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九

  

佛遺教經講記(九)

  

  

淨界法師主講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8面,

  

丙四、不疲倦功德

  

蕅益大師把本經的正宗分分成二科:(一)共世間法要。(二)不共世間法要。也就是說,整個《佛遺教經》的修學有二個主題,一是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二是成就出世的解脫功德。這二個修學主題的差別因緣,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佛法所包含的功德,甚深廣大,猶如大海,這功德大海在修學中有二個主要的內涵:

  

一、信心:初學佛法是仰仗對叁寶的一份清淨信心,相信叁寶的功德無所不在,叁寶有足夠的能力救拔我們,使我們離苦得樂。所以初學佛法是依止信心而皈依叁寶,或者在家,或者出家,依止信心修學一切善法,斷除一切惡法。但這樣的信心,基本上有二種的過失:

  

(一)由于內心沒有生起如實的智慧觀照,這念心與境界接觸時,仍安住在顛倒妄想的狀態。也就是說,這念明了的心還是跟著感覺走,隨順自己的直覺做事,這直覺是多生多劫的等流習氣,我們依止習氣推動身口意的造作。在信心的支持之下,雖能斷除一部分的惡法,修學一部分的善法,但因缺乏智慧的觀照,這樣的盲目行動,不能召感殊勝的果報,所以印光大師說,沒有智慧的引導,「雖修妙法,感果卑劣。」有如一個人沒有眼睛的引導,只有雙腳的盲目行動,這樣的行動不能産生很大的前進效果。所以沒有智慧觀照的第一個過失,善法的果報變成不殊勝,「雖修妙法,感果卑劣。」

  

(二)心中如果沒有智慧的觀照,當遭遇逆境時,身爲一個凡夫,內心有煩惱障、罪障及老病死的障礙,在這叁種障礙的刺激之下,這念清淨信心很容易遭受破壞。所以只有信心而無智慧的觀照,在逆境時可能退失佛法的善根,而有退轉的過失。

  

基于以上兩種的過失,龍樹菩薩勉勵我們,成就信心後要進一步增長心中的智慧

  

二、智慧:智慧的觀照在本經中共有二種:

  

(一)共世間的業果觀照:透過對業果的觀照,我們能生起叁種的法門:

  

(1)對治邪業。(2)都攝六根。(3)降服煩惱。使身口意叁業安住在善法中,所謂的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發好心在本經中強調慈悲心、正直心謙卑心。這是以善法的觀照,破除心中的惡法。在人天的修學中,這觀照力偏重在有相的業果智慧。

  

(二)不共世間的二空觀照:這是透過八個法門,成就出世的我空、法空的無相智慧,這種智慧的觀照使我們進一步返妄歸真,轉凡成聖。這八個法門在本經是:

  

(1)無求功德。(2)知足功德。(3)遠離功德。(4)不疲倦功德。(5)不忘念功德。(6)禅定功德。(7)智慧功德。(8)畢竟功德。透過這八個法門,把前面的有相察智慧,提升到無相的智慧,現在講到(4)不疲倦功德。

  

前面的少欲知足,遠離愦鬧,使修學者保持珍貴的精神體力,有足夠的精神體力之後就要精進,不疲倦就是精進。精進的體性是「于斷惡修善事中,勇猛強悍,而爲體性。」我們在斷惡修善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障礙,可能是自己身心的障礙,也可能是外在環境的障礙。我們面對這樣的障礙,內心毫無畏縮,勇猛強悍,不畏懼障礙,當這種心情生起時,則安立爲「精進」。不疲倦功德分爲二科,先說明精進的功德,再說明懈怠的過失。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消文 一個修學者,心應安住于精進,蕅益大師解釋「精」是專一不雜,對所修學的法門,專精而不夾雜,譬如念大悲咒就專心的持大悲咒,念阿彌陀佛就專心的念阿彌陀佛,不要改來改去,專精而不夾雜;「進」是相續不退,精進不只要專一,而且要相續不斷,不能有所退失。不論修學任何法門,只要內心安住在「精」及「進」,專一而相續,即使是出世的功德,也都是可以成就的,換句話說,成功的秘訣來自于精進。佛陀對于精進之法譬喻說:「小水常流,則能穿石。」我們無始劫來所累積的煩惱跟業力,有如石頭般堅固,但「小水常流」,水滴雖如此柔軟,數量只一滴一滴的如此稀少,但重點在于它常流,能專一而相續不斷的在同一點上流動,如屋檐的水滴專一相續的滴在同一點上,就能穿破堅固的石頭。這說明只要依止精進之法,你心中任何的理想目標都可以成就,所以精進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消文 這段是以精進的相反對比,說明懈怠所産生的過失。假設心不是精進之心,而是「數數懈廢」,心常懈怠,對于所修學的法門容易放棄,無法相續不斷。猶如鑚木取火,在木頭都還未熱起來,就半途而廢,則永遠不可能生起火,因在鑚木時,溫度才剛有點熱就放棄,溫度就停息,下次鑚木時,依然是溫度有點熱又停息,則永遠生不起火。所以一個人若容易懈怠放棄,則很難使目標成功。這就是無始劫的流轉中,雖修衆多妙法,但都沒有成就的主要因素,就是因「數數懈廢」。

  

釋義《瑜伽師地論》對精進解釋爲「堅固決定」。若修學人天善法,不一定要精進,譬如今天做義工,明天休息不做了,這沒關系,修學人天善法可以中途休息,不一定要相續不斷。但若有志于修學出世功德,精進則非常重要,因修學人天善法並沒有碰觸內心的煩惱業力,煩惱業力仍保存著,在煩惱業力中修學一些善法,猶如不想把肮髒的水溝清理幹淨,只是在肮髒的水溝中丟下一些錢幣,如此而已。但要修學出世的佛法,就必須把整個水溝清洗幹淨,所修學的止觀一定要能對治煩惱業力。這裏就會有問題,你要對治它,它就要反抗你,智者大師說:「道高方知魔障。」所以修出世間善法,愈修學愈精進,魔障就愈多。這考驗一個修行人,是否能堅持不放棄,這是成敗的關鍵。

  

《念佛法要》講到一個公案:清朝有一錢萬镒居士,他開酒店賣酒兼賣肉,因此造了很多的殺業。後來他遇一善知識開示,方知賣酒肉的果報,來生當墮叁惡道,于是至誠忏悔後並關閉酒店,以後便從事正當行業,晚上專心念佛。念了幾年後,他其中一個兒子生病死亡,很多鄰居譏嫌他,以前賣酒時生意興旺,身體健康,家庭如意,現在念佛,兒子卻病亡,但他「堅固決定」,又繼續念了幾年佛,他的妻子又死亡,鄰居的譏嫌更嚴重,沒有一個人支持他念佛,但他內心依然堅固決定。又過幾年,他自己也得重病,似得肺結核而吐血,錢居士于是對家人說,從現在開始不要提供任何飲食,他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如是念了七天七夜都沒睡覺,專心念阿彌陀佛。念了七天後,他突然神識昏亂,家人趕緊找來敎他念佛的善知識幫忙,善知識呵責他說:「你念佛已念這麼久,現在是關鍵時刻,你不應該起顛倒。」這居士有善根,經呵責後,突然間生起觀照力,他就醒悟了,于是猛力出聲念佛,就沖過顛倒的昏昧狀態,佛號更加清楚分明,後來于念佛聲中,見到西方叁聖現前,錢居士便對家人說:「吾已遊淨土,見無數蓮華,吾坐其中,樂不可言。」不久即往生。《念佛法要》的作者注解說:「大擔將成,羣魔環繞。」有大功德要成就之前,一定要把內心的煩惱罪業先逼出來,因爲煩惱罪業與清淨功德不能兼容。若修學人天善法,煩惱與善法可以共容,一方面縱容煩惱,一方面修學善法,這是可以並存的,但出世間法則不同,因出世解脫法是整個生命的扭轉,是從虛妄顛倒的境界,轉成無漏的心態,所以煩惱罪業一定要先逼出來。問題在于是否能熬得過這黑暗的過渡時期?這是個關鍵點,我們內心若能「堅固決定」,絕不放棄,堅持所皈依的法寶,絕不退卻,這個人終究決定成功。所以經文說:「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能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點點滴滴從因地栽培,不論遇到任何逆境,絕不退轉,最後才能成就佛法出世的功德。假如數數懈廢,最後一事無成,這是佛陀要我們培養專一相續的堅固精進心,其中的主要理由。

  

《佛遺教經講記 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