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講記(十二)
淨界法師主講
乙二、證決流通
流通分共有四科,前面一科是勸修流通,這一科是證決流通。
「證」是指佛陀所親證的真理,佛陀以這真理來決斷衆生的疑惑。也就是說,佛陀所宣說的法要,都是佛陀已親證,都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是存在于宇宙間的真實道理,佛陀就以這真理來決斷衆生的疑惑,稱爲證決流通。這分爲叁段,第一段是佛陀慈悲心的方便征問。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問之;勿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叁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衆無疑故。
消文 佛陀在講完勸修以後,告訴弟子們,假如對「苦集滅道」四聖谛的真理有所疑惑,應該在這時趕快提問,不能有任何的懷疑。古德的注解說,佛陀教法的根本思想是「因緣觀」,認爲生命的痛苦與快樂有一定的因緣,換句話說,無論修學什麼宗派,若不承認生命是由因緣所生,此人已不是佛弟子,因爲「因緣觀」是成爲佛弟子的重要指標。這「因緣所生法」是正因緣論思想,破除了外道的「邪因緣論」及凡夫的「無因緣論」。「因緣所生法」開展出四聖谛法門,佛法認爲生命有二種選擇:
第一雜染緣起:這是「苦集」二谛。若放縱欲望則累積煩惱跟業力,這是集谛,由集谛的因緣自然召感地獄、惡鬼、畜生的痛苦果報,果報是由自己的業力所召感,不是由上帝或別人所決定。所以果報是自己的選擇,當心與境界接觸時,選擇放縱欲望的方式,不斷增長內心的貪、瞋煩惱,累積殺盜淫妄的罪業,生命就會召感地獄、惡鬼、畜生的痛苦,這是苦集的流轉門。
第二清淨緣起:這是「滅道」二谛。當心跟境界接觸時,心安住于正道,透過戒定慧之道以克製用種種的理論來疏導自己的欲望,使生命趨向涅槃的安樂,這是滅道的還滅門。
佛法認爲在生命的流轉中,我們有這兩種選擇,一是放縱欲望,一是隨順真理,這兩種選擇構成四聖谛的流轉門與還滅門。以上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佛法種種的理論思想與修學,都是四聖谛所開展出來,所以若對四聖谛有所懷疑,則對一切佛法都會懷疑;若深信四聖谛法,則對一切佛法都會深信。所以佛陀在臨滅度時,以四聖谛法做代表,告訴弟子門,若對四聖谛仍有懷疑,要趕快詢問以斷絕疑惑,因爲這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佛陀提出這個問題後,「爾時世尊如是叁唱,人無問者。」佛陀問了叁次,大家都保持默然,因爲「衆無疑故」,大衆對四聖谛的道理是深信不疑。
釋義 一切的聖賢都是觀察四聖谛而成就的。基本上一個人在修學聖道時,一定要先「知苦」,明白生命是痛苦,如果認爲生命是快樂,就不可能修學佛法,因爲自己根本不想改造生命。因爲生命充滿了不圓滿,所以必須對生命加以調整改造;故首先要知道生命是痛苦的,它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痛苦又是怎麼生起的呢?是心中的煩惱與業力所召感,所以應該對自己的思想行爲有所調整,因爲它是召感痛苦的根源。若要滅除心中的煩惱與罪業則要修道,這是透過戒定慧之道,對治心中的煩惱與業力,最後的目標則是趨向涅槃。這樣的修學次第,大衆都深信不疑,這是成爲佛弟子的最低標准,也就是說,起碼要知道什麼因緣造成流轉的痛苦,什麼因緣造成還滅的安樂。
時阿耨樓馱,觀察衆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
消文 這段是弟子的如實回答。這時在所有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耨樓馱尊者,他以天眼觀察與會大衆內心的相貌,他代表大衆回答佛陀說,在宇宙中,「月可令熱」,月亮是太陰,它的體性是冷性,即使冷性的東西也可使它變熱;「日可令冷」,日是太陽,它的體性是熱性,即使熱性的東西也可使它變冷。即使如此,佛陀所宣說宇宙人生的四聖谛真理,也是不能改變的。
釋義 唯識學的修唯識觀,它如何引導我們觀察生命的相貌呢?它是以叁種相貌來觀察人生:
(一)依他起性:宇宙人生有些法的存在是因緣所生,如我們現前的色身,它的確是由業力所變現,不能說它沒有,雖然生滅無常,但它有存在的一定時間與空間,這種有稱爲「因緣有」,或稱爲「依他起性有」。雖然這種有只是暫時的存在,但我們應該承認依他起性的存在,這是不能消滅的,若消滅依他起性的因果法則,則變成斷滅見。這是觀察一切法有依他起性,相信人生的確有痛苦的果報,有快樂的果報;有些人貌相莊嚴,有些人貌相醜陋;有些人高貴,有些人貧賤,這些的差別都有它存在的因緣,這是依他起性。
(二)徧計所執性:我們跟因緣法接觸時,內心起顛倒,捏造出許多妄想,譬如我們由于過去的業力,創造了今生的身心世界,這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的生滅,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但我們一直認爲生命體的背後有一個自我,小時候的我跟長大後的我是一樣,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是一樣,這個「我」就是「徧計所執」,這個「我」是我們所捏造出來的,有如「龜毛兔角」,烏龜本來就沒有毛,龜毛是我們所想象出來的;同樣的,兔角也是我們所捏造出來的,這樣的我是佛法所要駁斥的。譬如這個人對你做了一個表情,你可能認爲他對你不懷好意,其實這個表情只是一個依他起性,你內心對這樣的表情,安立爲「不懷好意」的名言,這就是徧計所執有,這也是衆生最嚴重的問題。我們這念心與境界接觸時,禅宗說「那樣就是那樣」,但當我們看到「那樣」時,卻安立很多錯誤的名言,這名言就是徧計所執有,佛法修我空觀、法空觀,目的就是在破除徧計所執有。諸位要注意,修我空觀、法空觀不能破壞依他起性,若破壞依他起性即是斷滅見。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的依他起性,在修空觀時是不能破壞的,空觀所要破壞的是徧計所執性,這是自己的妄想所捏造出來的。
(叁)圓成實性:這是宇宙間的真理。如業果道理、空性道理、真如道理等,這些是不隨時空而改變的,無論在天上、人間,這些道理放諸四海皆准。
經文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因緣所生法隨時都會變化,月亮由于不同業力會變熱,太陽也會因不同的業力而變冷,這些因緣所生法會隨業力而變化,但「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陀所宣說四聖谛的真理,不隨任何時空因緣而改變,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亦複如是,這跟佛是否住世無關,所以佛弟子們對真理的深信不疑。以上一段是弟子們回答前面佛陀的征問,以下一段是總結,說明心心相應,法法道同。
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世尊!是諸比丘,于四谛中,決定無疑。
消文 佛陀宣佛說苦谛,叁界的果報本質上皆是痛苦的,這裏的苦谛,偏重無常,因爲地獄、餓鬼、畜生的苦不能普遍叁界,所以佛陀說苦谛的真實義是偏重在無常,無常故苦,因不安穩性故。這種無常的苦,不可能有任何因緣使它變成快樂。除非離開叁界,否則即使積集再大的善業,只要是在叁界得果報,都不可能得到安穩的快樂,因爲叁界的本質是無常是痛苦,這是無法改變的。
「集真是因,更無異因。」痛苦的根源來自于內心的煩惱跟罪業,煩惱包括貪煩惱及我見的顛倒,業力包含善業、惡業、無記業。佛法認爲業力是親因緣,心中的愛取煩惱是增上緣,臨命終時起善念或惡念,這心念對業力的刺激會造成果報的差別,所以愛取煩惱是助緣,業力是親因緣,煩惱跟業力都是召感痛苦的因。
「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消滅痛苦的前提是因地先消滅,不滅除煩惱業力的因地,痛苦的果報不可能改變。「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消滅痛苦之道就是戒定慧,再也沒有其它道路可消滅痛苦。
佛陀如是宣說四聖谛道理,弟子們如實的理解,「是諸比丘,于四谛中,決定無疑。」弟子們對佛陀所宣說宇宙人生流轉、還滅的真理,深信不疑。
釋義 這裏的四聖谛講到因緣法,「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規則運轉,沒有人能控製生命。從因緣所生法來看「加持」這件事,我們總希望有佛陀在世,他能加持我們,賜給我們一些神通叁昧,其實…
《佛遺教經講記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