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八▪P2

  ..續本文上一頁識學把「苦、樂」的感受判爲身受,這是外表感官的前五識感受。第二種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所引生的心受,這是「憂、喜」的感受。唯識學認爲前五識的感受是不帶名言的直覺,如資具貧乏,當然會有痛苦的感受,但這種感受是短暫的,因前五識的感受只能緣現在,不能緣過去、未來,而且前五識不能安立名言思想,所以前五識的感受比較薄弱,所以外在資具對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影響是比較間接的。從唯識的角度,我們最強烈的感受是第六意識産生的心受-「憂、喜」的感受。因爲第六意識能緣過去、現在、未來,它能安立名言,創造廣大的思想,所以它的影響是綿延不斷的。譬如你今天剛做完功課,或打完佛七,或拜完八十八佛,內心感到法喜充滿,第六意識正安住在叁寶的功德境界中,內心有「喜」-法喜的感受。這時你從佛堂出來,即使外在的資具差一點,但因內心充滿法喜,你仍然感到快樂。反過來說,若第六意識有障礙,心有千千結,即使食用美食,眼見美色,你還是不快樂。所以第六意識的感受,引導整個前五識的感受,因前五識的感受只是一時的刺激而已,但第六意識的感受在心中能相續不斷。我們都想離開痛苦得到快樂,但我們一直沒能找到痛苦與快樂的關鍵點。前生的善、惡業力,所創造的外在資具是助緣,它會影響前五識的感受,但重點在第六意識,若想離苦得樂,一定要感到知足。如一個人身上有五仟元可受用,五仟元有五仟元快樂的方法;身上有一萬元,一萬元有一萬元快樂的方式。若不能知足,無論身上有多少錢也無法得到快樂,因爲你沒有掌握到快樂的重點,也就是說,快樂有一個門,你並未進入快樂之門。所以外在資具對快樂與痛苦的影響不大,所以這段經文說,身體臥于地上,若能知足,仍感快樂;若不知足,即使身處天堂,依然不感快樂,因爲你沒掌握快樂的根源,快樂的根源在于第六意識的思想,這才是關鍵點。

  

從經文上來看,這裏的少欲知足,佛陀是偏重在離苦得樂,佛陀的意思是「少欲者少煩惱,知足者常安樂。」少欲知足是減少煩惱得到安樂的方法。但當我們讀到後面的經文,其實這段經文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它不只說明生命暫時離苦得樂的方法而已,這裏佛陀是要我們把握珍貴的精神體力修學聖道。能少欲知足,才能把握生命中最爲珍貴的精神體力,修學止觀,調伏心中的顛倒,否則精神體力都耗在追求外在的資具,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與精神專心修學佛法,這是此段經文更深一層的涵義。

  

丙叁、遠離功德

  

蕅益大師把遠離功德分成叁段,第一段是自性遠離門。自性是指每一個人的現前一念心性,心性本質遠離種種的愦鬧,本性是寂靜的,所以我們遠離愦鬧是隨順本性,因爲我們本性中沒有愦鬧,換句話說,愦鬧是我們向外攀緣所生起的。所以自性遠離門,從自性的角度,根本沒有愦鬧的相貌可得。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爲、安樂,當離愦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

  

消文 佛陀告訴我們,修行人應有志于追求以下叁種功德:

  

(一)寂靜:蕅益大師解釋寂靜就是空叁昧,空叁昧是觀察我空真理而成就叁昧。在我們的一期生命中,由業力所創造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凡夫認爲五蘊諸法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小時候的我跟長大後的我一樣,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相同,皆有一個不變異的我。佛陀要我們修無常觀,觀察五蘊的身心,不論是外表的身相或內在的感受、思想,從小到大都是不斷的變化,所以「恒常住不變異」的我是不可得,我執是自己所捏造出來的虛妄之物。我們的身心世界其實是剎那剎那的變化,一期生命的業力釋放出來,創造一期的五蘊身心,這一期生命的業力釋放完畢,又釋放下一期生命的業力,如此又創造一個新的五蘊身心。這個五蘊可能是男人或女人,死後又從心中釋放一期生命的業力,又創造一個身心世界,如此的身心相續而已,並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當我們修我空觀,消滅心中的我執,內心就出現寂靜的相貌,沒有生滅的擾動相。

  

(二)無爲:無爲是無相叁昧,前面的寂靜是我空觀,無爲是法空觀。透過我空觀,消滅心中的我愛執,內心從擾動相變成寂靜相,這時觀察寂靜相也是如夢如幻不可得,連寂靜相也不可得,寂靜之法也是因緣所生,它的自性也是畢竟空,所以無相叁昧是法空觀。

  

(叁)安樂:安樂是無願叁昧。修前面的我空觀、法空觀,把心從對外在的攀求帶到內心的寂靜深處,把心帶回家,這時內心現出安樂的相貌,故對叁界的果報再也沒有希求之心,這是無願叁昧。

  

以上叁種功德是出世聖道最爲重要的叁叁昧,或稱爲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是出世的究竟安樂,這種安樂是不可破壞,因此稱爲究竟安樂。

  

身爲一位修行者,如果有志于爲自己的生命創造寂靜、無爲、安樂的功德,「當離愦鬧,獨處閑居。」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生命有所規劃,「當離愦鬧」,愦是指事物煩亂,鬧是聲音嘈雜。我們應該遠離人事的幹擾跟嘈雜,「獨處閑居」,處所要獨處,遠離人群的幹擾;閑居是沒有事務的糾纏。如能遠離愦鬧,安處寂靜,修學空、無相、無願叁昧,這是帝釋乃至諸天所共同尊重。在叁界的果報中,帝釋最爲尊貴,也就是說,寂靜、無爲、安樂是出世的無漏功德,這是帝釋所沒有,因帝釋雖享受人天的快樂,但「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叁界的快樂不能作爲究竟依止處,因爲這快樂總有一天會喪失。但得到寂靜、無爲、安樂以後,永遠不會喪失,所以帝釋對這種功德特別尊重贊歎。當然要得到寂靜、無爲、安樂的前方便,就是必須遠離愦鬧。以下第二段是修習遠離門,講到如何修學。

  

是故當舍,己衆他衆,空閑獨處,思滅苦本。

  

消文 我們既然知道寂靜、無爲、安樂的功德,它無法在擾動的狀態下成就,必須在獨處閑居中才能成就,所以一位修行者應該有二個修學內涵:

  

(一)舍離己衆他衆:這是從前方便來說。他衆是指外在眷屬的幹擾,修學者在剛開始修行時,不要攀緣太多的信徒。「己衆」是指對自己五蘊身心的追求,對自己色身一時的感受,不要太在意,對自己打的妄想也不要當作一回事。

  

(二)思滅苦本:除了遠離己衆他衆,自己的明了心識要「思滅苦本」,內心專一的思惟佛法的真理,思惟聖道。這裏的「道」不是前面人天安樂的業果道理,而是思惟我空、法空真理,消滅生死輪回的根本。以上說明修習遠離的方法,先遠離己衆他衆,然後再正修「思滅苦本」。

  

若樂衆者,則受衆惱;譬如大樹,衆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于衆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消文 這一段是「受用諸見門」,如果我們不遠離愦鬧,就會産生很多的邪見過失,所以修行者若不想遠離己衆他衆,會受衆多的苦惱,這苦惱有二:

  

(一)他衆的幹擾:他衆就是眷屬,「譬如大樹,衆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有戒定慧功德的人,猶如大樹能庇蔭衆人,但因沒有適當遠離他衆,有太多的鳥停在樹上,結果導致大樹枯折。這是譬喻說,爲了應付衆多信徒,自己的心思攀求散亂,使好不容易栽培的戒定慧功德,就在愦鬧中被破壞掉了。爲成就前面的世間福報,不一定要遠離己衆他衆,因它是比較粗的。但戒定慧的功德是出世的功德,它並不容易得到,得到以後若稍微不慎,很快就會失去。成就出世功德要付出很多精神體力,但成就後它卻是如此的脆弱,若不善加保護,可能幾十年的功力就會喪失。「譬如大樹,衆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這棵大樹要栽培起來相當不容易,需要幾十年的心血,但因沒善加規範外在眷屬,結果大樹就枯折了。以上是他衆外在眷屬的幹擾。

  

(二)。內衆的幹擾:這是自己五蘊身心的攀求幹擾,世間的系縛,有如老象溺泥,老象的行動緩慢,是譬喻初學者的障深慧淺,觀慧薄弱,情執深重,猶如老象前進本來就很困難,不幸的,牠又掉進溺泥中。這是譬喻說,若不收攝五蘊身心,整天只在人事的是非中打轉,結果「不能自出」,有如老象本來就沒有什麼力量,卻又不走幹淨的道路,偏偏要行走于汙泥中,因此很難從障礙中解脫出來,這是佛陀要我們遠離的主要因素。

  

釋義 宗喀巴大師說,菩薩道的大悲心是以出離心爲基礎,也就是說,菩薩的心情是遠離愦鬧,好樂寂靜。但菩薩不能舍離顛倒的衆生,所以菩薩即使在愦鬧的環境,還是依止大悲心,非依止攀緣心。由此處的經文可以看出,聲聞法是菩薩法的基礎,經文的「少欲知足,遠離愦鬧」是聲聞法,但如果沒有經過「遠離愦鬧」的過程,而直接發動大悲心,這大悲心恐怕會夾帶攀緣心的雜染,這就容易有過失,因爲「心爲業主」,內心若有問題則所創造的一切業都有問題。禅宗的修學,認爲修行有叁個次第:

  

(一)見山是山:有些人初學佛法,因爲唱爐香贊他就開始護持叁寶,做一些人天的善法,這時他的內心跟過去沒有多大的差別,這是見山是山。以前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但他內心基本上對叁寶有歡喜心。

  

(二)見山不是山:他開始遠離愦鬧,不再跟別人往來,內心開始回光返照,收攝向外攀緣的六根,專心思惟佛法的道理,這時他見山不是山,所謂「整天吃飯,未吃一粒米」,內心已不向外追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時期。

  

(叁)見山還是山:這是從空出假。

  

一位菩薩學者,若剛出家沒多久而激發他的善根,就去度衆生,這可能會有問題。如果沒有經過大死一番,整個身心世界對真理的觀察,沒有透徹的勝解,行菩薩道時,可能會有過失出現。所以蕅益大師一再強調,若無高超的見地,絕不可能栽培高超的品格,因爲遇到誘惑時,你沒有辦法控製自己。一個人能「爲他人所不能爲」,這來自于他對生命真理的通達了解,爲什麼他對生命能有這麼高的智慧呢?因他有一段時間息諸緣務,專心學習思惟,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這時你對佛教界、衆生完全沒有貢獻,但你不能忽略,以後之會有廣大貢獻,就是在此時所栽培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少欲知足以減少體力的耗損,並遠離愦鬧,思滅苦本。從出世間的功德來說,正行雖是禅定跟智慧,但如果沒有具備前面的前方便,後面的功德則無法生起。

  

  

《佛遺教經講記 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