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记(十二)
净界法师主讲
乙二、证决流通
流通分共有四科,前面一科是劝修流通,这一科是证决流通。
「证」是指佛陀所亲证的真理,佛陀以这真理来决断众生的疑惑。也就是说,佛陀所宣说的法要,都是佛陀已亲证,都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是存在于宇宙间的真实道理,佛陀就以这真理来决断众生的疑惑,称为证决流通。这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佛陀慈悲心的方便征问。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勿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消文 佛陀在讲完劝修以后,告诉弟子们,假如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有所疑惑,应该在这时赶快提问,不能有任何的怀疑。古德的注解说,佛陀教法的根本思想是「因缘观」,认为生命的痛苦与快乐有一定的因缘,换句话说,无论修学什么宗派,若不承认生命是由因缘所生,此人已不是佛弟子,因为「因缘观」是成为佛弟子的重要指标。这「因缘所生法」是正因缘论思想,破除了外道的「邪因缘论」及凡夫的「无因缘论」。「因缘所生法」开展出四圣谛法门,佛法认为生命有二种选择:
第一杂染缘起:这是「苦集」二谛。若放纵欲望则累积烦恼跟业力,这是集谛,由集谛的因缘自然召感地狱、恶鬼、畜生的痛苦果报,果报是由自己的业力所召感,不是由上帝或别人所决定。所以果报是自己的选择,当心与境界接触时,选择放纵欲望的方式,不断增长内心的贪、瞋烦恼,累积杀盗淫妄的罪业,生命就会召感地狱、恶鬼、畜生的痛苦,这是苦集的流转门。
第二清净缘起:这是「灭道」二谛。当心跟境界接触时,心安住于正道,透过戒定慧之道以克制用种种的理论来疏导自己的欲望,使生命趋向涅槃的安乐,这是灭道的还灭门。
佛法认为在生命的流转中,我们有这两种选择,一是放纵欲望,一是随顺真理,这两种选择构成四圣谛的流转门与还灭门。以上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佛法种种的理论思想与修学,都是四圣谛所开展出来,所以若对四圣谛有所怀疑,则对一切佛法都会怀疑;若深信四圣谛法,则对一切佛法都会深信。所以佛陀在临灭度时,以四圣谛法做代表,告诉弟子门,若对四圣谛仍有怀疑,要赶快询问以断绝疑惑,因为这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佛陀提出这个问题后,「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佛陀问了三次,大家都保持默然,因为「众无疑故」,大众对四圣谛的道理是深信不疑。
释义 一切的圣贤都是观察四圣谛而成就的。基本上一个人在修学圣道时,一定要先「知苦」,明白生命是痛苦,如果认为生命是快乐,就不可能修学佛法,因为自己根本不想改造生命。因为生命充满了不圆满,所以必须对生命加以调整改造;故首先要知道生命是痛苦的,它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痛苦又是怎么生起的呢?是心中的烦恼与业力所召感,所以应该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所调整,因为它是召感痛苦的根源。若要灭除心中的烦恼与罪业则要修道,这是透过戒定慧之道,对治心中的烦恼与业力,最后的目标则是趋向涅槃。这样的修学次第,大众都深信不疑,这是成为佛弟子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起码要知道什么因缘造成流转的痛苦,什么因缘造成还灭的安乐。
时阿耨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消文 这段是弟子的如实回答。这时在所有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耨楼驮尊者,他以天眼观察与会大众内心的相貌,他代表大众回答佛陀说,在宇宙中,「月可令热」,月亮是太阴,它的体性是冷性,即使冷性的东西也可使它变热;「日可令冷」,日是太阳,它的体性是热性,即使热性的东西也可使它变冷。即使如此,佛陀所宣说宇宙人生的四圣谛真理,也是不能改变的。
释义 唯识学的修唯识观,它如何引导我们观察生命的相貌呢?它是以三种相貌来观察人生:
(一)依他起性:宇宙人生有些法的存在是因缘所生,如我们现前的色身,它的确是由业力所变现,不能说它没有,虽然生灭无常,但它有存在的一定时间与空间,这种有称为「因缘有」,或称为「依他起性有」。虽然这种有只是暂时的存在,但我们应该承认依他起性的存在,这是不能消灭的,若消灭依他起性的因果法则,则变成断灭见。这是观察一切法有依他起性,相信人生的确有痛苦的果报,有快乐的果报;有些人貌相庄严,有些人貌相丑陋;有些人高贵,有些人贫贱,这些的差别都有它存在的因缘,这是依他起性。
(二)徧计所执性:我们跟因缘法接触时,内心起颠倒,捏造出许多妄想,譬如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创造了今生的身心世界,这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的生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但我们一直认为生命体的背后有一个自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后的我是一样,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这个「我」就是「徧计所执」,这个「我」是我们所捏造出来的,有如「龟毛兔角」,乌龟本来就没有毛,龟毛是我们所想象出来的;同样的,兔角也是我们所捏造出来的,这样的我是佛法所要驳斥的。譬如这个人对你做了一个表情,你可能认为他对你不怀好意,其实这个表情只是一个依他起性,你内心对这样的表情,安立为「不怀好意」的名言,这就是徧计所执有,这也是众生最严重的问题。我们这念心与境界接触时,禅宗说「那样就是那样」,但当我们看到「那样」时,却安立很多错误的名言,这名言就是徧计所执有,佛法修我空观、法空观,目的就是在破除徧计所执有。诸位要注意,修我空观、法空观不能破坏依他起性,若破坏依他起性即是断灭见。善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召感痛苦果报的依他起性,在修空观时是不能破坏的,空观所要破坏的是徧计所执性,这是自己的妄想所捏造出来的。
(三)圆成实性:这是宇宙间的真理。如业果道理、空性道理、真如道理等,这些是不随时空而改变的,无论在天上、人间,这些道理放诸四海皆准。
经文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因缘所生法随时都会变化,月亮由于不同业力会变热,太阳也会因不同的业力而变冷,这些因缘所生法会随业力而变化,但「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陀所宣说四圣谛的真理,不随任何时空因缘而改变,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这跟佛是否住世无关,所以佛弟子们对真理的深信不疑。以上一段是弟子们回答前面佛陀的征问,以下一段是总结,说明心心相应,法法道同。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消文 佛陀宣佛说苦谛,三界的果报本质上皆是痛苦的,这里的苦谛,偏重无常,因为地狱、饿鬼、畜生的苦不能普遍三界,所以佛陀说苦谛的真实义是偏重在无常,无常故苦,因不安稳性故。这种无常的苦,不可能有任何因缘使它变成快乐。除非离开三界,否则即使积集再大的善业,只要是在三界得果报,都不可能得到安稳的快乐,因为三界的本质是无常是痛苦,这是无法改变的。
「集真是因,更无异因。」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内心的烦恼跟罪业,烦恼包括贪烦恼及我见的颠倒,业力包含善业、恶业、无记业。佛法认为业力是亲因缘,心中的爱取烦恼是增上缘,临命终时起善念或恶念,这心念对业力的刺激会造成果报的差别,所以爱取烦恼是助缘,业力是亲因缘,烦恼跟业力都是召感痛苦的因。
「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消灭痛苦的前提是因地先消灭,不灭除烦恼业力的因地,痛苦的果报不可能改变。「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消灭痛苦之道就是戒定慧,再也没有其它道路可消灭痛苦。
佛陀如是宣说四圣谛道理,弟子们如实的理解,「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弟子们对佛陀所宣说宇宙人生流转、还灭的真理,深信不疑。
释义 这里的四圣谛讲到因缘法,「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规则运转,没有人能控制生命。从因缘所生法来看「加持」这件事,我们总希望有佛陀在世,他能加持我们,赐给我们一些神通三昧,其实…
《佛遗教经讲记 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