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 九

  

佛遗教经讲记(九)

  

  

净界法师主讲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8面,

  

丙四、不疲倦功德

  

蕅益大师把本经的正宗分分成二科:(一)共世间法要。(二)不共世间法要。也就是说,整个《佛遗教经》的修学有二个主题,一是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二是成就出世的解脱功德。这二个修学主题的差别因缘,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所包含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这功德大海在修学中有二个主要的内涵:

  

一、信心:初学佛法是仰仗对三宝的一份清净信心,相信三宝的功德无所不在,三宝有足够的能力救拔我们,使我们离苦得乐。所以初学佛法是依止信心而皈依三宝,或者在家,或者出家,依止信心修学一切善法,断除一切恶法。但这样的信心,基本上有二种的过失:

  

(一)由于内心没有生起如实的智慧观照,这念心与境界接触时,仍安住在颠倒妄想的状态。也就是说,这念明了的心还是跟着感觉走,随顺自己的直觉做事,这直觉是多生多劫的等流习气,我们依止习气推动身口意的造作。在信心的支持之下,虽能断除一部分的恶法,修学一部分的善法,但因缺乏智慧的观照,这样的盲目行动,不能召感殊胜的果报,所以印光大师说,没有智慧的引导,「虽修妙法,感果卑劣。」有如一个人没有眼睛的引导,只有双脚的盲目行动,这样的行动不能产生很大的前进效果。所以没有智慧观照的第一个过失,善法的果报变成不殊胜,「虽修妙法,感果卑劣。」

  

(二)心中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当遭遇逆境时,身为一个凡夫,内心有烦恼障、罪障及老病死的障碍,在这三种障碍的刺激之下,这念清净信心很容易遭受破坏。所以只有信心而无智慧的观照,在逆境时可能退失佛法的善根,而有退转的过失。

  

基于以上两种的过失,龙树菩萨勉励我们,成就信心后要进一步增长心中的智慧

  

二、智慧:智慧的观照在本经中共有二种:

  

(一)共世间的业果观照:透过对业果的观照,我们能生起三种的法门:

  

(1)对治邪业。(2)都摄六根。(3)降服烦恼。使身口意三业安住在善法中,所谓的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发好心在本经中强调慈悲心、正直心谦卑心。这是以善法的观照,破除心中的恶法。在人天的修学中,这观照力偏重在有相的业果智慧。

  

(二)不共世间的二空观照:这是透过八个法门,成就出世的我空、法空的无相智慧,这种智慧的观照使我们进一步返妄归真,转凡成圣。这八个法门在本经是:

  

(1)无求功德。(2)知足功德。(3)远离功德。(4)不疲倦功德。(5)不忘念功德。(6)禅定功德。(7)智慧功德。(8)毕竟功德。透过这八个法门,把前面的有相察智慧,提升到无相的智慧,现在讲到(4)不疲倦功德。

  

前面的少欲知足,远离愦闹,使修学者保持珍贵的精神体力,有足够的精神体力之后就要精进,不疲倦就是精进。精进的体性是「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我们在断恶修善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障碍,可能是自己身心的障碍,也可能是外在环境的障碍。我们面对这样的障碍,内心毫无畏缩,勇猛强悍,不畏惧障碍,当这种心情生起时,则安立为「精进」。不疲倦功德分为二科,先说明精进的功德,再说明懈怠的过失。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消文 一个修学者,心应安住于精进,蕅益大师解释「精」是专一不杂,对所修学的法门,专精而不夹杂,譬如念大悲咒就专心的持大悲咒,念阿弥陀佛就专心的念阿弥陀佛,不要改来改去,专精而不夹杂;「进」是相续不退,精进不只要专一,而且要相续不断,不能有所退失。不论修学任何法门,只要内心安住在「精」及「进」,专一而相续,即使是出世的功德,也都是可以成就的,换句话说,成功的秘诀来自于精进。佛陀对于精进之法譬喻说:「小水常流,则能穿石。」我们无始劫来所累积的烦恼跟业力,有如石头般坚固,但「小水常流」,水滴虽如此柔软,数量只一滴一滴的如此稀少,但重点在于它常流,能专一而相续不断的在同一点上流动,如屋檐的水滴专一相续的滴在同一点上,就能穿破坚固的石头。这说明只要依止精进之法,你心中任何的理想目标都可以成就,所以精进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消文 这段是以精进的相反对比,说明懈怠所产生的过失。假设心不是精进之心,而是「数数懈废」,心常懈怠,对于所修学的法门容易放弃,无法相续不断。犹如鑚木取火,在木头都还未热起来,就半途而废,则永远不可能生起火,因在鑚木时,温度才刚有点热就放弃,温度就停息,下次鑚木时,依然是温度有点热又停息,则永远生不起火。所以一个人若容易懈怠放弃,则很难使目标成功。这就是无始劫的流转中,虽修众多妙法,但都没有成就的主要因素,就是因「数数懈废」。

  

释义《瑜伽师地论》对精进解释为「坚固决定」。若修学人天善法,不一定要精进,譬如今天做义工,明天休息不做了,这没关系,修学人天善法可以中途休息,不一定要相续不断。但若有志于修学出世功德,精进则非常重要,因修学人天善法并没有碰触内心的烦恼业力,烦恼业力仍保存着,在烦恼业力中修学一些善法,犹如不想把肮脏的水沟清理干净,只是在肮脏的水沟中丢下一些钱币,如此而已。但要修学出世的佛法,就必须把整个水沟清洗干净,所修学的止观一定要能对治烦恼业力。这里就会有问题,你要对治它,它就要反抗你,智者大师说:「道高方知魔障。」所以修出世间善法,愈修学愈精进,魔障就愈多。这考验一个修行人,是否能坚持不放弃,这是成败的关键。

  

《念佛法要》讲到一个公案:清朝有一钱万镒居士,他开酒店卖酒兼卖肉,因此造了很多的杀业。后来他遇一善知识开示,方知卖酒肉的果报,来生当堕三恶道,于是至诚忏悔后并关闭酒店,以后便从事正当行业,晚上专心念佛。念了几年后,他其中一个儿子生病死亡,很多邻居讥嫌他,以前卖酒时生意兴旺,身体健康,家庭如意,现在念佛,儿子却病亡,但他「坚固决定」,又继续念了几年佛,他的妻子又死亡,邻居的讥嫌更严重,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念佛,但他内心依然坚固决定。又过几年,他自己也得重病,似得肺结核而吐血,钱居士于是对家人说,从现在开始不要提供任何饮食,他要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如是念了七天七夜都没睡觉,专心念阿弥陀佛。念了七天后,他突然神识昏乱,家人赶紧找来敎他念佛的善知识帮忙,善知识呵责他说:「你念佛已念这么久,现在是关键时刻,你不应该起颠倒。」这居士有善根,经呵责后,突然间生起观照力,他就醒悟了,于是猛力出声念佛,就冲过颠倒的昏昧状态,佛号更加清楚分明,后来于念佛声中,见到西方三圣现前,钱居士便对家人说:「吾已游净土,见无数莲华,吾坐其中,乐不可言。」不久即往生。《念佛法要》的作者注解说:「大担将成,羣魔环绕。」有大功德要成就之前,一定要把内心的烦恼罪业先逼出来,因为烦恼罪业与清净功德不能兼容。若修学人天善法,烦恼与善法可以共容,一方面纵容烦恼,一方面修学善法,这是可以并存的,但出世间法则不同,因出世解脱法是整个生命的扭转,是从虚妄颠倒的境界,转成无漏的心态,所以烦恼罪业一定要先逼出来。问题在于是否能熬得过这黑暗的过渡时期?这是个关键点,我们内心若能「坚固决定」,绝不放弃,坚持所皈依的法宝,绝不退却,这个人终究决定成功。所以经文说:「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点点滴滴从因地栽培,不论遇到任何逆境,绝不退转,最后才能成就佛法出世的功德。假如数数懈废,最后一事无成,这是佛陀要我们培养专一相续的坚固精进心,其中的主要理由。

  

《佛遗教经讲记 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