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 十二▪P3

  ..续本文上一页」这里是赞叹依言真如的殊胜。以上破除了修学佛法时,自利利他方面的疑惑。

  

丙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

  

释义 佛陀劝勉我们:「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无常主要是指死亡,死亡来临时,生命就会起很大的变化。我们读流通分,感受到佛陀一再强调生命的无常。蕅益大师在《灵峯宗论》上说,佛弟子们都知道生命是痛苦的,也知道修习佛法能离苦得乐;大家虽然都知道这道理,但却不愿把宝贵的精神体力用在修学佛法上,这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原因就是眼前活计放不下,有如蚂蚁明知暴风雨即将来临,但对眼前的糖果就是放不下。这要如何对治呢?思惟无常,思惟眼前的快乐,「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眼前的快乐不久住,并不能作为皈依处,若以为这是真实,临命终时必定后悔。所以观察死亡无常,有助于对治眼前安乐的执取。如是对治外境的执取,有助于自己安住在内心的法要上。所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上诠显世间的无常观,下一段说明修学无常观所成就的利益。

  

以智慧明,灭诸痴闇。世实危脆,无坚牢者。

  

消文 透过对无常的观察,破除我们心中的颠倒。众生最严重的颠倒就是常见,将眼前的利益得失看得太重,这就是痴。如何对治呢?观察世间是生灭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因缘。以上说明修习无常观的利益,下一段是引证劝修,佛陀以自证的功德来作劝修。

  

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消文 佛陀说,我自己如实修学四圣谛,已经成就寂灭之道,解脱生死苦海,犹如一个人已弃除邪恶的病痛。一切病痛的根源是色身,观察色身的方法有二:

  

(一)罪恶之物:「罪恶之物,假名为身。」对眼前活计的贪爱中,我们虽也贪爱名闻利养,但最贪爱的还是自己的果报色身。色身基本上是罪恶所召感,它不是无漏善业,而是有漏的业力所召感。

  

(二)苦恼之物:色身「没在老病死大海」,身是苦本,所有的老病死都依止色身而有。

  

色身是罪恶之物,苦恼之物,一位有智慧者灭除有漏色身,成就清净法身,有如杀了怨贼,谁不欢喜呢?

  

释义 一个人临命终时,从净土的角度,若有临终的正念,心不贪念,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则能跟弥陀感应道交。这关键点在于对眼前色身是否放得下,也就是说,生命是不断的流转变化,在临命终时,衣服若已破旧,就应脱下换穿新衣服。但有些人不想放下破旧衣服,自己虽不想脱掉,最终仍得脱掉旧衣服,结果对自己产生障碍。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平时要常观察色身是「应舍之身」,一位智慧者,应该把色身当作暂时之物,而且是罪恶之物,苦恼之物。以上的道理都是佛陀所亲证,他已亲自做到这道理,所以佛陀感到庆幸与欢喜。

  

乙四、嘱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消文 这段是佛陀劝勉我们要断除苦集二谛的流转。佛陀召告弟子们:「常当一心」,应该安住在真如一心中,修学种种戒定慧的方便。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世间的果报,包括「动不动法」,「动法」是指欲界的果报,「不动法」是色界、无色界的果报,三界的果报都是败坏不安之相,都是苦恼不安稳,皆不是我们真正的长久皈依处。

  

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消文 佛陀劝勉弟子们「勿得复语」,蕅益大师解释「勿得复语」是指道谛,由道谛而消灭身口意三业的扰动。「时将欲过,我欲灭度。」由消灭扰动而进入寂静安乐的涅槃。「是我最后之所教诲」,这是佛陀对弟子们最重要、最殊胜的教诲。

  

释义 这里的流通分,我们从经文上的学习,感受到佛陀一方面对四圣谛法义的赞叹,所谓「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另一方面,佛陀也说明「依法」与「依人」之间的关系。依法与依人之间的差异,由读《六祖坛经》中,可看出一些消息。六祖大师过去是个柴夫,他砍柴后把木材送去给客人,刚巧客人正读诵《金刚经》,他听闻「应无所住,而生起心。」六祖即略有领悟,客人又鼓励他亲近五祖弘忍大师,经大师的开导,六祖大师开悟而明心见性,但五祖认为六祖的福德因缘尚未具足,不论自利或利他,皆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潜修练,于是命六祖离开僧团去好好用功,并在深夜时送六祖到山门外,临走前的时候六祖还有点依依不舍,因为原来是善知识引导,现在离开善知识,不知道何去何从,有点失落感,五祖大师说:「迷者师度,悟者自度。」过去这念心迷惑颠倒,不知生命的真理,完全跟着感觉走,则必须依人又依法,因为法要在善知识的心中,刚开始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时「人」扮演重要角色,因为法要在善知识心中,所以迷惑颠倒时,依人又依法,故「迷时师度」。但「悟时自度」,当明了道理,后面的道路就要靠自己行走,善知识只是做一些鼓励,做一些对治,所扮演的是次要的角色。本经的流通分也明显含有这种涵义,即使佛陀已灭度,但我们依止佛陀的教法如实的修学,也能得到佛陀住世时,那种相应的功德,因为「因缘所生法」的真理不是佛陀所创造,而是佛陀所发现,宇宙间本来就已存在的道理。「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遵循这个规则,自然就出现这种功德,这跟佛陀是否在世完全没有关系。这里的流通分是佛陀临灭度时,对我们的教诲,劝勉我们依教奉行。

  

  

《佛遗教经讲记 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