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记(十)
净界法师主讲
丙六、禅定功德
出世修学法要共有八个法门,佛陀在修学次第上是由粗而细,前面的不疲倦及不忘念法要是比较粗浅的,以下的禅定跟智慧,心的活动是比较细微。首先解释禅定的体性:「以善缘心,心一境性。」禅定的功德要具足两个相貌:
(一)以善缘心:在专注的过程中,必须与无贪、无瞋、无痴的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与贪、瞋、痴相应,虽然心很专注,这种专注不能安立为禅定,禅定必须与善法相应,这是第一个标准。
(二)心一境性:虽然修学善法,但心安住于攀缘状态,这也不是禅定,心必须专一安住在单一所缘境,如前一念是佛号,下一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必须心一境性,只能在单一的所缘境上安住。当我们以善法的心,在单一的所缘境上,专一相续的安住,则安立为禅定。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进修习诸定。
消文 这段是赞叹禅定的自性功德。佛陀在讲到功德之前,先说明禅定的因相与果相。因地的修学是「若摄心者」,摄心是修学禅定的主要方法,摄心简单的说就是收摄这念攀缘的心。宗喀巴大师对如何收摄攀缘心,开示有三个法门:
(一)善取所缘境:圣人的无漏心识与凡夫有漏心识不同,圣人的心无着,心不染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他以无着为住,所以圣人修禅定不一定要有所缘境。但凡夫心一定要有所住,所以在修学禅定时,先要选择一个所要安住的所缘境,这个所缘境必须要跟所修学的目标相应,所以称为「善取」,善于抉择自己的所缘境。智者大师讲《法华玄义》,他说修学佛法的所缘境有三个主题:
(1)众生法界:这是以凡夫的杂染五蕴,以色受想行识当做禅观的所缘境,一般南传佛教的修习止观,欢喜以五蕴身心为所缘境,尤其以色蕴的出入息为所缘境。若以五蕴的杂染身心为所缘境,他的止观是偏重在出离、呵责五蕴,以出离五蕴身心为禅观的内涵。
(2)佛法界:这是以诸佛菩萨的清净功德为所缘境,如密宗及净土宗的修学本尊相应法,强调凡夫跟诸佛菩萨的感应道交,譬如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则要忆念弥陀的圣号,持往生咒,观想弥陀圣像等等。这种以佛法界为所缘境,是以本尊的名号、功德、相好为所缘境,依止这样的观想忆念而跟自己的本尊感应道交。这时的心情是赞叹、皈依的心,与前面的以众生法界为所缘境,心情是厌恶呵责的心,这二种观法的心情是不同的。
(3)心法界:智者大师说,不论是以佛法界或众生法界为所缘境,这都是有相行,一是清净相,一是杂染相,都是有对待相的所缘境。第三种是以凡夫现前一念心性为所缘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是观察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如理性。智者大师说,这种的所观境是无相,所观察的是离诸分别、对待的真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等的修习禅观,他们欢喜以观心法门为所缘境。总之,我们在修禅定收摄身心时,首先要选择与自己相应的所缘境。
(二)专注力:「心于所缘,专一安住。」自己要在所缘境中,培养专注力,强迫这念攀缘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如是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三)相续力:「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前面的专注力是生善,这相续力是破恶。在专注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修禅定的两个障碍,一是昏沉,一是掉举,自己应该善加对治,使专注力能相续而不断。
以上修习禅定的因相,共有三个主题:①善取所缘境。②心于所缘,专一安住。③心于所缘,相续安住。
透过以上三种法门的收摄内心,会产生一种功德-「心则在定」,这时心从散乱的攀缘心变成「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有三种功德相貌可加以判断:
(一)明了:成就禅定时,心有殊胜的明了性,不像凡夫的心是一种昏昧的状态。
(二)寂静:成就禅定时,心有殊胜的寂静,没有凡夫散乱的扰动相。(三)安乐:成就禅定时,心有殊胜的三昧乐。
以上禅定的明、静、乐是禅定的果相。透过前面的收摄内心,而成就禅定,为什么要修禅定呢?佛陀讲出一个理由:「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透过禅定的修学,能如实了知世间的差别因缘,这里的了知差别因缘相就是一种神通,如天眼通或宿命通等。世间有为诸法的变化,吉凶祸福的出现,它都有征兆,所谓「月晕而风,处润而雨。」见到月亮有晕,知道明天要起风;看到木头湿润,知道明天要下雨。世间吉凶祸福的出现亦复如是,都有征兆,一个人若内心寂静,他就能见到这些将要出现的征兆。我们不要把禅定看得很神秘,若经常能摄心,把扰动粗糙的心,透过专注力与相续力的收摄,内心寂静后你就会知道一些消息,知道自己或别人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这都是正常的状态,因为你的心寂静,所以能观察到这些征兆,这是禅定的功德-「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应该修习禅定。以上是禅定的自性功德,以下说明禅定的增上功德,修禅定是为成就佛法的增上,这才是修习禅定的重点。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消文 若心安住禅定,心则不散乱,心是明了寂静,寂静而明了的状态。这有什么好处呢?「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水有洗除污垢的功能,若想保存水,必须「善治堤塘」,堤塘是四边有墙壁的蓄水池,有蓄水池才能储存水。同样的,若想成就无漏的智慧水,以洗除内心烦恼跟罪业的污垢,就必须修学禅定的专注,透过专注的力量,方能提升自己更高深殊胜的智慧,这是修习禅定的主要理由。
释义 前面的禅定是成就世间福报的神通,这里佛陀提升禅定的功德,说明禅定能开展我们的智慧。经文的「善修禅定」,蕅益大师提出三个法要:
(一)成就安稳心:禅定它必须在安稳的状态下才能修学,这安稳包括调身、调息、调心:
(1)调身:修学禅定要注意调和色身,打坐时,色身由粗而细都有一定的章法。譬如工作后进入佛堂,不能马上禅坐,要先拜佛让身心气血调和,然后再经行、静坐,因为身体的活动,有由粗到细的次第。同样地,由禅定出来时,不能马上去工作,必须稍微经行缓和一下,再去工作。
(2)调息:气息也是要由粗到细,使气息缓慢而深长。
(3)调心:调心使它不落入掉举或昏沉,高低起伏的心能中和。以上是成就安稳之心。一般修学人天善法,不一定要求内心的安稳,心即使在散乱状态也能修学善法,但这里是讲修学出世间的功德,所以要先调和身心,使内心安稳。
(二)思惟禅定功德:禅定的修学是难得易失,很难很难成就,但得到以后却很容易退失,所以我们应该思惟禅定功德,使自己对禅定生起希求之心。如何思惟呢?思惟成就禅定,当下身心安乐。我们欲界的身心是粗重的,得禅定能破除粗重性,让你的身心感到轻安,轻安的快乐即是一种功德。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思惟透过禅定的修学,能使内心产生强大的明了性。所有的法门无论有多么的殊胜,都是由心所操作,心是能修,法是所修。如观世音菩萨在《大悲咒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持大悲咒,从初地直超第八地,而我们经常持大悲咒,感觉灭恶生善的功能似乎没有那么大,为什么持同样的咒,表现在观世音菩萨的内心有这么大的力量,而在我们内心所表现的力量却那么薄弱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散乱。虽然法宝的力量很大,但散乱心与法宝接触时,功德却开展不出来。又如《楞严经》中,佛陀对楞严咒功德的赞叹,那是无以复加的,它能灭除所有的罪障,但即使我们每天持楞严咒却达不到这功德,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散乱。所以若能加强心的专注力,这件事就不可思议了。若心多一分的专注…
《佛遗教经讲记 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