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于生老病死滅。所以說呢,出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前面的最初的原點這個根本是雜染性的,你所發動的業力、所招感的果報都是雜染性的。《楞嚴經》它也講出一個譬喻,說你依止無明煩惱來修學,饒你積功累德都不能成就聖道。說沙,你要用沙煮成飯是不可能的,譬如蒸沙不能成飯,何以故?沙非飯本。說你這個沙啊,雖然你用火去加熱,它不能轉成飯,爲什麼呢?因爲沙不是飯的根本,你只能夠說是熱沙。那麼你一開始你壓根兒就不是對治煩惱修行的,那麼你不是對治煩惱就是放縱煩惱,就是這樣這兩件事情而已,那麼你一開始就是要放縱你的貪煩惱去做種種的事業,結果你最後的果報一定是雜染性的,所以這叫自欺自诳。
所以,況一知半解,沾沾自足,是望鄉願爲極果,僅成鄉願真因而已。就是說即使你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叁乘十二分教,尚且只是鄉願,何況你還只是一知半解而沾沾自足,這樣子以鄉願爲目標,事實上還是一個鄉願的因地,連鄉願都還不如。
那麼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以狂、狷、中行跟鄉願講出我們一個菩薩道的四個相貌。這意思呢,狂、狷、中行都是值得贊歎,因爲它的根本還是菩提心,還是菩提心;但是鄉願呢它忘失了菩提心,所以呢雖然修諸善法,還是屬于魔業,還是屬于生死業。所以根本是很重要,根本,你依止的根本是什麼?這段有沒有問題?
我們剛開始不可能就把所有的功德都做圓滿。這個修行人一開始他一定是跌跌撞撞的,我今天開始發了菩提心,不表示我的所有煩惱就全部調伏了,我們一定會起煩惱,也一定會在過程當中造罪業,一定會的。但是你的根本抓得緊,你爲了菩提而修行,诶,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就會不斷不斷地調整自己,因爲你的大方向是對的。隨著你的未來的加行,你喜歡拜佛也好、喜歡打坐也好、喜歡讀經也好,就是說你這個根本抓得緊、抓得正確,你在過程當中有一些風風雨雨,但是你這個船還是會往你的目標趨近。隨著時間增長,你的煩惱會慢慢慢慢地調伏。如果你一開始的目標就走錯了,那你出家越久煩惱越重,到最後誰也不敢講你。所以,剛開始我們大家在佛學院讀書,誰也看不出誰有什麼差別,但是你這個因地發心、在內心深處的東西,你如果不很理性地去觀察你爲什麼而修行,隨著你未來出家得久,你每天做早晚功課,那就不得了。一部楞嚴咒誦下來那也是個加行,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那都是加行,問題是你這個加行是加行在什麼地方。如果你一開始是依止煩惱而修行,那剛好加行在煩惱上,以後就是個魔王;那麼你依止的是菩提,那就是佛道。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是佛,但是你起碼你已經正確地走上成佛之道,你已經在這個路上走。當然,一個小孩子在過程當中難免會起煩惱,難免身口意會有過失,但是你這個大方向是趨向于佛道的,大方向,這個是我們所關心的,是這個意思。
前面兩段都是講到發心的差別,這以下第叁段是講我們應該如何來發心、如何地思惟苦谛,假設我們一開始因地發心不正的時候如何來調伏自己呢?我們下一次再說明,今天我們先到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比如我們受戒。[C2] 受戒,在我們大乘佛教的戒,它是有一個戒體。你一開始登壇的時候,你在叁寶的加持之下,你在所有的師長的證明之下,你內心當中許下了叁個心願。我過去的種種就不要再提了,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我從現在開始我的生命當中有叁個努力的目標:第一個、我要誓斷一切惡,所有身口意的惡法我願意不斷地慢慢把它斷除;第二個、誓修一切善,諸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叁昧、陀羅尼,我要慢慢慢慢地成就;第叁個、無量無邊的衆生我要盡我的力量去度化他們,誓度一切衆生。那麼你在登壇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很真誠地面對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你宣布了你一個生命的努力目標——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從這樣一個受戒的因緣下來以後,你整個因緣開始改變。在戒律上說,過去十法界的依正諸法是你造罪業的對象,過去你心跟境接觸的時候,你不管看到佛相、看到衆生相,你對他們是放縱你的欲望,因爲你沒有目標,你沒有學佛之前你的目標就是追求現世的五欲樂、放縱你的私欲,所以那些所謂的十法界的有情無情是你造罪的對象。那麼等到你發這個願以後,這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就成了法界塵沙、二谛等法,是一個妙善的戒法,這時候十法界的有情無情都是你持戒的對象,都是你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對象,也都是你積功累德的對象。所以,我們觀察緣起一定要從這樣的一念心性去觀察。我們過去也講一個觀念:“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體是法界。[C3] ”就是這個法界,當然這個法界有十法界,十法界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會歸到我們一念心性,但是依體起用呢,“故我一念心,全體是法界”——假設你一念心性依止的是貪煩惱而發動任何的業力,這個時候是趨向于叁惡道的;如果你一念的心性依止的是一種自受用的偏空涅槃,你所發動的業力是趨向于二乘的涅槃;如果你一念的心性是依止菩提心,所發動的業力就是無上菩提的萬德莊嚴。所以說“故我一念心,全體是法界”,我們一念心性就會通向十法界。通向十法界不是說你造了什麼業,比如說你拜佛就一定能夠成佛,不一定,你誦經也不一定能夠成佛,就是看那一念心、引導的那一念心,是這個意思,這個根本。
我們這次就先講這個觀念,就是“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是心念來引導我們的業力,不是業力在引導心念,主要是心念,是這個意思。
問:請主任慈悲開示。就是說它這個心念,因爲我們過去生的習氣都是對名聞利養都是很愛好,而且這個念頭都那麼微細,就是說我們不鄉願好像很難。那怎麼去[C4] 初下手?
是的。蕅益大師在第叁段會講,這是個見地的問題。我們會貪求現世的欲樂,就是我們的眼光太狹隘了,我們沒有好好地看到無量的生命。就像螞蟻一樣,它看到的是眼前這只糖果,所以說呢大水一來的時候把它沖走了。所以說,其實這個發心跟正見很有關系。所以蕅益大師要我們先思惟苦谛,你一定是,一個人會有高超的願力啊一定要有高超的見地,你一定要把你現在生命當中把你先跳出來,跳出來以後你冷靜地去觀察無量無量的輪回,這個時候你才知道,哦,要怎麼樣做才是正確的。所以說,發心的調整是有智慧的,不是強壓的——我不能這樣子,不能這樣子。你不要這樣做,你不能夠用強迫的東西來壓製你的念頭,這個壓製不住的,它是靠智慧來疏導。所以下一段,蕅益大師會告訴我們怎麼去思惟苦谛,然後把我們心中曾經夾雜的那個發心、不正確的發心,把它徹底地洗掉,用般若的法水洗掉我們過去存在心中的那些雜質。當你能夠透過佛法智慧的觀察,所謂的“痛念生死輪回”,無量劫的生死,你今生生命只是一個短暫的小點而已,這個時候你有開闊的生命觀,你就會慢慢地承當——應該追求佛道,對你才是真實的利益。基本上,有情衆生就是想追求安樂,但是因爲智慧的顛倒,他走錯方向了,增長煩惱。所以,下一段我們會說明修觀的方法,因爲這一段太長了,我們下一次再說明。
先到這裏。回向。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
法語一
示一念
[C2]31:40
[C3]《淨土生無生論》傳燈大師
[C4]36:15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