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都是錯誤的思想。痛苦是因自己內心的顛倒而起,唯有透過戒定慧的修學,消滅自心的顛倒,如此痛苦的因地消滅,痛苦的果報也隨之消除,「既從心起,還從心滅。」有禅定的人,他可以運用禅定力把一個人的罪業力量暫時壓下來,使善業生起現行,所以「加持」會有點效果,可以稍微調整善、惡業起現行的時間表,但這還是自己的因緣,所以「加持」基本上是增上緣。
乙叁、斷疑流通
這段是佛陀斷除衆生心中的疑惑,疑惑是怎樣産生的呢?在理論上說,大衆對宇宙人生流轉、還滅的真理是深信不疑,但于實際的修證上,大衆會有一些疑惑,這疑惑主要有二:
(一)個人修證:自己在修證四聖谛時的疑惑。
(二)對他弘傳:這是利他弘傳上的疑惑。
佛陀臨滅度時,弟子們不論在自利或利他上,對實際事修上的疑惑,佛陀必須加以斷除。
○ 斷疑流通分叁 丙一、顯示余疑;丙二、爲斷彼彼疑 ;丙叁、重說有爲無常相勸修
丙一、顯示余疑
前面的證決流通,大衆對真理深信不疑,弟子們都知道痛苦跟快樂是有一定的因緣。但在實際操作上,不論在自利或利他上,大衆還是有一些障礙;在自利上有二個障礙,首先是所作未辦者。
于此衆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
消文 第一個疑惑是所作未辦者,這是初果、二果、叁果的有學位聖人,這些聖人在對治煩惱罪業上,已經成辦了一部分,但尚未完全成辦,這時他們見到佛陀滅度,內心有深重悲傷的感覺;若表現感到悲傷,表示內心尚有余惑。這是說,初果、二果、叁果的聖人,遇到佛陀滅度,他們心中想著:我修學四聖谛是佛陀的引導,在我的修學之路,佛陀陪著我從凡夫修到初果、二果、叁果,但我現在還未所作皆辦,以前若有問題,我就請問佛陀;我應該怎麼修,也是佛陀開導我,但現在佛陀即將離我而去,若想在修行上增上成就阿羅漢果,則已沒有進步的因緣,所以這時感到悲傷失望,這是所作未辦者的疑惑。這是說,我走了一半的路,但引導我的導師入滅了,那該怎麼辦呢?
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
消文 這段是內、外凡的疑惑。這些外凡或內凡的修學者,在佛陀臨滅度時,他們心中生起這樣的想法:若是善根深厚的修學者,能親自聽聞佛陀宣說四聖谛,以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威德力攝受,很多人都能見道。經典上的確有衆多的記載,許多人聽聞佛陀宣講四聖谛,當下或一天乃至七天,成就見道位,這猶如在黑暗中走路的衆生,見到如電光般的佛陀法要,由這光明法要的引導,見到我空真理,成就見道位。這凡夫的疑惑是說,自己見到很多學長,他們都是聽聞佛陀講四聖谛,證初果而成就見道位,現在佛陀滅度,自己得度的因緣也就消失,「入道無由」,佛陀入滅後,自己就不可能成就初果了。這是內、外凡的疑惑,以上二種屬于個人修證上的疑惑,以下一段是利他的疑惑。
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消文 這是所作皆辦的阿羅漢,具有叁明、六通、八解脫,內心光明的智慧現前,觀察四聖谛了了分明。他見到佛陀的滅度,他心中想著:唉啊!衆生實在福報不夠,佛陀滅度後,四聖谛就沒有人來弘傳,佛陀怎麼這麼快就滅度呢?佛陀若住世多一些時日,就能開演四聖谛,佛陀滅度後,四聖谛的法要從此隱沒無人弘傳。這是對佛法相續的疑惑。以上是「顯示余疑」,顯示叁種人的疑惑,包括所作未辦者、凡夫、所作已辦者的疑惑。
丙二、爲斷彼彼疑
佛陀知道衆生在實際修證上的疑惑,以下一一加以駁斥。
阿耨樓馱,雖說此語:衆中皆悉了達四聖谛義。世尊欲令此諸大衆,皆得堅固,以大悲心,複爲衆說:
消文 阿耨樓馱尊者雖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大衆在理論上雖深信四聖谛,但在實際修證上卻有障礙,這時佛陀就必須有所說明,以破除弟子們在自利利他因緣上的疑惑。以下共有叁段,以對治前面叁種衆生的疑惑。第一段是對治有學位所作未辦者的疑惑。
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
消文 佛陀召告已入聖位而所作未辦的弟子們,佛說:「你們對我的即將離開不要懷有悲惱,因爲即使我住世一劫,但不論是住世一劫或一百歲,終有一天我還是會入滅,所謂只有相會而沒有分離,這是不合乎生命的規則,要緊的是,我所開演的四聖谛法門,你們依之而修行,即是「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如果不依之而行,即使我整天陪伴在你們身邊,如是久住一劫,你們也得不到利益。」這是說,佛陀引導弟子們成就初果、二果、叁果,即使佛陀已離開,只要依照法門修學,仍可依止法門而增上,不必佛陀在身旁;如果不修學,即使佛陀在身旁也得不到利益。
釋義《阿含經》中有人問舍利弗尊者,過去在凡夫位時,尊者如何修學佛法?尊者答:「我觀察四聖谛法門。」又問:「證初果後,又如何修?」尊者答:「我也觀察四聖谛法門。」證二果、叁果、四果後,尊者也都是觀察四聖谛法門。佛法就像電鑽,牆壁雖有深淺之別,但能鑚牆壁的還是電鑽。這是譬喻說,不論是凡夫或聖人,佛法的法要都一樣,在凡夫時修「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成就初果時,還是修這個法門,只是愈深觀,對法義的了解更深入,所證的真理更深廣,所斷的煩惱更徹底,如此而已。也就是說,斷惑證真是個人的問題,這跟佛陀是否在身旁沒有關系。佛陀這樣的開示,給有學位的修學者很大的鼓勵。也就是說,佛陀引導弟子們走到這條修行道路,後面的道路弟子們要繼續走下去,不用疑惑,因爲「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能繼續修行佛陀所宣說的法要,就能成就阿羅漢。以上是對治所作未辦者的疑惑,下一段是對治凡夫的疑惑。
應可度者,或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緣。
消文 佛陀一生中,對于善業成熟而應得度者,佛陀皆已度化;即使沒有度化者,佛陀對他們也作了得度因緣。有如醫生雖離開病人,但已留下治病的藥方,若有病時能服用這藥方,就會有治病的效果。所以佛陀雖已滅度,但佛陀所宣說的真理,假借語言文字的記載,透過曆代祖師的弘傳,也可流傳後世。後世弟子們依此法義修學,亦能離苦得樂,這跟佛陀是否住世無關。「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緣。」所以弟子們的得度,不一定要遇到佛陀,依止法即可得度。這段是破除凡夫的疑惑,以下是對治阿羅漢的疑惑。
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消文 阿羅漢是所作已辦,他對自己完全沒有疑惑,但有些阿羅漢有悲心,他心裏想:「佛陀若滅度,四聖谛的真理誰來弘傳呢?」佛陀說:「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弘傳四聖谛的真理不一定要靠佛陀,靠代代僧寶弟子們的弘傳,把佛法語言文字的法義流傳後世,這即是佛陀的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釋義 佛法的真理有二種:
(一)離言真如:離言真如是離開語言文字,聖人內心所覺悟的真理,這是不能與他人分享的,如初果有初果所證的真理,二果有二果所證的真理,叁果、四果也都有他們所證的真理,聖人對這光明的真理,所證不同,有些聖者所證的真理比較光明,有些所證比較模糊。總之,離言真如是唯證方知。
(二)依言真如:這是假借語言文字所表顯的真如,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爲诠釋生命無常無我的真理,把真理化成這四句偈,說明人生就像做夢,當夢醒後回顧過去生命的成敗得失,以前認爲重要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覓之了不可得。這真理是假借文字來诠顯,即使是個凡夫,若能如實的宣說這文字真理,他人亦能如實的聽聞、思惟,則也能成就聖道,這樣的法義不必等待佛陀住世宣說,只要弟子們能「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佛遺教經講記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