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師的開示後,現在有所得的心已平靜下來;原來修學佛法是要明白佛陀的智慧,不是硬修硬沖就能成就出世的功德,而是要明白道理,要明白什麼道理呢?「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原來讀誦《法華經》的這念明了心,跟十方諸佛的心並沒有差別,只是因一時的顛倒迷惑而成凡夫心,所以應該透過誦經的觀照,把顛倒迷惑心帶回家,恢複本來的面目。
這段經文是講畢竟功德,前面的修行法要是少欲、知足、遠離愦鬧、精進、不忘念、禅定、智慧,這些法要都是有所對治,如少欲知足對治貪煩惱,精進對治懈怠,禅定對治散亂,智慧對治顛倒,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能對治的是心,所對治的也是心,最後回歸到我們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心真如,無有少法可得,作如是觀照修學,方能趨向無上菩提。這段經文的畢竟功德,能提升前面的七種功德,使有所得心提升至無所得的真如本性。
甲叁、流通分
○ 流通分分四 乙一、勸修流通,乙二、證決流通,乙叁、斷疑流通,乙四、囑付流通
乙一、勸修流通
這段勸修流通是佛陀在講完前面的世間、出世間法要後,勸勉我們應如法的精進修行。這分成叁段,第一段是總標。
汝等比丘,于諸功德,常當一心,舍諸放逸,如離怨賊。
釋義 佛陀告訴弟子們,對于前面的世間與出世間功德,這二中功德都包括戒定慧,即使修學世間善法,也沒有離開戒定慧,能對治的是戒定慧,所對治的是煩惱跟罪業,因有深淺的不同,而安立爲世間法要跟出世間法要。譬如從止觀的角度來說,世間法要止觀的主題是偏重在業果,出世間法要止觀的主題則是偏重在無常、無我的空性觀察,所以能對治的法要都是戒定慧,所對治的都是惑業苦,但從深淺的角度,開出世間功德與出世間功德。我們對于這麼多的功德,應該如何修學呢?「常當一心,舍諸放逸。」蕅益大師解釋「常當一心」是安住在真如門。修學時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重要觀念,雖然是以戒定慧對治心中的惑業苦,但自己一定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心中所累積的貪瞋癡煩惱及殺盜淫妄的罪業,不是本來就有的,我們本來沒有這些煩惱跟罪業,這是在啓動生命流轉,造業以後才召感的,也就是說,它是後來才有的,這個觀念非常重要。講到人的本性,儒家思想有認爲「人性本善」,也有認爲「人性本惡」,佛法則認爲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人的本性是清淨,非善非惡的,但心可以變成善,也可以變成惡。所以這段經文「常當一心」,勸勉我們要安住在一心真如的體性上來修學,知道煩惱與罪業是因緣所生法,它是可以被消滅的,這是安住在真如門,也就是根本法門。
從個體生命來說,「舍諸放逸,如離怨賊。」我們除了從理體上的真如,來觀察生滅的因緣,我們也應該同意,在無量的流轉中,我們也曾經生起許多虛妄的煩惱,造了衆多虛妄的罪業,召感許多老病死的痛苦,這些都是要對治的。所以從個體的生命來說,我們應該要承認現在的自己偏離了本性,所以應該「舍諸放逸,如離怨賊。」
以上經文告訴我們在修學種種功德時,一方面安住在真如,一方面要生起對生滅的對治,這樣才能理事圓融。以上是總標,下一段是別明,詳細開展出「常當一心,舍諸放逸」的種種方法。
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于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爲空死,後致有悔。
消文 這段經文說明修學的內涵,主要有二段,第一段先對法的贊歎:「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佛陀臨滅度時,勸勉弟子們皈依法,所以先對法有所贊歎。佛陀一生所宣說的法要,給予衆生的功德利益是究竟圓滿,沒有欠缺的。也就是說,只要如法修學,你想求世間功德,就能得到世間功德;若想求出世間涅槃,也能成就出世間涅槃。不論你今天是追求現世安樂,或追求究竟安樂,佛法都具足這些安樂的法門,你不用再學習其它的宗教或學問,因爲佛法基本上是具足五乘功德,只要依教奉行皆可成就。所以佛陀勸勉我們「汝等但當,勤而行之。」只要老實的根據法要修學,功德自然出現,不必再追求其它法門。
我們應該怎樣修學呢?以下正式說明修學法要,當中有叁小段,先看第一小段:
「若于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若想成就功德,首先要選擇處所,若在擾亂處所,不可能成就功德。哪些處所適合修學呢?或在山林道場,遠離愦鬧;或在空曠水邊;或在陰涼的樹下。總而言之,就是要「閑處靜室」,閑處是空閑無事,想要成就內心的戒定慧,若事情太多,把精神體力都耗損在處理事情上,那就沒有心力修習止觀了。所以自己若是有煩惱業力的初學者,想要成就戒定慧,一定要減少雜務,保存精神體力,因爲修學時有精神體力才能有成就。其次,要處于靜室,靜室是寂靜而不吵鬧的處所,若有太多聲音的幹擾,對初學者是一個很大的障礙。這裏的經文是說,凡夫都是夾帶煩惱而修學,煩惱有時活動,有時不活動,當煩惱活動時,我們不可能修學,如起瞋心時,根本沒辦法打坐。所以剛開始修學時,要遠離汙染的因緣,煩惱雖還存在,但它處于「眠」的狀態,若不驚動它,煩惱就不會活動。所以初修學時,閑處靜室,不要刺激煩惱,在心平氣和之下修學佛法。以前忏公師父在齋戒學會開示,一個人甯可在山中睡覺,也不要在都市辦道。這句話有道理,因都市的色聲香味觸法境界誘惑多,若再刺激貪欲、瞋恚,單是要調伏煩惱,就已沒有時間修習戒定慧了,若在山中睡覺,總是有睡醒的一天。所以初修學者雖都有煩惱,但不要碰觸刺激它,在心平氣和時,趕緊拜忏、念佛、修四念處。開始時雖煩惱勢力強大,戒定慧力量薄弱,但這沒關系,不要去刺激煩惱,趕緊集中精神體力在修學法要上。所以初修學時,「閑處靜室」非常重要,故要找一阿蘭若來修行。
「念所受法,勿令忘失。」這是不斷的憶念所領納的法門,使這法門在心中專一相續的運作,而不會忘失。這裏的重點是在于專一相續,佛在前面說:「小水長流,則能穿石。」如此柔軟細小的水滴,憑什麼能穿破石頭呢?它所依憑的就是專一相續,水滴的每一滴都落在同一點上,而且不間斷。所以諸位想要成就功德,絕不可以說今天持大悲咒,明天持往生咒,後天念觀世音菩薩,這樣不可能有成就。也就是說,每一個法門都很殊勝,但對所修的法要應專一相續,「念所受法,勿令忘失。」這是成敗的重要關鍵。
「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爲空死,後致有悔。」有情衆生心會「常者生厭」,對于某一法門修習久後,特別是出家已久的老參,常會有懈怠的情況,這時要自己勉勵自己,思惟死亡無常。我們內心若思惟法要,漸漸與法相應時,就能成就很多的善業,善業帶來花報,雖然正式的果報在來世,但今生就會出現一些安樂的果報,若稍不注意,則容易墮入對現前安樂果報的執著,自己所修的根本法門也隨之忘失。這時就要思惟,死亡總有一天會到來,當死亡來臨時,現在的美好果報,如財富、名聞利養、可愛眷屬等,全都會被死亡所破壞,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如是透過對死亡的觀察,就會從對境界的執取中解脫出來,而安住于內心的法要。我們修學的障礙,在于太重視眼前的果報,太重視一時的得失、一時人事因緣的美妙境界。其實佛法認爲果報不重要,重要的是因地,也就是心與果報接觸時所創造的業力,但是我們往往忽略因地,甯可不擇手段追求今生的安樂。要如何對治這種顛倒呢?思惟無常,今生所追求的安樂,死亡來臨時全都被破壞,而所造的業力卻會影響來生的安樂與痛苦,所以透過對死亡的觀察,使我們了解什麼只是暫時的因緣,什麼事情會對我們産生比較久遠的影響。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思惟死亡可以幫助我們從顛倒中醒悟過來,知道有些事情只是暫時的因緣,而拜忏、誦經、念佛才是長久安樂的因地,要緊的是爭千秋,不是爭一時。以上是勸修對治,佛陀在臨滅度時勸勉所有弟子,修學時要注意:①選擇處所。②念所受法。③思惟無常。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消文 在這一段經文,佛陀對叁寶的皈依中,佛與法之間相互的關系,作了說明。「我如良醫」,佛陀在衆生的修行過程中,扮演醫生的角色,佛陀所宣說的世間、出世間法要是藥物,顛倒的衆生有如病人,病人如果不吃治病的藥物,這並非醫生的過失。又譬喻說,迷惑的衆生沒有正見,完全憑著感覺做事,佛陀指引衆生離苦得樂之道,若衆生不依此正道而行,遭受痛苦時,這也不是導師的過失。
釋義 這段經文是在說明一個觀念,佛法是重視身、口、意的實踐,佛法絕沒有「你相信我就得永生」的思想,如果整天跟在佛陀身邊,卻不如法修行,仍要墮落。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跟隨佛陀出家,身爲佛陀弟子,經常親近佛陀的六親比丘中,有叁個墮叁惡道。一個人若要墮落,想跳火坑,誰也沒辦法救他。這段經文說明,我們所真實皈依的是法,這是佛法殊勝的地方。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服藥,當然這藥必須是醫生所開的藥方,所以真正能治好病的是如法的修學。換句話說,修學佛法與佛陀是否在世無關,即使生于佛世,若不如法修學仍要墮落。雖生于未見過佛陀的末法時代,若能遵循佛陀的遺教,如法修學,仍能成就種種功德。
《佛遺教經講記 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