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 九▪P2

  ..续本文上一页left">丙五、不忘念功德

  

不忘「念」的念是正念。是指「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而为体性」对已经修习的佛法,经常明记不忘,对所修学的法义能忆持在心中而不忘失。所以「不忘念」简单的说就是正念常在,能保持内心的正念。这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说明不忘念的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消文 一位佛法初学者,内心总夹带着烦恼跟罪业,所以初学者的心情,总希望有大善知识来帮助自己,初学者有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盼望能有入圣位的善知识来保护自己,加持自己,使自己离开障碍,得到种种安乐的果报。但这样毕竟是心外求法,所以佛陀说,不要向外追求,我们希望别人的保护,这保护不是从外面而来。如果不能求外面的保护,那么要求谁来保护呢?「无如不忘念」,我们应该追求心中的正念来保护自己。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这明了分别的心识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主要有二:

  

(一)随顺欲望:这念心识随顺自己的欲望、情绪、感觉,也就是随顺着受想行识的颠倒感觉,发动它的作用。这种随顺欲望的心念不能保护我们,于是魔王能得其便。

  

(二)随顺真理:这念心识随顺佛法真理来思惟,思惟生命的快乐跟痛苦是有一定的因缘,这因缘主要是业力,善业决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决定召感痛苦果报,「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内心若能随顺真理思惟,这样的心念称为正念,这正念在心中生起时,魔王不能得其便,烦恼不能恼害你,罪业不能障碍你,老病死不能障碍你,心中安住于正念,这是最好最直接了当的加持保护。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如果真正希望加持保护,不需要向外追求,应该保持正念。在三界流转中,最能加持我们的是心中的正念,所以求外在的善知识,不如求内心的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一个人若能经常保持智慧的观照,保持如理的作意,即使心中有很多的烦恼跟罪业,但因心中有正念的观照与保护,烦恼贼就无法伤害我们。

  

释义 佛陀在经典上对正念讲出一个譬喻:有一贫穷人家,因努力工作而积集了很多的财宝,他如何保护这财宝呢?他买了一栋房子,把财宝藏于屋内,又请一大力士当警卫来看守,如果是好人才让他进去,若是坏人就不让他进入屋内破坏财产,这守护珍宝的大力士就是正念。我们之前好不容易透过少欲知足,远离愦闹,精进修诸善法,这时我们要如何保护功德呢?就是要安住在不忘念中。蕅益大师对不忘念解释说,虽然不忘念包括了止跟观,但主要以观照的智能为主。蕅益大师把正念分成三个层次:

  

(1)闻慧:这是闻所成慧,刚开始听闻佛法,内心生起正见,知道什么是善法的因缘,什么是恶法的因缘;什么因缘带给我们安乐,什么因缘带给我们痛苦。透过这样的正见,引生增上惭愧,内心开始尊重善法,呵责恶法。闻慧本身不能完全调伏烦恼,应该再进一步修思慧。

  

(2)思慧:思慧是把所听闻的法义,在寂静心中,一次又一次的去数数思惟。经由数数的思惟,把文字的法义转化成内心的观照智慧。这时的思慧因为对法义作深入的观察,内心产生坚定的理解,所以思慧有调伏烦恼的力量。这里经文「不忘念」的正念是指思慧,就是透过闻思所产生的观照力量,这观照的力量能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业障及老病死的伤害。

  

(3)修慧:思慧再增长就变成修慧,修慧能断惑证真,后面的禅定跟智慧即为修慧所收摄。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消文 这段经文是结示劝修。佛陀告诉弟子们:「常当摄念在心」,要把如实观照生命真相的正念,经常收摄放在我们内心中,所谓「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心中要经常保持觉照的力量,为什么呢?假如不能摄念在心,内心总是跟着感觉走,那么在佛堂用功所成就的功德,很容易被烦恼、业力所破坏,所成就的功德不能得到保护。反过来说,如果经常把内在的观照力,摄持在心中,即使入于杂染的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中,也不为所害。这里佛陀讲出一个消息,「念力坚强,不为烦恼所害」,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其实世间上有邪与正两种力量,这段经文明显说明「邪不胜正。」若邪不胜正,为什么我们内心会生起邪念呢?因为我们的正念不足,有如房子为什么黑暗呢?因为光明不足。譬如拜完一部八十八佛,或打完佛七,心中有了正念。若心中有正念,即使遇到污染境界,「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别人虽触恼你,你并不在意。如果内心没有正念,心中空虚,有一点恶因缘的刺激,自己就会起烦恼。所以一个人是否会起烦恼,重点不在于外面的境界,而是心中是否有法宝。所以修行不是让眼睛不看东西,耳朵不听闻,而是心中要栽培正念。「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心中有正念力的人,犹如穿着坚固的铠甲,虽然处在刀、枪的危险军阵中,刀剑也不能伤害他。这是说,不忘念对修行者的功德,有保护的作用。

  

释义 精进与不忘念之间的差别,精进的体性是勇悍,所以偏重在身、口的行动力,如往生咒、大悲咒一天持几百遍,这是精进,对所修的法门能专一相续不断的用功;不忘念则偏重在内心智慧的观照力。

  

蕅益大师说,不忘念是一切善法的前导,善法本身没有方向,必须有正念做引导,才能决定它的方向。譬如《八大人觉经》的翻译者安世高尊者,他成就圣道后来到中国,在洞庭湖遇到前生的同学,他同学虽持戒修福,但内心起颠倒,瞋心极重,因内心没有观照力,结果持戒修福的善业变成一条大蟒蛇。所以善业本身并不能决定生命的方向,它只能成就安乐的果报,但这安乐果报是在人天受用,或在出世的善根受用,甚或在卑贱的三恶道果报受用,关键点在于心中是否有正念。

  

中国戒律的特色来自于道宣律祖戒体的观念,佛在世时讲戒并没有所谓法体形象的观念。道宣律祖身为一代祖师,他的不可思议功德是把戒法开出法体形象,尤其是安立戒体,这是中国律学上特别殊胜的地方。当然戒体的有无,到底哪一个人是否得戒,中国佛教有很多人提出见解,也有很多辩论。如果站在实法的角度,实法中的戒体是色法,它是「有表色」,必须表现出来,由身、口的造作来决定戒体的有无,因为它的戒体是色法。所以依「有表色」的角度,实法中在判断戒体的有无,完全看仪规是否如法。但道宣律师提出另一种思考,戒体也有圆满的戒体,这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也就是圆净发心时,心中所起的作意。所以道宣律祖戒体的观念偏重在善功能善种子,种子就是一种功能。这是说,心境接触时,「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若能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就是戒体。我觉得戒体的有无,别人不用多说,自己是否有戒体,自己应该最清楚。当心跟染污境界接触时,心若堕落于欲望的颠倒,对恶法完全没有排斥性,心中无法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如果说自己有戒体,为什么这戒体不能产生作用呢?有体一定有用。当心跟杂染境界接触时,心中会产生保护自己的功能,会从颠倒中省悟过来,告诉自己不可这样做,这表示自己一定有戒体;因为有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表示自己一定有善种子,善种子绝不会凭空跑出来。当然我们第一个戒体是来自于如法的仪规操作,然后面对殊胜境界的发心。但诸位要知道,既然它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种子是生灭法,它会增长或减少,它不是涅槃的不生不灭,种子是会生灭的。所以即使刚开始受戒时是如法的受戒而得到戒体,如果受戒后不用佛法来熏修栽培它,它也会退失。所以这段经文的不忘念,告诉我们要经常加强正念,否则受完戒后,它也不是永远有这种功能,需不断从佛法闻思中,加强自己的正念,善功能才会增长广大,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加强自己的观照力,对于已经成就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功能,加以适当的保护,不致被烦恼跟罪业所破坏,以上是不忘念的功德。

  

  

《佛遗教经讲记 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