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十

  佛遺教經講記(十)

  

淨界法師主講

  

  

丙六、禅定功德

  

出世修學法要共有八個法門,佛陀在修學次第上是由粗而細,前面的不疲倦及不忘念法要是比較粗淺的,以下的禅定跟智慧,心的活動是比較細微。首先解釋禅定的體性:「以善緣心,心一境性。」禅定的功德要具足兩個相貌:

  

(一)以善緣心:在專注的過程中,必須與無貪、無瞋、無癡的善心相應,也就是說,如果與貪、瞋、癡相應,雖然心很專注,這種專注不能安立爲禅定,禅定必須與善法相應,這是第一個標准。

  

(二)心一境性:雖然修學善法,但心安住于攀緣狀態,這也不是禅定,心必須專一安住在單一所緣境,如前一念是佛號,下一念也是佛號,第叁念也是佛號,必須心一境性,只能在單一的所緣境上安住。當我們以善法的心,在單一的所緣境上,專一相續的安住,則安立爲禅定。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進修習諸定。

  

消文 這段是贊歎禅定的自性功德。佛陀在講到功德之前,先說明禅定的因相與果相。因地的修學是「若攝心者」,攝心是修學禅定的主要方法,攝心簡單的說就是收攝這念攀緣的心。宗喀巴大師對如何收攝攀緣心,開示有叁個法門:

  

(一)善取所緣境:聖人的無漏心識與凡夫有漏心識不同,聖人的心無著,心不染著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他以無著爲住,所以聖人修禅定不一定要有所緣境。但凡夫心一定要有所住,所以在修學禅定時,先要選擇一個所要安住的所緣境,這個所緣境必須要跟所修學的目標相應,所以稱爲「善取」,善于抉擇自己的所緣境。智者大師講《法華玄義》,他說修學佛法的所緣境有叁個主題:

  

(1)衆生法界:這是以凡夫的雜染五蘊,以色受想行識當做禅觀的所緣境,一般南傳佛教的修習止觀,歡喜以五蘊身心爲所緣境,尤其以色蘊的出入息爲所緣境。若以五蘊的雜染身心爲所緣境,他的止觀是偏重在出離、呵責五蘊,以出離五蘊身心爲禅觀的內涵。

  

(2)佛法界:這是以諸佛菩薩的清淨功德爲所緣境,如密宗及淨土宗的修學本尊相應法,強調凡夫跟諸佛菩薩的感應道交,譬如想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則要憶念彌陀的聖號,持往生咒,觀想彌陀聖像等等。這種以佛法界爲所緣境,是以本尊的名號、功德、相好爲所緣境,依止這樣的觀想憶念而跟自己的本尊感應道交。這時的心情是贊歎、皈依的心,與前面的以衆生法界爲所緣境,心情是厭惡呵責的心,這二種觀法的心情是不同的。

  

(3)心法界:智者大師說,不論是以佛法界或衆生法界爲所緣境,這都是有相行,一是清淨相,一是雜染相,都是有對待相的所緣境。第叁種是以凡夫現前一念心性爲所緣境,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是觀察現前一念心性的真如理性。智者大師說,這種的所觀境是無相,所觀察的是離諸分別、對待的真理。天臺宗、唯識宗、禅宗等的修習禅觀,他們歡喜以觀心法門爲所緣境。總之,我們在修禅定收攝身心時,首先要選擇與自己相應的所緣境。

  

(二)專注力:「心于所緣,專一安住。」自己要在所緣境中,培養專注力,強迫這念攀緣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如是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叁)相續力:心于所緣,相續安住。」前面的專注力是生善,這相續力是破惡。在專注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修禅定的兩個障礙,一是昏沈,一是掉舉,自己應該善加對治,使專注力能相續而不斷。

  

以上修習禅定的因相,共有叁個主題:善取所緣境。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

  

透過以上叁種法門的收攝內心,會産生一種功德-「心則在定」,這時心從散亂的攀緣心變成「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有叁種功德相貌可加以判斷:

  

(一)明了:成就禅定時,心有殊勝的明了性,不像凡夫的心是一種昏昧的狀態。

  

(二)寂靜:成就禅定時,心有殊勝的寂靜,沒有凡夫散亂的擾動相。(叁)安樂:成就禅定時,心有殊勝的叁昧樂。

  

以上禅定的明、靜、樂是禅定的果相。透過前面的收攝內心,而成就禅定,爲什麼要修禅定呢?佛陀講出一個理由:「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透過禅定的修學,能如實了知世間的差別因緣,這裏的了知差別因緣相就是一種神通,如天眼通或宿命通等。世間有爲諸法的變化,吉凶禍福的出現,它都有征兆,所謂「月暈而風,處潤而雨。」見到月亮有暈,知道明天要起風;看到木頭濕潤,知道明天要下雨。世間吉凶禍福的出現亦複如是,都有征兆,一個人若內心寂靜,他就能見到這些將要出現的征兆。我們不要把禅定看得很神秘,若經常能攝心,把擾動粗糙的心,透過專注力與相續力的收攝,內心寂靜後你就會知道一些消息,知道自己或別人可能會發生什麼事,這都是正常的狀態,因爲你的心寂靜,所以能觀察到這些征兆,這是禅定的功德-「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所以佛陀勸勉我們應該修習禅定。以上是禅定的自性功德,以下說明禅定的增上功德,修禅定是爲成就佛法的增上,這才是修習禅定的重點。

  

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爲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爲定。

  

消文 若心安住禅定,心則不散亂,心是明了寂靜,寂靜而明了的狀態。這有什麼好處呢?「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水有洗除汙垢的功能,若想保存水,必須「善治堤塘」,堤塘是四邊有牆壁的蓄水池,有蓄水池才能儲存水。同樣的,若想成就無漏的智慧水,以洗除內心煩惱跟罪業的汙垢,就必須修學禅定的專注,透過專注的力量,方能提升自己更高深殊勝的智慧,這是修習禅定的主要理由。

  

釋義 前面的禅定是成就世間福報的神通,這裏佛陀提升禅定的功德,說明禅定能開展我們的智慧。經文的「善修禅定」,蕅益大師提出叁個法要:

  

(一)成就安穩心:禅定它必須在安穩的狀態下才能修學,這安穩包括調身、調息、調心:

  

(1)調身:修學禅定要注意調和色身,打坐時,色身由粗而細都有一定的章法。譬如工作後進入佛堂,不能馬上禅坐,要先拜佛讓身心氣血調和,然後再經行、靜坐,因爲身體的活動,有由粗到細的次第。同樣地,由禅定出來時,不能馬上去工作,必須稍微經行緩和一下,再去工作。

  

(2)調息:氣息也是要由粗到細,使氣息緩慢而深長。

  

(3)調心:調心使它不落入掉舉或昏沈,高低起伏的心能中和。以上是成就安穩之心。一般修學人天善法,不一定要求內心的安穩,心即使在散亂狀態也能修學善法,但這裏是講修學出世間的功德,所以要先調和身心,使內心安穩。

  

(二)思惟禅定功德:禅定的修學是難得易失,很難很難成就,但得到以後卻很容易退失,所以我們應該思惟禅定功德,使自己對禅定生起希求之心。如何思惟呢?思惟成就禅定,當下身心安樂。我們欲界的身心是粗重的,得禅定能破除粗重性,讓你的身心感到輕安,輕安的快樂即是一種功德。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思惟透過禅定的修學,能使內心産生強大的明了性。所有的法門無論有多麼的殊勝,都是由心所操作,心是能修,法是所修。如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咒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持大悲咒,從初地直超第八地,而我們經常持大悲咒,感覺滅惡生善的功能似乎沒有那麼大,爲什麼持同樣的咒,表現在觀世音菩薩的內心有這麼大的力量,而在我們內心所表現的力量卻那麼薄弱呢?這是因爲我們的心散亂。雖然法寶的力量很大,但散亂心與法寶接觸時,功德卻開展不出來。又如《楞嚴經》中,佛陀對楞嚴咒功德的贊歎,那是無以複加的,它能滅除所有的罪障,但即使我們每天持楞嚴咒卻達不到這功德,這是因爲我們的心散亂。所以若能加強心的專注力,這件事就不可思議了。若心多一分的專注…

《佛遺教經講記 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