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一卷

  

《靈峰宗論》導讀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學人很高興,這次有一個殊勝的因緣來跟大家共同地學習《靈峰宗論》的課程。

  《靈峰宗論》是蕅益大師一生當中在佛法的修學心得。在蕅祖滅度以後,由他的弟子把它編輯而成的。我們在研究這部論之前,我們先說明一下研究這部論的一個目的。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龍樹菩薩把我們一個佛弟子要成就佛法的功德大海他分成了兩個次第。第一個次第就是信心,就是我們依止過去的善根去接觸了叁寶以後生起了一念清淨的信心,那麼由這個信心的支持,使令我們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就來到了叁寶的功德大海當中。這個時候,在叁寶的威德加持之下,持戒、修福,修福、持戒,在這樣的不斷的斷惡修善當中,我們內心當中生起了一份的慚愧心,就是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我們內心當中開始有一個廣大的理想、目標,我們的生命當中要去追求廣大的聖道的功德,我要開始去消滅我內心的罪業。由于這個願力的支持,也能夠使令我們慢慢地、身口二業的罪業慢慢地減少,善業慢慢地增長。但是我們內心當中的境界還都是在一個有相的境界活動,內心還是有所得的境界。所以當我們這一念心受到有染汙的境界去刺激的時候,我們的煩惱還是繼續地活動,這個煩惱一次一次地去幹擾我們的信心、去破壞我們的慚愧心。假設我們只是停留在這個時候,一直都不前進,時間久了,慢慢地,這個無明煩惱是熟境界,它終究會把我們的信心跟我們的慚愧心消滅掉。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失去了慚愧,失去了對叁寶的信心,也就失去了一個皈依處,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墮落到一種大苦惱的境界。所以當我們具足了信心以後,我們應該要進一步地學習大乘經論,成就智慧的光明。我們從經論上的學習,慢慢地覺悟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能夠以這個空性的真理來調伏我們心中我執法執的顛倒。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方向會從前面的向外的執取變成一種向內的安住,就是內心當中有一種空性的廣大的家庭來保護著我們的善根、保護著我們的慚愧心。這個時候我們的信心在般若的空性的加持保護之下,它也就能夠慢慢地增長廣大。所以我們講“智爲能度”,這個“度”就是解脫,由這個智慧的保護,使令我們的信心、我們的慚愧心能夠解脫于煩惱的幹擾,能不斷地增長廣大。就是我們的修學佛法有兩個次第,一個信心、一個智慧。

  我們應該如何得到智慧呢?在《涅槃經》上說,這當中有四個因緣:第一個、親近善知識,第二個、聽聞正法,第叁個、如理思惟,第四個、法隨法行。這四個當中,要以密教的說法,最根本的就是親近善知識,因爲你依止不同的善知識,也就會有不同的知見、就會帶動不同的修行、招感不同的果報。所以在一個初學者,建立一個圓滿的正見,這件事情的確是非常地需要。那麼在我們現在所謂的末法時代,正法的力量薄弱,邪法的力量熾盛。在佛教界,可以說是衆說紛纭,各說各話,也不知道誰是對、誰是錯。那麼就在這個混亂黑暗的時代當中,我們依止一個有修有證、具足圓滿正見的古德,依止他的教法來修行,我們能夠在黑暗當中開創一條清淨光明的道路,這件事情的確是太重要。所以我們這次就以《靈峰宗論》來研究蕅益大師一生的思想跟他的修行內涵。希望在末法時代能夠幫我們抉擇出一條真正圓滿的菩提道路。所以我們依止這個宗旨很真誠地來學習《靈峰宗論》的課程。

  現在我們請打開講義。

  《靈峰宗論導讀》。將述此義,大分爲叁。我們要敘述本論的要義,基本上分成叁科。甲一、前言,應有的認識;甲二、正文,是正式的內容;甲叁、結示勸修。

  先看第一科、前言。前言分叁科:乙一、解釋論題,解釋本論的標題,就是“靈峰宗論”四個字;乙二、論主略史,我們對蕅益大師的生平事迹做一個簡略的介紹;乙叁、主要教義,這一科是介紹本論的大綱以及整個修學宗旨。這叁科都是屬于前言的部分,就是我們在研究正文之前我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的認識。

  正文分五科:乙一、發心篇第一,乙二、正見篇第二,乙叁、持戒篇第叁,乙四、止觀篇第四,乙五、淨土篇第五。第一科的發心篇是告訴我們如何地來確立我們修行的目標,說明發心的重要性乃至于如何地真正發心,這是第一個,目標的確認。有了目標以後是不夠的,應該進一步——修學正見,就是明白生命染淨的緣起,對于整個生命的真實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第二個正見篇。有這個正見以後應該要付諸身、口、意的實踐,就是修行。修行開出來是叁科。持戒,持戒篇主要是對治身、口的罪業,由持戒的因緣達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個是對治身、口的罪業。止觀和淨土這兩篇可以說是對治意業的煩惱,可以說是“自淨其意”。不過,止觀是偏重在聖道門,淨土是偏重在淨土門。這就是發心、正見、修行這叁個大科。這叁個大科我們過去在講《佛法概要》也講過了,不過呢,這個地方的發心、正見、修行跟前面的《佛法概要》還不完全一樣。前面的《佛法概要》可以說是大小乘藏通別圓四教並談;這個地方的發心、正見、持戒、止觀、淨土完全是蕅祖的以一種天臺圓教的思想,以一個圓滿的思想來開顯發心、正見乃至于如何地持戒、修止觀跟淨土,蕅益大師是把這五科認爲是密不可分的,當這五科把它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呢,它是一種同時具足的操作。比如說,持戒跟止觀是分不開的,持戒跟念佛也是分不開的,它完全是以 “一爲無量、無量爲一”的這種華嚴經的境界,以一種圓教的根本思想來發展修行的內涵。所以,根據這種法門來操作,功德自然是更圓滿,使令我們成就大乘的圓頓種姓。所以,我們在講《靈峰宗論》的這五科,完全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枝枝葉葉的權教法門完全不提,完全講蕅益大師他的內心的真實本懷、圓教的根本思想。所以這個地方跟《佛法概要》是不完全一樣的。這個就是我們以蕅益大師的思想來發明這五科的內涵。

  看甲叁、結勸。結勸分兩科,乙一、結示法要,我們最後以一篇蕅祖的論文來總結前面的內容;最後乙二、舉頌勸修,我們舉出兩篇蕅益大師的偈頌來跟大家互相勉勵。

  這個就是我們研究《靈峰宗論》,我們就分成這麼一個大科的情況。

  好,接下來我們看第一科,甲一、前言。前言的第一科、解釋論題,我們解釋本論的標題靈峰宗論。靈峰宗論我們分成兩科,先別釋,再合釋,先把它分開來,把靈峰和宗論分開來,然後再把它合起來。

  先看靈峰:

  “靈峰”,地名,位于浙江省杭州縣西湖上,介于桃園嶺及秦亭山間,上有靈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遊迹所罕及,大師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

  靈峰是一個山的名稱,是一個地方的名稱,是一個山,山名。它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杭州縣西湖之上,介于桃園嶺跟秦亭山這兩個山的中間,有一個叫靈峰山,就是以這個山的名稱來安立這部論的名稱。爲什麼以這個山的名稱來安立這部論呢?這以下說明它的理由:上有靈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遊迹所罕及,大師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靈峰山上面有靈峰寺,寺外面的環境呢——竹木清幽,山石林立——山的前面種了很多的竹子,看起來清淨幽雅。不但是有竹子,還有各式各樣的大石頭,就像樹木一樣,石頭林立。因爲這個山非常偏遠,一般的遊客很少能夠到達。大師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年譜,會感覺到蕅益大師一生當中,他老人家二十四歲出家,五十七歲往生,時間也不是很多,叁十幾年的時間,這一生當中,他老人家可以說是一心行道。蕅祖在五十五歲的後半年到五十七歲往生這兩年多,都一直住在靈峰寺,一直沒有下來。所以,晚年居在此方,所以爲了紀念他的關系,就以這個寺或者山的名稱來紀念他。我們中國佛教經常以一種尊稱,比如說智者大師在天臺山開宗立教,我們有時稱爲天臺大師,天臺大師就講智者大師了,或者講雲棲大師,蓮池大師在雲棲寺做方丈,就是以這個地的名稱來紀念祖師。蕅益大師也是這樣,以這個地方的名稱來紀念他,所以安立做靈峰,靈峰就是表示蕅益大師的意思。

  再看宗論。

  宗論——凡論藏有二種,專釋一經者曰“釋經論”;概宗十二部經,自成名句文者曰“宗經論”。此中言“宗論”者,即“宗經論”之略名也。

  經,當然是佛說的了。佛陀說經,菩薩造論。菩薩爲了解釋經典就造了很多的輪。論,我們一般分爲兩類。一個,專釋一經者曰“釋經”,它是專門地解釋某一部經,比如說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它專門解釋《大般若經》,所以這叫釋經論,它是扣著一部經的經文來破字、解句、消文、釋義,這叫釋經論。第二種是概宗十二部經,自成名句文者曰“宗經論”。第二種是概,這個(既/木)是古字的概,現在下面那個木頭的木字是拿到左邊來,就是它是總括整個十二部經的要義。就是你把整個大小乘的經典融會貫通以後,你自己用自己的名句文、用你心中的名言把它表達出來、重新地組合,這個叫作宗經論,這個是綜合性的。比如說《大乘起信論》就是馬鳴菩薩研究大小乘的經論,抉擇出一條使令我們對大乘的佛法僧叁寶跟大乘的真如生起信心的一個方法,這個就是屬于綜合性的,叫宗經論。此中言“宗論”者,即“宗經論”之略名也。所以,這個宗論就是宗經論,就表示這一部論的功能是綜合性的,它是綜合性的,不是就著某一部經來討論的,那麼這個就叫作宗論。

  那麼現在呢,前面是把它分開來,現在是把它合起來。

  “靈峰宗論”——本論乃集大師生平開示之語錄及修學經曆所成之文集,師示寂後,由門下弟子…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