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講記(十一)
淨界法師主講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20面,
丙八、畢竟功德
本經是佛陀在臨滅度時,對弟子最後的開示,也就是佛陀的最後遺教,身爲佛陀的遺教,本經有二個主要特色:
(一)普遍性:佛法修學的主題有二:
(1)業力的修學:業力是指身業、口業的造作,這是透過持戒以斷惡修善。
(2)正念的修學:透過止觀的修學以對治心中的顛倒,使我們返妄歸真。
在一切經典中對業力與正念的修學,基本上都有所偏重,有些經典偏重持戒,有些經典偏重修學止觀,本經的特色是它具備持戒以對治身口的業力,也兼具修習止觀以對治心中的迷惑顛倒,所以本經的第一個特色是具足普遍性。
(二)簡要性:本經不像其它經典,佛陀有充分的時間開演種種的法義。本經是佛陀臨滅度時所宣說,時間非常短暫急迫,故佛陀只能把一生中重要的法義作回顧,指出衆生在修學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並加以對治,所以本經的第二個特色是簡要性。
具足普遍性與簡要性的內涵中,蕅益大師把本經的正宗分分成兩部分:
(一)共世間法要:成就人天功德的法要有叁:①持戒清淨,②都攝六根,③調伏煩惱,這包括戒定慧。
(二)不共世間法要:這是成就出世間解脫的功德,共有八個法要:①少欲、②知足、③遠離、④精進、⑤不忘念、⑥禅定、⑦智慧、⑧畢竟功德。
以下的畢竟功德是前面七個法要的總結,所謂的「畢竟」是指究竟圓滿,前面七種修學法要都是方便功德,都沒有達到諸法的究竟根源,這畢竟功德法要能使前面的七種法要,包括禅定跟智慧,功德圓滿,也就是說,前面的七個法要因爲跟畢竟功德相應,而成就了圓滿的功德。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複出家,猶未得脫。
消文 佛陀告訴弟子們,修學前面的禅定跟智慧,重要的是要能消滅心中的戲論,因爲如果不消滅心中的戲論,即使修禅定跟智慧,心中有殊勝的無漏功德,內心仍然是擾動不安。
釋義 從業力的角度來說,戲論是一種口業的過失,講些無益無利的言語,增長放逸的言詞,這即是戲論,以上是從業力的角度,作粗顯的解釋。另外再從迷悟的角度來解釋戲論:如果內心生起有所得心,違背我們的清淨本性,生起向外追求之心,這即爲戲論,這種解釋的戲論是一種微細的法執。《大乘起信論》講到修學有一心二門:生滅門與真如門。
(一)生滅門:這是從個體生命來修對治煩惱。什麼叫個體生命呢?這念心性在無量劫的流轉中造了衆多的業力,由一群強大的業力創造了今生的五蘊身心果報。我們就依止現前這一期生命的五蘊,斷惡修善,修習止觀,返妄歸真,稱爲生滅門。在生滅門中,我們有二個選擇:
(1)放縱五蘊:我們放縱自己的感覺、思想,這是生死流轉門。
(2)對治五蘊:這是以四念處的「不淨、苦、無常、無我」,來對治五蘊諸法,這是還滅門。
無論是放縱的雜染法,或對治的清淨法,都是屬于生滅門,因爲並沒有回歸到本性,只是就這一期的身心世界,斷惡修善來加以對治。這種個體生命的修學,是站在這一期的生命上,觀察生命的相貌,這是生滅門。
(二)真如門:這是回複到生命本來的面目,也就是回複到整個法界的一個整體生命。如何回複到本來的整體生命呢?觀察由業力所創造的色、受、想、行、識,這都是假借因緣所生,並不是本來具足的。當我們剝開這些由業力所變現的色心諸法,見到內心深處明了寂靜的心性,也就是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在這心性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是「諸法皆如」的境界,也就是我們還沒造業流轉之前的本來面目,亦即現前的一念心性,這稱爲真如。
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一是雲何應住,一是雲何降伏其心。雖然大乘佛法的修學過程中,也強調雲何降伏其心的對治,我們的確有如夢如幻的煩惱要對治,有如夢如幻的善法要修學,但更重要的是「雲何應住」,內心是否能回歸到本來面目,這也就是所謂的根本法門。這段經文是說,假如前面禅定跟智能的修學,心沒有回歸到本性,仍只是向外追求的有所得心,這樣的修學乖違真如本性,這即是戲論,雖然能成就種種的功德,仍未能消滅心中的擾動,所以「雖複出家,猶未得脫。」雖然出家修習戒定慧,但內心仍被有所得心所障礙,未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功德,因爲還沒有把心帶回家,心仍在門外。雖然自己積功累德,但沒有回歸本性,畢竟是乖違真如本性。這段經文是說明戲論的過失,下一段是贊歎不戲論的功德。
是故比丘,當即舍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消文 佛陀勸勉所有的七衆弟子,一方面要修習前面的戒定慧,一方面要把戒定慧的功德回歸到本性。從本性上觀察,雖然以戒定慧斷煩惱,但事實上並無煩惱可斷,應保持清淨及平常心來修學,否則內心會被亂心戲論所擾動。這段經文的涵義中,說明心外求法有二種人:
(一)凡夫:凡夫在有相境界上追求,愚癡凡夫追求的是惡業,稍有智慧的凡夫則追求善法。總之,凡夫追求的是有相的執取,皆是心外求法。
(二)二乘人:二乘人也是心外求法,他所追求的是空性,也是有所得心,不合乎中道。
以上二種都屬于亂心戲論。譬如律學的分派,從最初佛在世原始佛教的戒律,變成二部、五部乃至二十部,及最後的五百部。這些部主都是大阿羅漢,所以道宣律師說:「其入觀也,人法雙亡,及其出也,無不緣習。」阿羅漢入我空觀、法空觀時,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回歸到真如本性,但從本性出來,依自己的名言習氣,在戒律上的解釋就爭論不休,這都屬于亂心戲論。他們不知佛陀的製戒都是爲對治衆生諸病,衆生有不同的病,所以佛陀製定不同的藥,並不是有真實的藥可得,所以亂心戲論者,不明白真如本性,本來清淨的道理。爲了達到究竟的寂滅樂,我們應該善加正念真如,消滅向外攀緣的戲論過失,這是不戲論。
釋義 蕅益大師在這段經文總結說,前面的七種法要都是對治的法門,所謂對治法要都是有對立性的,如以善破惡,以空破有。這裏的畢竟功德是圓融無礙的法要,所謂的圓融無礙是何義?《六祖壇經》上有一位法達法師,他七歲出家,以後專誦《法華經》共叁千部,他起初因無善知識的開導,不知應依止清淨心誦經,而依止自我意識修學善法,所以內心覺得「我」累積了衆多讀誦《法華經》的善業,他並沒有回歸到誦讀《法華經》是爲恢複本來面目,這種以意識分別心修學是一種對治法要。後來有人勸他參學六祖大師,他去參學頂禮六祖大師時,他的頭沒有著地,六祖大師是善知識,一見便知,呵責他說:「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今天對善知識如此的高慢,內心一定是依止強大善業而有所仗恃,可否請你道出有所得心所依止的善業?法達法師說他誦讀《法華經》叁千部。後來六祖大師對他開示說,《法華經》的重點是發明佛陀出世的本懷,使衆生悟入佛的知見。六祖大師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若依止迷惑向外攀緣的有所得心讀誦《法華經》,則被《法華經》的文字所轉,因爲你把讀誦《法華經》當作一種功德善業想,所以雖讀誦叁千部,全被文字所轉,非常可惜。如果明白《法華經》的真實義是爲回歸本性,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法的修學,無不是爲使有所得的我愛執心,回歸到清淨本性,如此而已,並沒有真實的法可得,如是讀誦《法華經》便能「轉法華」,把《法華經》的文字般若轉成內心的觀照般若。法達法師聽聞六祖大師的開示,他開悟後講出內心的意境,祈求善知識的印證,他說:「誦經叁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甯歇衆生狂。羊鹿牛權說,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這首偈頌是說,自己過去誦經是依止有所得心,遇到曹溪六祖…
《佛遺教經講記 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