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面。在這一科當中講到乙一、發心篇,發心篇總共有五篇的論文。前面兩篇主要是說明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說我們這個生命這個果報的生成,關鍵在我們一念心的迷悟。如果我們今天發心是正確的,會引導我們所有的業力而成佛作祖;假設我們的發心是顛倒的,也就會引導我們所有的業力趨向于墮坑落塹。所以這個生命的緣起的關鍵就是我們一念的發心,它是大方向的一個關鍵。所以,我們剛開始,從內心當中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是一個最重要的根本的關鍵,那麼前面是講這個觀念。這以下是說,我們如何地從內心當中發動我們的菩提心呢,有沒有什麼方法?這以下蕅益大師講到發菩提心的方法。好,我們先把論文念一遍,從第二開始,請合掌。
(二)世人談及生死,鮮不悚慮,往往不能真爲生死者,眼前活計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徹見生死之苦。以從來爲俗爲僧,皆向順境中捱過,故畏叁界心,自然發得不真切。倘以遠大慧眼,曠觀無始輪回,痛念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前際茫茫,後際墨墨,饒鐵石心腸,必爲驚怖;然後依正教、開圓解、起圓行,敢保十人有五雙到家。最懼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爲世味所牽,或爲邪師僞法所誤,袈裟下失卻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時流,而寤寐永歎也。[C1]
好,那麼我們這一篇論文分成叁段。第一段講到修行人的通病:世人談及生死,鮮不悚慮,往往不能真爲生死者,眼前活計放不下耳。我們一般的修行人在討論佛法的時候,當我們去觀想到生死,就講到六道輪回、無量無邊的生死輪回這件事情,我們都會發生一種悚慮,悚就是恐懼,慮就是憂慮,面對這樣一個生死大海、無量無邊的生死,我們有恐懼跟憂慮的心情。但是,當我們實際在實踐的時候,往往不能真爲解脫生死而修行。那麼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這當中有一個關鍵,就是——“眼前活計放不下耳”,這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眼前活計”是說,我們過去也曾經造了一點善業,而這個善業的因緣會出現一些暫時的可樂的果報,或者是一個財富、或者是一個美好的聲名、或者你招感種種恩愛的眷屬,那麼這種暫時的安樂會使令我們産生一種愛取的心情。就是我們會把世間的安樂,這種暫時的安樂,産生貪求,就像這個螞蟻一樣。我們看螞蟻,山中有很多螞蟻,你看螞蟻的心情啊,它只看它眼前的糖果,它不知道山雨欲來風滿樓,暴風雨要來了。它就是貪著現前的糖果,一下子大雨就把它沖死,死了以後下輩子又做螞蟻。就是說呢,我們往往會被眼前的暫時的安樂所障礙,使令我們不能真正地爲了生死而修行,那麼這是一個我們最嚴重的關鍵。
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徹見生死之苦。那麼爲什麼我們不能夠放棄暫時的安樂,去追求這種永久的安樂呢?這當中又有一個關鍵——因爲我們從來就沒有很深入地、很冷靜地去觀察生死輪轉之苦,這件事情我們都從來沒有去觀察,我們只看到現前。以從來爲俗爲僧,皆向順境中捱過,故畏叁界心,自然發得不真切。那麼當然,有些人他在過去生當中他積集的善業強,他的惡業的勢力薄弱,不管他在家、也不管他出家,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順境中捱過來,沒有很大的逆境。所以,他心中會做出一個結論:原來生命並不是很痛苦,因爲他從今生的短暫的幾十年當中得到了這樣的經驗。那麼假設我們以這樣子爲理解的時候呢,我們就對于叁界的生死的心,這種怖畏的心、想要出離的心就發動不出來,就算發了也是嘴巴講一講,不能從內心當中去真實地發出出離心。
蕅益大師的關鍵就是要“徹見生死之苦”,這是發菩提心的一個關鍵。就是我們憑什麼能夠從現前的這樣一種如夢如幻的暫時的安樂當中能夠突破、能夠沖出來,能夠真實地看到無量無邊的生命,把眼光放大?那麼這個關鍵點就是要能夠去觀察生死流轉之苦,這是關鍵點。
好,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六,我們加以說明。生死的痛苦是在四聖谛,佛陀講四谛的第一谛、苦谛。這個地方,觀生死流轉之苦,我們分成叁段。
先看第一段的總說苦谛,先說明苦谛的內涵。佛陀在轉苦谛的*輪的時候,是分成叁個內容:第一個是示相轉,第二個是勸修轉,第叁個是作證轉。佛陀在講苦谛的時候是先指示苦的相貌,說:此是苦,逼迫性。這個“此”指的是整個叁界的身心世界,包括了叁惡道的身心世界,也包括了人天的身心世界,它都是痛苦的。那麼這個痛苦的相貌是什麼呢?——逼迫性。就是我們在叁界裏面得果報,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有一種逼迫的感覺,總覺得一種不能寂靜、不能安穩。這樣的一種不寂靜、不安穩的感受,這種逼迫性,我們定義作“苦”,這是指出苦的相貌。第二個、勸修——此是苦,汝應知。佛陀指出了苦的相貌以後,要我們幹什麼呢?——“汝應知”,就是我們應該要去如實地了知。佛法對這個苦、這個身心的痛苦,他的態度不是要我們逃避,說你應該去觀察這個苦的相貌而能夠如實地了知。當然這個觀察一定透過聖言量、祖師的法語的引導來正確地觀察而真正地了解到苦的相貌的存在。所以,我們對于苦的逼迫性,我們一個修行人的態度是什麼呢?——“汝應知”,是應該如實了知。第叁個、作證轉——此是苦,我已知。佛陀爲了證明身心世界的痛苦的存在是一個真理,不是佛陀捏造出來的,因爲佛陀已經如實地證知在叁界當中的身心的確是有逼迫性存在的,佛陀以自己過來人的角度來證明這是真實不虛的道理:“我已知”——我已經真實地了知在叁界當中的身心世界是有逼迫性的,來證明這是一個真實的道理。這樣子講就是叁轉四谛,叁轉苦谛,第一個、示相轉,第二個、勸修,第叁個、作證。那麼這是一個總說。
這以下看第二、別示苦谛。苦谛它的總相是一個逼迫性,逼迫性開展出來有叁個內涵:第一個、苦苦,第二個、壞苦,第叁個、行苦。
苦苦,第一個“苦”是一個苦惱的境界,苦惱的境界本身就是苦。在叁界當中最痛苦的就是叁惡道的痛苦,所以我們剛開始在觀察痛苦應該先——第一、苦苦,先觀叁途之苦。
先看地獄之苦。它的總說是:“劍樹刀山、镬湯油鍋”之苦。
以下我們引用《廣論》的內涵加以解釋。《廣論》講到苦,它有兩種,一個是有間斷的痛苦,一個是無間斷的痛苦。
有間斷的痛苦在地獄當中有兩個:一個是劍樹,一個是刀山。劍樹是說地獄的罪業的人在地獄受生以後,他招感的環境非常的炎熱,熱得不得了。身體太熱了,他看到前面有樹,他心中對這個樹就産生了愛取的心,就跑到了樹下去乘涼,這個時候風一吹,吹這個樹,樹上的樹葉就像劍一樣,很尖銳的劍,被風一吹就掉下來,射傷地獄的罪人,一開始當然是受傷了,射多了以後流血流得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後,春風吹又生,生過來,生過來以後,又炎熱,炎熱又跑到樹下,風一吹又射死,這是劍樹之苦。第二個是刀山。刀山是說地獄的罪人他有殺盜淫妄的罪業,去招感環境有很多老虎跟獅子要去追這個罪人。他那個罪人就一直跑,跑到最後跑到一個都是刀的山,但是後面有老虎獅子追,也不得已就跑上去,跑上去就在刀山當中全身都被割傷乃至于死亡,那麼也是一樣,春風吹又生。這兩種痛苦它都有間斷,因爲我們不是經常在劍樹、也不是經常在刀山的痛苦當中,那麼這當中有一些間斷的休息時間,這兩個都是有間斷的地獄。
第二個是镬湯油鍋之苦,這個是無間地獄。前面的劍樹刀山,這當中還有一點主宰性。那麼這個镬湯油鍋呢,镬,它是一個大鍋子,一個鐵製的大鍋子,裏面很多的熱湯或者是油的一個鍋子。地獄的罪人他出生以後連跑都不能跑,前面這個地獄的還能跑幾步,他這個地獄的人,一下子,獄卒拿那個劍、那個叉子叉到他的身上就丟到油鍋裏面去炸,炸得整個肉都幹掉了,剩下一個骷髅頭以後就死掉了,痛苦地死掉了。死掉以後呢,他也不是沒事,他罪業還在,就把這個骷髅頭把它叉出來,放在地上,一陣涼風吹過來,肉又長出來,肉長出來以後,他沒有停止地叉下去、又丟下去。如是地輾轉,在幾萬劫的時間當中重複地被丟進去、再拿出來,丟進去、拿出來。那麼因爲他痛苦幾乎是沒有間斷的,他唯一的快樂就是那一陣涼風而已,那麼,這個我們叫作無間地獄之苦。
那麼這個就是在《廣論》當中提出兩個,一個是劍樹刀山之苦,一個是镬湯油鍋之苦。《廣論》講完以後呢它講出一個譬喻,我們對這樣的痛苦應該怎麼去理解呢?《廣論》雲:“此間日以叁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于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此間”,我們在人世間,一天當中以叁百只矛,這個是很尖銳的武器,用叁百只尖銳的矛同時地以一種非常猛利的力量來貫刺我們的身體。那麼叁百只矛,我們身體的皮膚面積也不多啊,叁百只矛,幾乎全身都是劍。那麼這樣子的痛苦,跟地獄裏面當中最輕微的痛苦,“非喻非能及少分”,連最輕微的苦都比不上。那麼從這個地方,叁百只矛的刺身,我們可以理解到,這樣的痛苦還比不上地獄最輕微的痛苦。那麼這個是講到地獄的痛苦。《宗鏡錄》上說,假設我們今天修習禅定得到神通,從這個神通當中所發動的宿命通,我們看到我們無量劫來生命曾經在地獄所受的苦,在定中如果看到以後,這個人會嚇得毛細孔出血。毛細孔出血是很厲害的,那恐怖得非常…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