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卷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面,乙二、論主略史。前面我們介紹蕅祖的名號,這以下介紹出生

  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吳木渎。父名之鳳,母金氏,名大蓮。以父持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

  這以下我們介紹蕅祖的家世因緣跟他的出生的情況。先看家世因緣。先世汴梁人,汴梁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縣。始祖南渡,居古吳木渎。他的祖先是從汴梁向南方來遷移,就居留在古吳的木渎,木渎是江蘇省的一個鎮名,江蘇的一個小鎮。親是之鳳,鍾之鳳,親是金氏,名大蓮。這個是他的家世。這以下介紹他的出生情況。以父持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他父母在叁十歲的時候都沒有兒子,怎麼辦呢?父親就持大悲咒,持大悲咒呢希望能夠求得一個兒子。那麼持了十年,持了十年以後,他父親就做了一個夢,夢到觀世音菩薩送子,蕅益大師就出生,那個時候他的父母都已經四十歲了。所以蕅益大師在《持大悲咒發願文》中他講一段話說:“我本仰承咒力生”,我是依仗大悲咒的功德力而生。蕅益大師晚年一生提倡持名,信願持名,但是他也很強調持大悲咒,他跟觀世音菩薩也特別有緣,“我本仰承咒力生”。他跟大悲咒還特別有緣,他做了很多次大悲咒的加行來破障,這當然跟他的出生也有關系。

  再看童年

  七歲茹素,曾雲:“我幼持齋甚嚴肅,夢感大士曾相召。”

  先看這一段,七歲的時候。蕅祖七歲的時候就吃素了,不過這個時候吃素不是因爲修學佛法的關系,就是一念的善根。所以他那個時候說:“未知出世正因”,他那個時候不知道佛法的道理,但歡喜吃素,不喜歡吃肉,不喜歡殺生,有這一念慈悲的善根而已。曾雲:“我幼持齋甚嚴肅,夢感大士曾相召。”他就是吃素的功德、這個慈悲心,經常在夢中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他七歲的情況。

  十二歲就外傅,聞聖學,即以千古道脈自任,于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作論數十篇,闢異端,夢與孔顔晤言。

  在十二歲的時候他就去讀書,到外面私塾學校去讀書。讀什麼書呢?聞聖學,聖學就是孔孟儒家的學說。讀了以後就很有心得,就立定一個志向——以千古道脈自任,就是儒家的傳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乃至到孔夫子的集大成,他認爲說他應該要使令這樣的法脈發揚光大,以這樣的責任來自我期許,千古道脈自任,看出蕅益大師十二歲就有這樣的志向。當然,有志向是不夠的,還得要有深入的心得,所以他對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很深入地研究。

  這兩段,居敬慎獨之功是儒家修行的下手處,修行的基礎;致知格物是儒家的理論,理論基礎。應該先講理論。致知格物它的次第是先格物、再致知。格物,當然這個解釋很多,我們一般的解釋是說: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謂之格物。世間上的事情,各式各樣的事情、有各式各樣的變化、各式各樣的結果,這當中是有一個規則、有一個道理,這就是格物,我們應該要去窮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幹什麼呢?——致知,就是推極自己的知識,推就是推動的推,極就是極限的極,不斷地要增長自己的知識,就是致知。由格物致知以後呢,我們從聖賢的教法當中使令我們明白道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就是——明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這個國君他爲什麼是一個亡國的國君?這當中有個道理,這不是上帝的安排,是有道理的;這個國君爲什麼能使令這個國家興盛?這當中有個道理,應該學習。宇宙人生的事物差別當中有個道理、有個規則的,我們應該要把這個道理先弄明白,在修行之前,就是致知格物。那麼格物致知以後幹什麼呢?——誠意正心。誠意正心當中就是兩個內涵,一個是居敬、一個是慎獨。居就是安住,我們內心當中在修學的時候是安住在一種謙卑、恭敬的心情。《了凡四訓》講到一件事,說了凡先生有一天去考場,去考場看到一個年輕人,他就說,說這個年輕人今年一定會有功名。果然,考完以後,他果然考上了功名,榜上有名。朋友說你怎麼知道他考得上,你又不認識他?他說,了凡先生說,“每遇[C1] 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說一個窮的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那麼他要發揚光大的時候、他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他有一個征兆:每遇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他的相貌當中他會散發出一種謙卑的光芒出來,這個人他准備有大功德要出現;如果一個人現出驕慢的樣子,這個人要栽跟鬥了。所以說,在儒家的教誡當中,希望我們不管是處在任何階段總是要安住在一種謙卑恭敬、一種學習的心態,總覺得自己不足,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就是這樣一個心情——居敬。第二個、慎獨。慎獨出自于《中庸》,“君子慎其獨也”。一個君子他雖然一個人獨處在一個房間、都沒有人看到,但是他還是謹慎守道、不敢放逸。慎獨,君子慎其獨也,經常保持一種不放逸的心情,這是誠意正心的一個下手功夫。

  蕅益大師在十二歲的時候對于儒家的理論、儒家的修行的一個基本的功德——居敬慎獨——就能夠很深入地去研究跟實踐。

  作論數十篇,闢異端,夢與孔顔晤言。後來他受了韓愈的影響就排斥異端,就是排斥佛法。佛法傳到中國以後,大陸的學者在《中國文化與中國佛教》[C2] 這本書上說,它有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佛教和中國文化是沖突的,互相排斥的,當然佛教是不排斥的。儒家的文化是入世的,佛法強調的涅槃是出世的,所以它認爲佛教是怪力亂神,排斥佛教,這第一個。第二個是融合期。很多的大德,特別是慧遠大師,開始融通了老莊、儒家的思想,這個時候開始把中國的文化跟佛教的思想開始融通,就是以儒家思想的名言、思考模式表達佛法的內涵。這樣子,慢慢慢慢就讓整個士大夫的階層接受,這是融合期。第一個、排斥期,第二個、融合。第叁個、發揚光大,就是宗派的建立。到時候,各宗各派建立宗派以後,這時候,佛教發揚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發揚了佛教的內涵。中國大陸的學者他是把它分爲叁個時期。剛開始的人他就認爲是排斥的,蕅益大師受了這個思想的影響,他就做了很多的論來排斥佛教。夢與孔顔晤言,經常在夢中夢到孔夫子跟顔淵的互相的對談。

  做夢,在唯識學上說,一個人會做夢,有叁種因緣。第一個因緣就是過去的業種子。你過去,當然不是今生了,你過去生曾經有這樣的一個遭遇,這件事情過去以後,留在你的心中一個影像、一個種子,在你的夢中表現出來。就是過去的業種子。第二個、鬼神的神通力。就是你放蒙山的時候跟某一個鬼神特別要好,它有什麼消息它先告訴你,鬼神。有時候神通力啊,白天的時候你陽氣那麼旺盛,它也不好跟你接觸,晚上睡覺的時候它在夢中給你一些消息。這是鬼神的神通力。第叁個、佛菩薩的叁昧力。叁種。

  在《唯識二十頌》也講了一個小故事,講到夢境,我們把它講出來。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娑羅那王,娑是娑婆世界的娑,羅是羅睺羅的羅,那是維那的那個那,娑羅那王。娑羅那王他是一個非常有作爲的國王,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得好。他不但是把國家治好,這個國王還有一個特色——長得特別地莊嚴。這個國王對自己的莊嚴還特別地滿意、特別自負,诏告國內,天下公告:哪一個人能夠跟他比較,能夠比他莊嚴,賞金一百,一百金。但是來應征的人果然沒有一個人的莊嚴超過娑羅那王,他更加地滿意了、更加地驕傲。這個時候一個大臣就說了,說國王啊,你的莊嚴只能夠跟這個國家、小國家比,這個沒什麼大不了。這國王說,怎麼呢?他說,我們應該跟國際的人士相比。他說跟誰相比呢?大臣就說,我聽說王舍城這個迦旃延尊者長得很莊嚴,我們請他來,跟國王比一比,如果你比他莊嚴,這個就得到國際的肯定。好!那麼就請迦旃延尊者進來了。迦旃延尊者是一個大阿羅漢呢,阿羅漢會做事情他要先入定觀察,這件事情對衆生是不是有利益。他一入定,哦,有利益,可以行。遠迢迢地就從王舍城來到娑羅那王的宮殿裏面。娑羅那王安排一個很盛大的法會來歡迎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當然是大阿羅漢,威儀具足,來到宮殿。迦旃延尊者一來到宮殿的時候,所有人的眼光就自然地被迦旃延尊者的威儀攝受、莊嚴攝受。我們都知道迦旃延尊者論議第一、說法第一,還不知道他長得這麼莊嚴。這個時候國王一看到以後,那就不要比了,就是你的確是比我莊嚴,這件事情我同意。國王就說,說尊者,你是一個聖人,你一定知道過去的因緣,你怎麼會長這麼莊嚴呢?這個國王對莊嚴這件事情特別有興趣,問他,你這個是什麼因緣使你這麼莊嚴呢?尊者說,我過去生也是一個出家人,做小沙彌的時候,我歡喜在寺廟裏面打掃除糞,整天做這種工作,別人不願意打掃的工作、不願意除糞的工作,我來做。有一天,我在打掃除糞的時候,有一個乞丐向我乞食。我跟乞丐說,我給你一碗飯吃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幫我做這個打掃除糞的工作。這個乞丐說,行!反正我現在也沒事。就跟迦旃延尊者兩個每天就做打掃除糞的工作,迦旃延尊者就把他的飯一部分分給他吃。迦旃延尊者說,我就是因爲打掃除糞的因緣,今生招感這個莊嚴的相貌;你當初就是那個乞丐,你陪著我打掃除糞,所以你今生有這個國王的階位、莊嚴的相貌。這國王一聽,哎呀,我過去生只是在寺廟裏面、在叁寶的境界裏面打掃除糞就做大國王,我如果能夠…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