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一卷

  

《灵峰宗论》导读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学人很高兴,这次有一个殊胜的因缘来跟大家共同地学习《灵峰宗论》的课程。

  《灵峰宗论》是蕅益大师一生当中在佛法的修学心得。在蕅祖灭度以后,由他的弟子把它编辑而成的。我们在研究这部论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研究这部论的一个目的。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龙树菩萨把我们一个佛弟子要成就佛法的功德大海他分成了两个次第。第一个次第就是信心,就是我们依止过去的善根去接触了三宝以后生起了一念清净的信心,那么由这个信心的支持,使令我们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就来到了三宝的功德大海当中。这个时候,在三宝的威德加持之下,持戒、修福,修福、持戒,在这样的不断的断恶修善当中,我们内心当中生起了一份的惭愧心,就是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内心当中开始有一个广大的理想、目标,我们的生命当中要去追求广大的圣道的功德,我要开始去消灭我内心的罪业。由于这个愿力的支持,也能够使令我们慢慢地、身口二业的罪业慢慢地减少,善业慢慢地增长。但是我们内心当中的境界还都是在一个有相的境界活动,内心还是有所得的境界。所以当我们这一念心受到有染污的境界去刺激的时候,我们的烦恼还是继续地活动,这个烦恼一次一次地去干扰我们的信心、去破坏我们的惭愧心。假设我们只是停留在这个时候,一直都不前进,时间久了,慢慢地,这个无明烦恼是熟境界,它终究会把我们的信心跟我们的惭愧心消灭掉。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失去了惭愧,失去了对三宝的信心,也就失去了一个皈依处,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堕落到一种大苦恼的境界。所以当我们具足了信心以后,我们应该要进一步地学习大乘经论,成就智慧的光明。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慢慢地觉悟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能够以这个空性的真理来调伏我们心中我执法执的颠倒。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方向会从前面的向外的执取变成一种向内的安住,就是内心当中有一种空性的广大的家庭来保护着我们的善根、保护着我们的惭愧心。这个时候我们的信心在般若的空性的加持保护之下,它也就能够慢慢地增长广大。所以我们讲“智为能度”,这个“度”就是解脱,由这个智慧的保护,使令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惭愧心能够解脱于烦恼的干扰,能不断地增长广大。就是我们的修学佛法有两个次第,一个信心、一个智慧。

  我们应该如何得到智慧呢?在《涅槃经》上说,这当中有四个因缘:第一个、亲近善知识,第二个、听闻正法,第三个、如理思惟,第四个、法随法行。这四个当中,要以密教的说法,最根本的就是亲近善知识,因为你依止不同的善知识,也就会有不同的知见、就会带动不同的修行、招感不同的果报。所以在一个初学者,建立一个圆满的正见,这件事情的确是非常地需要。那么在我们现在所谓的末法时代,正法的力量薄弱,邪法的力量炽盛。在佛教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说各话,也不知道谁是对、谁是错。那么就在这个混乱黑暗的时代当中,我们依止一个有修有证、具足圆满正见的古德,依止他的教法来修行,我们能够在黑暗当中开创一条清净光明的道路,这件事情的确是太重要。所以我们这次就以《灵峰宗论》来研究蕅益大师一生的思想跟他的修行内涵。希望在末法时代能够帮我们抉择出一条真正圆满的菩提道路。所以我们依止这个宗旨很真诚地来学习《灵峰宗论》的课程。

  现在我们请打开讲义。

  《灵峰宗论导读》。将述此义,大分为三。我们要叙述本论的要义,基本上分成三科。甲一、前言,应有的认识;甲二、正文,是正式的内容;甲三、结示劝修。

  先看第一科、前言。前言分三科:乙一、解释论题,解释本论的标题,就是“灵峰宗论”四个字;乙二、论主略史,我们对蕅益大师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乙三、主要教义,这一科是介绍本论的大纲以及整个修学宗旨。这三科都是属于前言的部分,就是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认识。

  正文分五科:乙一、发心篇第一,乙二、正见篇第二,乙三、持戒篇第三,乙四、止观篇第四,乙五、净土篇第五。第一科的发心篇是告诉我们如何地来确立我们修行的目标,说明发心的重要性乃至于如何地真正发心,这是第一个,目标的确认。有了目标以后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修学正见,就是明白生命染净的缘起,对于整个生命的真实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第二个正见篇。有这个正见以后应该要付诸身、口、意的实践,就是修行。修行开出来是三科。持戒,持戒篇主要是对治身、口的罪业,由持戒的因缘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是对治身、口的罪业。止观和净土这两篇可以说是对治意业的烦恼,可以说是“自净其意”。不过,止观是偏重在圣道门,净土是偏重在净土门。这就是发心、正见、修行这三个大科。这三个大科我们过去在讲《佛法概要》也讲过了,不过呢,这个地方的发心、正见、修行跟前面的《佛法概要》还不完全一样。前面的《佛法概要》可以说是大小乘藏通别圆四教并谈;这个地方的发心、正见、持戒、止观、净土完全是蕅祖的以一种天台圆教的思想,以一个圆满的思想来开显发心、正见乃至于如何地持戒、修止观跟净土,蕅益大师是把这五科认为是密不可分的,当这五科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呢,它是一种同时具足的操作。比如说,持戒跟止观是分不开的,持戒跟念佛也是分不开的,它完全是以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这种华严经的境界,以一种圆教的根本思想来发展修行的内涵。所以,根据这种法门来操作,功德自然是更圆满,使令我们成就大乘的圆顿种姓。所以,我们在讲《灵峰宗论》的这五科,完全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枝枝叶叶的权教法门完全不提,完全讲蕅益大师他的内心的真实本怀、圆教的根本思想。所以这个地方跟《佛法概要》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个就是我们以蕅益大师的思想来发明这五科的内涵。

  看甲三、结劝。结劝分两科,乙一、结示法要,我们最后以一篇蕅祖的论文来总结前面的内容;最后乙二、举颂劝修,我们举出两篇蕅益大师的偈颂来跟大家互相勉励。

  这个就是我们研究《灵峰宗论》,我们就分成这么一个大科的情况。

  好,接下来我们看第一科,甲一、前言。前言的第一科、解释论题,我们解释本论的标题灵峰宗论。灵峰宗论我们分成两科,先别释,再合释,先把它分开来,把灵峰和宗论分开来,然后再把它合起来。

  先看灵峰:

  “灵峰”,地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县西湖上,介于桃园岭及秦亭山间,上有灵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游迹所罕及,大师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

  灵峰是一个山的名称,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是一个山,山名。它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杭州县西湖之上,介于桃园岭跟秦亭山这两个山的中间,有一个叫灵峰山,就是以这个山的名称来安立这部论的名称。为什么以这个山的名称来安立这部论呢?这以下说明它的理由:上有灵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游迹所罕及,大师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灵峰山上面有灵峰寺,寺外面的环境呢——竹木清幽,山石林立——山的前面种了很多的竹子,看起来清净幽雅。不但是有竹子,还有各式各样的大石头,就像树木一样,石头林立。因为这个山非常偏远,一般的游客很少能够到达。大师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年谱,会感觉到蕅益大师一生当中,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五十七岁往生,时间也不是很多,三十几年的时间,这一生当中,他老人家可以说是一心行道。蕅祖在五十五岁的后半年到五十七岁往生这两年多,都一直住在灵峰寺,一直没有下来。所以,晚年居在此方,所以为了纪念他的关系,就以这个寺或者山的名称来纪念他。我们中国佛教经常以一种尊称,比如说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开宗立教,我们有时称为天台大师,天台大师就讲智者大师了,或者讲云栖大师,莲池大师在云栖寺做方丈,就是以这个地的名称来纪念祖师。蕅益大师也是这样,以这个地方的名称来纪念他,所以安立做灵峰,灵峰就是表示蕅益大师的意思。

  再看宗论。

  宗论——凡论藏有二种,专释一经者曰“释经论”;概宗十二部经,自成名句文者曰“宗经论”。此中言“宗论”者,即“宗经论”之略名也。

  经,当然是佛说的了。佛陀说经,菩萨造论。菩萨为了解释经典就造了很多的轮。论,我们一般分为两类。一个,专释一经者曰“释经”,它是专门地解释某一部经,比如说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它专门解释《大般若经》,所以这叫释经论,它是扣着一部经的经文来破字、解句、消文、释义,这叫释经论。第二种是概宗十二部经,自成名句文者曰“宗经论”。第二种是概,这个(既/木)是古字的概,现在下面那个木头的木字是拿到左边来,就是它是总括整个十二部经的要义。就是你把整个大小乘的经典融会贯通以后,你自己用自己的名句文、用你心中的名言把它表达出来、重新地组合,这个叫作宗经论,这个是综合性的。比如说《大乘起信论》就是马鸣菩萨研究大小乘的经论,抉择出一条使令我们对大乘的佛法僧三宝跟大乘的真如生起信心的一个方法,这个就是属于综合性的,叫宗经论。此中言“宗论”者,即“宗经论”之略名也。所以,这个宗论就是宗经论,就表示这一部论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它是综合性的,不是就着某一部经来讨论的,那么这个就叫作宗论。

  那么现在呢,前面是把它分开来,现在是把它合起来。

  “灵峰宗论”——本论乃集大师生平开示之语录及修学经历所成之文集,师示寂后,由门下弟子…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