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十二▪P3

  ..續本文上一頁」這裏是贊歎依言真如的殊勝。以上破除了修學佛法時,自利利他方面的疑惑。

  

丙叁、重說有爲無常相勸修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

  

釋義 佛陀勸勉我們:「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無常主要是指死亡,死亡來臨時,生命就會起很大的變化。我們讀流通分,感受到佛陀一再強調生命的無常。蕅益大師在《靈峯宗論》上說,佛弟子們都知道生命是痛苦的,也知道修習佛法能離苦得樂;大家雖然都知道這道理,但卻不願把寶貴的精神體力用在修學佛法上,這矛盾是怎麼産生的呢?主要原因就是眼前活計放不下,有如螞蟻明知暴風雨即將來臨,但對眼前的糖果就是放不下。這要如何對治呢?思惟無常,思惟眼前的快樂,「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眼前的快樂不久住,並不能作爲皈依處,若以爲這是真實,臨命終時必定後悔。所以觀察死亡無常,有助于對治眼前安樂的執取。如是對治外境的執取,有助于自己安住在內心的法要上。所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上诠顯世間的無常觀,下一段說明修學無常觀所成就的利益。

  

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堅牢者。

  

消文 透過對無常的觀察,破除我們心中的顛倒。衆生最嚴重的顛倒就是常見,將眼前的利益得失看得太重,這就是癡。如何對治呢?觀察世間是生滅變化,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因緣。以上說明修習無常觀的利益,下一段是引證勸修,佛陀以自證的功德來作勸修。

  

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舍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爲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消文 佛陀說,我自己如實修學四聖谛,已經成就寂滅之道,解脫生死苦海,猶如一個人已棄除邪惡的病痛。一切病痛的根源是色身,觀察色身的方法有二:

  

(一)罪惡之物:「罪惡之物,假名爲身。」對眼前活計的貪愛中,我們雖也貪愛名聞利養,但最貪愛的還是自己的果報色身。色身基本上是罪惡所召感,它不是無漏善業,而是有漏的業力所召感。

  

(二)苦惱之物:色身「沒在老病死大海」,身是苦本,所有的老病死都依止色身而有。

  

色身是罪惡之物,苦惱之物,一位有智慧者滅除有漏色身,成就清淨法身,有如殺了怨賊,誰不歡喜呢?

  

釋義 一個人臨命終時,從淨土的角度,若有臨終的正念,心不貪念,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則能跟彌陀感應道交。這關鍵點在于對眼前色身是否放得下,也就是說,生命是不斷的流轉變化,在臨命終時,衣服若已破舊,就應脫下換穿新衣服。但有些人不想放下破舊衣服,自己雖不想脫掉,最終仍得脫掉舊衣服,結果對自己産生障礙。所以佛陀勸勉我們,平時要常觀察色身是「應舍之身」,一位智慧者,應該把色身當作暫時之物,而且是罪惡之物,苦惱之物。以上的道理都是佛陀所親證,他已親自做到這道理,所以佛陀感到慶幸與歡喜。

  

乙四、囑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消文 這段是佛陀勸勉我們要斷除苦集二谛的流轉。佛陀召告弟子們:「常當一心」,應該安住在真如一心中,修學種種戒定慧的方便。爲什麼呢?因爲一切世間的果報,包括「動不動法」,「動法」是指欲界的果報,「不動法」是色界、無色界的果報,叁界的果報都是敗壞不安之相,都是苦惱不安穩,皆不是我們真正的長久皈依處。

  

等且止,勿得複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消文 佛陀勸勉弟子們「勿得複語」,蕅益大師解釋「勿得複語」是指道谛,由道谛而消滅身口意叁業的擾動。「時將欲過,我欲滅度。」由消滅擾動而進入寂靜安樂的涅槃。「是我最後之所教誨」,這是佛陀對弟子們最重要、最殊勝的教誨。

  

釋義 這裏的流通分,我們從經文上的學習,感受到佛陀一方面對四聖谛法義的贊歎,所謂「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另一方面,佛陀也說明「依法」與「依人」之間的關系。依法與依人之間的差異,由讀《六祖壇經》中,可看出一些消息。六祖大師過去是個柴夫,他砍柴後把木材送去給客人,剛巧客人正讀誦《金剛經》,他聽聞「應無所住,而生起心。」六祖即略有領悟,客人又鼓勵他親近五祖弘忍大師,經大師的開導,六祖大師開悟而明心見性,但五祖認爲六祖的福德因緣尚未具足,不論自利或利他,皆需要一段時間的沈潛修練,于是命六祖離開僧團去好好用功,並在深夜時送六祖到山門外,臨走前的時候六祖還有點依依不舍,因爲原來是善知識引導,現在離開善知識,不知道何去何從,有點失落感,五祖大師說:「迷者師度,悟者自度。」過去這念心迷惑顛倒,不知生命的真理,完全跟著感覺走,則必須依人又依法,因爲法要在善知識的心中,剛開始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這時「人」扮演重要角色,因爲法要在善知識心中,所以迷惑顛倒時,依人又依法,故「迷時師度」。但「悟時自度」,當明了道理,後面的道路就要靠自己行走,善知識只是做一些鼓勵,做一些對治,所扮演的是次要的角色。本經的流通分也明顯含有這種涵義,即使佛陀已滅度,但我們依止佛陀的教法如實的修學,也能得到佛陀住世時,那種相應的功德,因爲「因緣所生法」的真理不是佛陀所創造,而是佛陀所發現,宇宙間本來就已存在的道理。「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遵循這個規則,自然就出現這種功德,這跟佛陀是否在世完全沒有關系。這裏的流通分是佛陀臨滅度時,對我們的教誨,勸勉我們依教奉行。

  

  

《佛遺教經講記 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